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玄幻奇幻>我于历史中证道长生>第95章 池边垂钓,运气不错

只看这次大秦东输粮秣的数量以及规模,便大致能够推测到出兵数量,绝对不在少数,这可不是之前攻楚时的小打小闹了。

规模大,便意味着功劳大,只要能够参与其中,哪怕只能分到一小块,那也是足够丰厚的。

再者,如此积极请战,也是在向秦王表达一个态度,表明他们皆是闻战而喜的敢战之人,别人都请战,就你不请,别人如何看你?

又或者,你是不是不想为大秦效忠出力?

这些武将,平日里看起来五大三粗,不拘小节,但实则聪敏地很,若真的将他们当做莽夫,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样心思单纯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说到不曾请战的另类,还真有那么一个,那便是陈凡!这个武安君弟子,少年名将,一战成名的天才。

其实他的位置很尴尬,爵位不高不低,入卿相门槛,但又不够高,年龄又小,抛开其老师的影响力,其实没什么话语权。

军中职位不过都尉,勉强可称一声将军,但还是不够高,大秦百万披甲者,都尉不知凡几,哪里轮得到他一个出声。

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影响力,甚至还能在战后得秦王召见,一则他的确打了一场漂亮仗,二则还是因为他老师是武安君白起。

所以陈凡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多说什么,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情。若是真要打仗,自然会轮到他的,若是不需要,他也无所谓。

所以,他的态度尽管另类,许多人也注意到了他的异常,但一想想他的年龄和身份,又觉得可以理解。

可是,任由朝堂如此吵闹,上面依旧没什么动静,别说出征将领人选了,便是是否会出兵都没一个准信,于是很多人都不由得开始迟疑起来,都在猜测是不是自己弄错了。

然而就在秦王嬴稷这般沉寂了数日后,一乘车马从王宫而出,直奔武安君府。

许多人都在猜测,应该快了,这应该是去请武安君的。甚至包括府中的陈凡也是如此想的。

然而秦王嬴稷身边的近侍却告诉他:秦王诏令,陈玉真入宫面王。

陈凡一脸懵,上了车驾,一路奔入宫中,而他被诏令入宫的消息也随之传遍整个咸阳,本来吵闹的将领们突然诡异地安静下来。

许多人都有些难以置信,论爵位,论军职,论战绩,怎么也轮不到陈凡,他就上过一次战场,虽然那次战绩确实惊艳,但终究只有一次,经验太少了,也太年轻了。

而他竟然被王上诏令入宫,这样的举动背后意味着什么?他们一时间想不明白,但大致猜到,陈凡怕是要被重用了。

因为唯有单独统领一军的人,才有资格在战前被秦王召见。

……

车马停下,近侍将陈凡带入一处园林之内,此为秦王闲暇时游玩放松之地。

来到一处亭榭内,陈凡便看到了秦王嬴稷,单独一人坐在水边,身着常服,手持鱼竿,垂钓于斯。

水中游鱼来往,只是因为天气尚冷,没有夏日那般活跃。

“见过王上!”

嬴稷抬头,示意他坐在旁边,又让人给他递了一根鱼竿。

陈凡也不多问,挂饵抛竿,显得极为娴熟自然。

他钓鱼之时,秦王嬴稷也在暗中观察他的反应,见他得到召见,却面色自然,并无急切,并未询问征战之事,反而真的专注于垂钓,心中很是满意。

片刻后,陈凡面色欣喜,中鱼了!他将鱼从水中拉起,放入一旁的竹篓中,继续挂饵,似乎今天他运气不错,接下来他连连中鱼,那频率让一旁的嬴稷都连连侧目。

因为这半天过去,嬴稷一鱼未中。甚至,其旁边的竹篓亦是空空如也。

“咳咳!”嬴稷干咳一声,随手将鱼竿丢给身后的侍从。

陈凡见此也只好收竿,他这是才反应过来,似乎刚刚只顾着钓鱼的高兴了,没注意顾忌嬴稷的面子。

“经常钓鱼?”嬴稷一边走,一边问道。

“第一次!”陈凡想了想道。

嬴稷反而面色好看很多,点了点头,“难怪如此,第一次钓鱼,收获总是要丰厚一些。哪怕全然不懂,亦是如此!”

陈凡点头,“确实如此,臣也听过这种说法,渔者之中亦有此种传言。”

“那你的枫林渡之战,是不是如这般一样?”嬴稷话头猛然一转。

陈凡心道好家伙,原来在这里等着呢,于是他点点头,“初出茅庐,运气总是要好一些的。”

“你可知道,你这般说,很可能会让寡人在此战中不敢用你!”嬴稷疑惑。

“臣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军国大事,本就该谨慎,一次胜败不能以常理论之。”

嬴稷点点头,“你倒是实诚!”

“闻有大战将起,朝中武将鼓噪,为何不见你请战?”

陈凡一脸茫然,“王上,臣不够资格啊!”

嬴稷也是一愣,“不够嘛?”

陈凡点头,“大概是不够的。”

嬴稷这才想起来,这个名传天下的少年将才,其实如今不过十五,还是个小孩子。爵位军职方面自然是真的不够。

他不再言语,带着陈凡一路缓行,回到静泉宫内,他指了指案几上的军报,“自己看!”

陈凡领命,开始跪坐在案几前方,仔细观看,案几之上的东西,皆是楚、魏、赵、韩等诸国情报,包括国力,武将,臣工,粮秣,兵员等重要信息。

其中魏最多,韩最细,齐燕最少,赵楚两国居中。

之前伊阙之战,韩失其地,精锐兵马损失殆尽,被迫与秦结盟,而且秦国势大,对于韩的掌控已经渗透做得最好,因而情报最为详细,甚至连韩王宫内的一些花边消息都被呈于此处。

韩地居函谷关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为大秦看大门的,也算是一个缓冲。这也是为何秦愿意留着他的原因。

至于齐燕两国,因为距离秦国太远,其国内情报所知不多,都是一些极为重要的。

魏国之所以最多,那是因为此次出战,他就是最主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