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别得一直觉得,从自己的名字,就能看出自家老参对自己的存在是有多么的不在意和不满意。

  不仅是她,她的长姐叫刘侍男,三妹刘久长,四妹刘直得,五妹刘坚得....这名字,在她读书识字 之后,就有一肚子的怨气不知如何吐槽。

  三个兄弟,除了被选去继承皇位的刘祜之外,另外两个一个叫刘虎成一个叫刘常保,怎么听也是正 常人的风格,可到了女儿们的名字就..….完全画风大变,只能说不是起名的水平不行,而是心态不同。

  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在私下里都对邓太后心怀不满,觉得若不是邓太后一直把持朝政不肯放手,刘 祜亲政之后,他们一家得到的利益会更多。

  刘别得却不这么以为。

  她太了解刘祜这个只比她小了十几天的弟弟了。

  他在外人面前是个彬彬有礼。谦虚温和的君子,可在家中,上至兄弟姐妹,下至仆婢侍从,都知道 他是个惹不得的家伙。

  几兄弟之中,倒是他最为聪明,聪明得在学量里压得兄弟们都像个傻子,而他在轻松博取老师和 长辈的喜爱之后,反过来再私下里欺负其他的兄弟。他所得到的利益,想让兄弟姐妹们分享,那是门都 没有的事儿。

  清河王原本没打算让女儿们读书识字,按照大汉朝的惯例,宗室女中出色的会被选去和亲匈奴或 乌孙等国,他虽然不怎么在意自己的女儿,可能和世家贵族联姻,总是好过白送去塞外。

  其他的姐妹怎么想刘别得管不了,可她因为和刘祜是同年同月出生,简直就成了衬托刘祜的那片 绿叶。

  论出身,刘祜是嫡子,她是麻女。

  论地位,刘祜十三岁被迎立为皇帝,她沾光被封为舞阴长公主,可刘家这会儿公主有几十个,根 本轮不到她出头。邓太后再怎么专权,刘祜还是位及至尊的皇帝。

  论学识,刘祜五岁就能诵读经典,刘别得那会儿连字都认不得几个,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刘祜从小受到的都是精英教育,被选为皇帝后更是整个大汉帝国最顶尖的大儒为师,就这样,也没能把他的性子掰过来。

  甚至随着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儿时的优点渐渐平淡,反而是越来越暴戾的脾气在邓太后的眼皮子 底下渐渐藏不住,甚至因为邓绥发现他的私德不修,批评几句,他当面不敢反驳,私下却暴跳如雷, 折腾官女砸毁官中陈设,大有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反正他做得再好,太后也不肯还政给他,那他还装什么,

  大不了,就看谁能熬过谁,早晚太后过世之后,他还是一国之君。

  这种认知,在这条历史线上的确没什么错,

  从西汉第一位皇太后目临朝称制开始,两汉的太后和外戚专政就没断过。

  就连汉武帝当初还是靠着娶陈阿娇跟太后一脉拉上关系,才能上位称帝,就更不用说其他未成年 皇帝头顶的太后和太呈太后们了。

  可不论这些太后和太呈太后们如何强势,最终还是要寿终正寝,政权始终会回到老刘家的子孙手

  中。

  如果没有天降神谕的直播,刘祜的梦想的确可以成为现实。

  可惜,陈曙带来的直播,不仅仅改变了班昭的想法,也改变了邓绥的想法。

  在原本就强势的邓太后手下,朝堂之上根本没几个能跟她对抗的官员,就连世家贵族们,眼睁睁 看着她一手强权一手利益地推行新政,将整个大汉帝国推向繁荣盛世,民心所向,他们也只能顺势而 为。

  所以,当邓绥真的想要称帝之时,已经被她清理过几次的朝廷上下,真没多少能反对的。

  就连刘祜自己,也只能在无能狂怒之后,主动上门请求禅位。

  他很清楚,如果不自己主动禅位,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忽然生病,暴毙于宫中,届时太后依 然会登基称帝,甚至连祥位这个流程都不必走了。

  从西汉到东汉,被废被毒死被贬为庶人的皇帝有的是,不少他一个。

  所以在暴怒狂怒悲情悲痛之后,他还是识时务地去认错跪求太后接受他的禅位。

  至少,他还能保住性命,就算不当呈帝,还能当个…….光头王爷。

  清河王的爵位,已经由刘虎威承袭,这个当初一直被刘祜打压的弟弟,不可能接个退位的皇帝哥 哥回家供着养着给自己找不痛快。

  只是刘祜没想到,他下台了,那个一直被他瞧不上连身边侍婢都不如的庶姐刘别得居然成了宗室 子女中的佼佼者,眼看着比他还有希望成为下一个继承者,就堵心堵得快要心梗了。

  刘祜从来不知道,小时候吃穿用度连他身边焊女都不如的刘别得,居然进了学堂后如鱼得水,学 习进度快不说,还跟邓家人打成一片,完全没有身为刘氏子女的自觉,

  刘别得却不以为然。

  她十五岁及笄后就嫁入了邓家,作为邓太后一手安排的联姻,其他姐妹们犹豫甚至避之不及时, 她主动站出来答应,让老刘家松口气之余,也赢得邓家的尊重。哪怕刘枯退位后,她从舞阴长公主变 成了舞阴那主,邓家待她依然如故。

  这次女帝选拔宗室子女时,刘别得和她的夫君邓一起参加,只是邓褒在两轮过后就主动退出, 刘别得却一路晋级,成为最先入朝观政的宗室子女之一。

  她最出挑的,不是书法也不是背诵典籍的记性,而是速度。

  别人抄一篇经史典故的时候,她能抄完三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她边听边记,几乎能完全同 步记录。

  到后来被推荐去旁听朝议,刘别得能现场边听边记还整理出朝臣们上奏讨论的重点内容,一退朝 就能提交给女帝一份完整清晰的朝议记录。

  在后世或许只是个速记员的工作,可在这个时代,繁复拗口的经文和奏折内容,里面包括大量信息,并不是简单听一遍就能明白,更不用说还能根据朝议内容找出相应资料,这份心思放在刘邓两家 这些宗室子女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独一份。

  邓绥和班昭后来还曾经问过刘别得,如何练出这种本事。

  这可不是一句天赋就能概括的才能,无论从同步记录到整理资料,出具报告,肯定都是经过无数 次练习才能成就的技能。

  刘别得轻描淡写地答道:“臣幼时在族学读书,全靠代写功课赚点零花钱。”

  邓绥恍然大悟,对这孩子也愈发心疼。

  她从成为太后执掌政权以来,就在宗室和勋贵世家中力推男女同上学堂,刘别得算是第一批受惠 者,也正是在这里,她崭露头角,才有了与邓褒联姻的机会。

  大多数宗室子女,其实在学堂读书并不用心。

  那时皇帝自己就有几个儿子,皇后年轻貌美还不善妒,对于宗室子女十分宽厚,按照惯例,除了 袭爵的宗室子之外,其他的兄弟顶多能分一份家产,挂个黄门的官职,除非特别出色的,都很难在朝 堂之上争取到一席之位。

  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室子孙,虽然逐辈降等,可都能领到一份足够吃喝的俸禄,在没有什么其他上 升途径的情况下,大部分宗室子都是得过且过寻欢作乐为主,没几个肯用心读书学习的。

  宗室女就更不用说。

  学得好了,还容易被看上送去塞北和亲,多少公主和亲后都活不过几年,唯——个长寿的解忧公 主,还是嫁了两三代单于,年过七旬上书求落叶归根,回来没多久就过世,可见归国的执念之深。

  所以在宗室学堂时,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好好读书,更不用说老实做功课。

  刘别得那时亲娘早逝,嫡母虽不折腾庶女,也不在意她们过得好坏,按照太后要求直接将她们送 到京都上学,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吃住都在宫中,家中有补贴的还好,没有的就比较惨。

  于是她就无师自通了代写功课的技能,起初只是替几个姐妹写,从她们那赚点零食和衣裙佩饰, 后来同班的其他同学也找她“帮忙”,她来者不拒的结果,就是功课越来越多,活生生将她逼成了一 个速写机器。

  而那时代写功课结下的人缘,如今也成了她的本钱,让她在京都的贵女之中无往不利,本以为自 己能辅佐夫君继承高密侯爵位,就算当不成公主,当个侯夫人也是一世无忧。

  谁能想到,女帝登基之后,选继承人居然不仅仅从宗室子中推选,而是刘邓两家的子女都可以参 选,终于给了刘别得一个新的人生选择。

  在经过几轮考校之后,对入朝观政的宗室子女们长达三年的考察后,刘别得以极为优异的成绩夺 得头筹,让那些曾经因为她是女子而刻意忽视她不想推选她的老臣都不得不正视她,选择她。

  毕竟,三年内,能在朝中提出多达十二道被采纳的谏言,在地方经略时,令米价、盐价下跌,保 住民生,招揽流民开荒,赈济灾民,在职期间全郡安宁,百姓丰衣足食,人口数量翻倍增长,入学读 书的人数更是增长了近十倍有余。

  这种政绩,别说是其他的宗室子弟,就连那些善于理政治国的老臣,也未必就能比她做的更好。

  太过于优秀的女子,让三公九卿想要挑刺都挑不出来,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推选她成为皇太女。

  邓绥欣然应允,命刘别得携夫带子入住东宫,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女后,便开始协助她处理政务, 第一件事,就是让刘别得学习使用点播来自后世的历史直播视频。

  刘别得:“.…….我就说这个女帝有问题,原来她不是穿越者,而是有了个开挂的金手指啊!”

  陈曦:”…….其实老乡见老乡,有时候真不用两眼泪汪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