天堂的大火被霹雳炸成了灰,里面的佛像也同样灰飞烟灭,被劈成焦炭的薛怀义被押走,可大多数逃生的百姓和围观群众,此时此刻都被那天幕上展现的画面所震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地仰望,哪怕脖子都酸涩僵直,也不敢离开,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这天降神迹。

  从洛阳到长安,大唐,哦不,此时此刻大周上至武皇君臣,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在关注这神奇的一幕。

  就连刚刚被天幕中提到的“李隆基”也一样。

  只不过,现在才刚刚十岁的他,如今和兄弟们被幽禁在冷宫一角,还在为今天的夕食太少而勒紧裤腰带,忍着腹中饥肠辘辘声努力想让自己睡着,却被这惊天霹雳吓了一跳不说,在看到那天幕上的画面里,竟然会出现一个与自己同名同姓的老皇帝……

  他只呆了一下,就在众兄弟们古怪的眼神集中注视下,霍然醒悟。

  天幕中展示的是大唐天宝年间,里面那个皇帝李隆基……不是与他同名同姓的老头,而是……未来的他!

  刹那间他的汗流浃背,凉飕飕地让他从天灵盖冷到了脚底板。

  寻常十来岁的孩童或许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可从出生时伯父刚被废除帝位,亲爹当了傀儡皇帝没两年,也被废除帝位不说,还“主动”改名换姓,从李旦改成了武轮。

  而他三岁就被封为楚王,六岁又被降为临淄王,从懂事开始,就亲眼看着诸李子孙被构陷诛杀,就连他的生母也因为被宫女诬陷怨望武皇而被杀,连葬身何处都无人知晓。

  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他的父兄都失去了胆气,在酷吏的威胁下艰难求生,就连个乐工安金藏都敢剖腹以证太子绝无反心,让年幼的李三郎见识到了皇家争权夺位的残酷和血腥。

  自古天家无父子,亦无祖孙兄弟,从李唐皇室第一代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逼宫夺位开始,李唐皇室就一直陷于骨肉相残的夺位宫变之中,几乎没有一届太子能安然继位,平安归老的。

  他的亲爹现在都不知道能不能从“皇嗣”熬成皇帝,他一个被武皇过继出去,非长非嫡的孙子,又有什么资格能登上帝位?

  这冷宫中,跟他一样身份的,不知熬死了多少个,就现在他这小身板,被人这么一“预言”,不论是真是假,只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御林军奉命来送他“上路”。

  可他在害怕之余,还是忍不住两股战战的……有些隐秘的兴奋。

  这可不是一般的预言啊,这是在天雷之下,出现在半空中神迹一般的天幕所展示的“未来”,而今武皇最信神佛,这等天降神谕,她是信还是不信?

  “三郎,这天象,说得可是你?”他的嫡长兄,十六岁的李成器,忧心忡忡地看着他,“这天象如此显眼,若是被人告知陛下,该如何是好?”

  他们兄弟此时此刻都是冷宫的囚徒,根本谈不上争权夺位的时候,李成器更担心的是,如今的女皇,他们的亲祖母,会不会因此降罪到他们头上,父王那般谨小慎微,都被酷吏逼上门来严刑拷问属臣,这天象一出,怕不是要逼死父王和弟弟啊!

  李隆基一脸无辜的表情,“怎么会是我呢?天象异常,陛下自有圣断,大不了……”

  他咬咬牙,小脸上露出坚毅之色:“我也向祖母剖心自白!我才不怕呢!”

  正好,天幕上的画面播放着到一处山隘峡谷,数十里的山道中,唐军挤成一片,两侧的山崖上,叛军不断投下滚石檑木,山谷两侧被燃烧的草车堵住,浓烟滚滚挡住了唐军的视线,让他们分不清方向,在敌人的攻击下乱作一团,浓烟中的攻击甚至落在自己人身上,加上互相拥挤踩踏,死伤无数。

  所有人被这惨烈的一幕震撼,武则天皱着眉,看着那画面中被火焚烧的“唐”字大旗,目露怒色。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向来在兵法上占据优势的唐军,这一次,却因为昏君佞臣,导致一场惨败。】

  【大唐王朝在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女皇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后,数十年积累,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国富民强,万邦来朝,就让李隆基自以为盛世之治,足以名垂青史,就开始摆烂……】

  【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明君晚节不保,年轻时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年纪一大就开始追求长生,穷奢极侈,结果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败坏了朝纲,断送了江山,可最苦的,依然莫过于百姓。】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其中堕落速度最快,败家效率最高的皇帝,从一个英明有为的明君,到腐朽堕落的昏君,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将从太宗李世民到女皇武则天近百年努力攒下的家底败得精光。】

  【李隆基任勇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以胡人勇猛善战为由,大力提拔胡人将领,所设的十大军镇之中,竟有三镇节度使由安禄山一人兼领,兵力远超长安防守军。而他宠幸杨贵妃后又重用杨国忠为相,纵情声色,枉顾杨国忠骄奢淫逸,擅权弄法,只看到他给自己带来的奢靡享受,全然无视杨国忠因此搜刮民财,给百姓带来的剥削和压力。】

  【甚至在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谋反后,李隆基一度不敢相信,甚至还以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兵力,甚至认为有人编造假话欺骗他,那个曾经自认为杨贵妃义子的安胖子怎么可能谋反?】

  【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的叛军很快攻下了洛阳,而这时候李隆基命封常清和高仙芝在长安洛阳募兵抗敌,承平多年的大唐国都已没有多少善战之卒,临时募集的市井子弟缺乏训练,根本不足以对抗安禄山的胡兵铁骑。】

  【当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挡住安禄山进攻长安的脚步时,唐军史上最荒谬的一幕出现。】

  【唐玄宗李隆基先是听信宦官之言,认为封常清和高仙芝固守不出,有失大唐军威,甚至怀疑他们通敌,便以“失律丧师”的罪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斩首,临时任命已经瘫痪的哥舒翰为帅镇守潼关。】

  【到这时候,李隆基还以为唐军是原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雄狮,可没想过,真正能打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而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募兵也好,哥舒翰刚刚收拢的各地联军也好,战斗力根本不足与叛军对抗。】

  【哥舒翰原本也想死守潼关,待叛军耗尽粮草再行反击,就像当初李世民坚壁清野死守城池,最后在宋金刚退兵时追击打败突厥精兵一样。可惜李隆基空有天可汗的血脉,却无李世民的军事天赋,不但看不清敌我势力强弱,还连续派宦官督军逼迫哥舒翰出兵平叛。】

  【哥舒翰被迫出关,率领二十万大军在灵宝与崔乾佑部相遇。】

  【大唐皇帝在关键一役中遥控指挥,任用的是胡人将领,而混血胡人安禄山手下的崔乾佑则出自博陵崔氏,河北的老牌世家。】

  【一个被迫出击的半瘫老将,率领着二十万安西北庭军、洛阳和关中的募兵、河西和陇西的援兵,这些军队大多是从前线被安史叛军击败后退回关内,连将领都刚刚被李隆基斩首,军心惶惶,毫无战力。】

  【一个是偏师轻骑,仅有数万人马,诈败诱敌,狭路设伏,迂回包抄,最终以少胜多,将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打得仅剩八千余人逃回潼关,连哥舒翰也被部下绑了送去安禄山军中投降。】

  【潼关一失,长安再无可守之地,李隆基也没想着守,打着御驾亲征的名号,调头就带着贵妃和皇子皇孙们逃之夭夭。】

  【李隆基前脚走,后脚留守京师的京兆尹崔光远向安禄山献城投降,逃跑的李隆基一行人到马嵬坡时,六军将士因为杨国忠到这会儿还作威作福,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逼迫李隆基杀了杨国忠,缢杀杨贵妃,才继续保护他南逃到了成都。】

  【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自行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任用郭子仪和李光弼讨伐叛军,历经七年多,方才结束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使大唐盛世自此由盛转衰,中原地区遭遇空前浩劫,《旧唐书》中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亦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从此之后,边疆不稳,藩镇坐大,唐王朝再也没有开国三代的辉煌战绩,反而一步步衰落下去,加上重用宦官佞臣,甚至连皇帝的废立更迭都握于宦官之手,最终使统一的大唐王朝,再次走上了割据分裂,混战不休的战乱时代。】

  【天下兴衰,百姓疾苦,皆由一人起……】

  看到天幕画面渐渐淡去,武则天冷冷地下令:“将李隆基带来见朕!还有——命他父——也一并前来请罪。”

  李旦在退位后改名武轮,从皇嗣降为相王,和子侄们一起被囚禁于冷宫之中,先后被武承嗣和宫女韦团儿构陷诬告,早已如惊弓之鸟,连自己的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被秘密处死都不敢声张,权当无事发生。

  就这样小心翼翼苟着,谁能想到一个霹雳下来,竟然会有天幕直播未来的“安史之乱”,竟然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成了未来的“唐玄宗”,当场就将他震得头晕眼花,干脆想昏死过去算了,结果还是被女皇派人将他们父子带去面圣。

  看着才到他胸前的儿子小心地拉住自己的手,李旦欲哭无泪。

  李隆基却小小声地安慰他说道:“父王不必担心,那天幕之说不知是真是假,反正父王和儿臣绝无对女皇陛下不忠不孝之心,陛下若是不信,儿臣愿剖心明志,绝不连累父王!”

  李旦一阵心酸,伸手摸摸他的头,长叹一声,道:“你我父子一体,便是要剖心明志,也当是为父之事。你……还是个孩子啊!”

  “孩子?”武则天俯瞰着跪在阶下的李旦父子,听到那个小小少年紧张却又坚定地否认有“谋逆”之心,甚至鼓足勇气说愿意剖心明志,以死相报。

  天家无亲情,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孩子,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可面前这对父子,是她的亲生儿子和孙子,却已变得面目模糊,僵硬的肢体和绝望的表情,仿佛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与他们骨血相连的亲人。

  这就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像她的儿子,反倒是那个孩子,被天幕神谕预言为败坏大唐的李隆基,明亮的眼睛和坚定的神色,倒是有几分像她少年时的模样。

  她不禁想起之前武承嗣千方百计想要谋求皇太子之位时,狄仁杰劝谏她。

  “姑侄和母子哪个关系更亲密?陛下若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依然可以配享太庙,由您的子孙世代传承。若是侄儿为太子,微臣从未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太庙,世代祭祀的。(注1)”

  她如今已有七十二岁,寿数已超过了高祖李渊,更不必说五十多岁就过世的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年龄最小的女儿太平公主如今也有三十岁,哪怕自觉身体康健,耳聪目明,但也到了考虑继承人的时候。

  可侄子和儿子都如此不靠谱,孙子又被天幕预言成导致未来大唐衰败的祸首,就让她不得不重新考虑。

  “陛下?”李旦跪了半天,都没听到母亲对自己的惩罚,忍不住抬头望去,却正好对上她失望的眼神,不由一个激灵,再次低头告罪:“儿臣不孝,教子无方,还请陛下降罪。”

  武则天叹息一声,说道:“你且回去,至于三郎……就先留在朕身边,让朕看看,他有何本事。”

  “啊——儿臣遵命!”李旦只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应诺下来,甚至不敢再看李隆基一眼,唯唯诺诺地告退离开。

  李隆基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有些绝望地等候祖母的发落。

  就不知道,祖母会赐他一杯毒酒呢,还是一条白绫?他脑中乱糟糟的一团,不知为何,忽地想起在天幕上看到那个被宦官绞死的美艳女子。

  听那天幕中的声音说,那是他最宠爱的杨贵妃,曾经被他如珠如宝的宠爱过的女人,最终却被乱军逼迫而死。

  他们说她是红颜祸水,就因为她才会让他变成昏君,可他现在就要死了,是不是那个天幕中的预言就不会再发生?

  此时此刻的李隆基,害怕之余,却也有一点点庆幸,在冷宫中度过的这些年,让他对未来早已不抱希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像其他叔伯堂兄一样被抓被构陷被杀死,努力求生之余,忽然看到对未来的预言,看到自己竟然当上了皇帝,看到大唐盛世会在未来的“自己”手中,惊惧之余,在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时,竟有种解脱的快意。

  若是他死了,大唐盛世还能继续下去,那么,他此时真的愿意剖心明志,愿大唐盛世永驻,太平安乐。

  太平公主也听闻消息赶到了大明宫中,见状便劝慰道:“相王素来敬重母亲,若是母亲不放心神谕中的三郎,只需另立皇嗣便可。”

  “另立皇嗣?”武则天想了想,武家的武三思武承嗣武攸暨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李氏的其他人不必考虑,如今她就剩下李显和李旦二子,若是废除李旦的皇嗣之位,那就只有李显可以选……

  忽地一道光出现在她面前,这次不是在天幕直播给所有人看,而是仅在她面前出现一个圆盘大小的水镜,波纹之中,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

  【还记得李显曾说过:“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我们为女帝提供vip定制视频点播服务,陛下如有所需,可以民心值换取想要看到的视频内容。】

  【您现在想看的,是安史之乱的前因呢,还是李显之死?】

  “民心值?”武则天眯起眼来,“那是何物?”

  太平公主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李显之死?”

  她低头看着地上跪着的侄子,再看看母亲面前那神奇的水镜画面,忍不住暗暗握起了手。

  若是李显李旦都不行,那么,母亲会选武家子弟,还是……她会不会有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