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总裁豪门>关注内心平静没想争名夺利>第73章 部室减员增资方案

张师傅走后,梁亚静对穆青说:“第三个事情,现在车间实行人员工资改革,”

“从第二成型车间试行情况看,估计个人工资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很多人都看出来这一点。”

“如果只在车间实行,对部室人员不公平,甚至车间统计员的工资,都会超过部室主任科员。”

“这样下去会影响部室人员积极性,我想拜托你想想这方面的事情。”

“当然部室人员也可以按车间方案执行,但好像又不妥。”

“比如生产部,现在看,并没有减人的可能。”

“可是后勤、工会等,完全可以考虑减少人员。”

“有没有一个比较妥善的办法,既可以减少人员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人工资,还能考虑不同部室的不同情况?”

穆青知道,生产部、销售部、技术部、质检部这些直接与生产、销售相关的部室,近两年人员流失比较厉害。

这些部室人员很多都是自己主动辞工,然后去了其他民营工厂,或是贸易公司,也有像曹志这样,直接自己单干的。

穆青想起上次跟曹志他们一起在贵宾楼吃饭,能明显看出,张建林、杜军、刘建平这些部室骨干,都有离开工厂的意愿。

至少要想办法留住他们的心,否则一直这样下去,这些人员都走了,工厂会很麻烦。

于是,穆青点点头,对梁亚静说:“您给我一些时间,容我想想。”

“如果能有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我再跟您汇报。”

梁亚静点点头,离开穆青办公室。

穆青大概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了解各部室实际情况。

到七月底的时候,有了一个大体方案。

于是去找梁亚静汇报:“梁总,我大体把目前的部室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销售部、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采购部、劳资部。”

“这一类部室中的前四个,人员近两年基本是只进不出,很多人员离开了工厂,所以基本处在人员短缺状态。”

“生产部算是比较好的,至少前后道工序还各有两名主管人员。”

“但花纸库以及统计、花纸采购,退休一人,离职一人,还有一个花纸采购员办理了停薪留职,目前都没有添人。”

“其他三个部室跟生产部的情况差不多。”

“销售部虽然离职人员较多,但近期也添了一些新人,只是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

“比较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新人有了一定工作经验,恐怕也会离开。”

“采购部和劳资部,上次您专门对这两个部室整顿以后,现在人员基本不缺,但人员也没有富裕。”

梁亚静点点头:“前四个部门直接涉及到我们的生产、销售,要想办法留住人员才是。”

穆青继续说:“第二类,后勤、工会、党委、总经理办公室、保卫部,企业管理部、设备部,人事部,研发部,财务部。”

“这十个部门都是人员富余。”

“比如后勤,食堂承包出去以后,原食堂一部分人员留下,没有去一线,而是还留在后勤。”

“维护花草,整修道路,搞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根本就没什么正经工作。”

“保卫部看大门,一个班就有三到四个人员,根本就没用。”

“其他工会、党委、总经理办公室、人事部、研发部、财务部都有类似情况。”

梁亚静看着穆青问:“总经理办公室,都有哪些人员富余?”

穆青回答:“原来各位老总办公室都是后勤打扫。”

“总经理办公室要求,必须在老总们上班以前打扫干净。”

“后勤人员很多时候都做不到。”

“总经理办公室就自己安排两个人员,每天很早就来打扫。”

“其实这两个人员除了干这一件事情,根本没有其他什么事情。”

“各位老总下发文件也要专门安排一个人,也是工作量不满。”

“类似情况,党委办公室也一样。”

“现在企业强调的是生产经营,已经很少党政方面需要处理的文件,但党委办公室的人员配置却并没有减少。”

“工会也一样,为了帮工厂内员工操办红白喜事,专门有一套班子以及设施。”

“平时没事,就闲坐着喝茶聊天。”

梁亚静管过一段时间后勤,因为工作很清闲,专门了解过后勤、工会的一些具体情况。

现在穆青讲的这些,基本都在他自己的想象之内。

穆青继续说:“企业管理部和设备部,我觉得更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原来企业管理部,主要是跟集团公司以及市里对接,处理一些上面要求的事情。”

“比如要根据上面要求,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专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等等。”

“现在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少,这类事情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所以原企业管理部的职能也就越来越弱,甚至可以考虑取消。”

“设备部一直养着一群设备维修方面的工人。”

“这部分人员中,除了少数人,会定期检查各车间设备维护情况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员,大部分时间,在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有什么活干。”

“设备抢修时,才会大家一起上,但也只是一时,不会很长时间。”

“之后又会无所事事。”

“我觉得可以考虑窑炉检修一类,比较大的维修项目外包给本地陶瓷机械工厂,或窑炉公司。”

“减掉大部分这类人员,只留一小部分。”

梁亚静听着穆青的汇报,渐渐心里有了底数。

就问穆青:“设备部我听明白了,其他部室有没有解决方案?”

穆青回答:“我大体把讲到的这些,做了一个汇总,然后制定了三套方案,分别针对三类部室。”

“第一套和第二套方案,主要是针对刚刚提到的第一类部室,这类部室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针对这两种类型,分别采取两套不同的方案。”

“第一套方案,针对生产部和销售部,这两个部室的个人工资直接跟销售额挂钩。”

“制定一个销售额基数,这个基数以工厂盈亏平衡点进行测算。”

“超过这个基数增加工资,增加幅度建议是销售额增加幅度的一到两倍。”

“低于基数,扣减工资,扣减幅度与销售额减少幅度相同。”

“第二套方案针对技术、质检、采购、劳资部。”

“分别制定这些部室应承担指标,根据指标完成好坏给与奖励或处罚,建议奖励金额是处罚金额的两倍。”

“技术部考核一级率,质检部考核漏误验率以及客人因质量投诉。”

“采购部考核采购成本和采购及时率。”

“劳资部考核车间工资总额以及个人平均工资。”

一边说着,穆青一边把已经形成文字的两套方案文件,放到梁亚静的办公桌上。

梁亚静点点头:“理解,这两个方案主要是激励各部室做好工作,同时适当增加工资。”

穆青继续说:“第三套方案是针对第二类部室的。”

“这一类部室都有人员富余。”

“希望能够减少人员,因减少人员而减低的工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归工厂,相当于人工费用的降低,另一部分用来减人后,增加剩余人员的工资。”

“这两部分的比例大致在百分之六十与百分之四十。”

“这个比例只供参考,实际操作看具体情况而定。”

“大的原则是,各部室个人工资增加额基本相同或相近。”

穆青讲完,把第三套方案文件也放到梁亚静办公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