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关羽等人即将攻入豫章郡内城,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阵阵。

\"报,主公,援军已到!\"

周瑜狂喜,匆忙奔至孙策面前。

孙策刚斩杀一名敌兵,刀上血迹未干。

听到周瑜的消息,孙策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反击!给我杀!\"

说完跃下城墙,跨上战马,带领亲兵冲出城门。

城头的孙曹联军目睹援军的到来,士气如虹,手中的兵刃挥舞得更为猛烈。

此刻的豫章城郊。

程普、黄盖等老将,正统率江东腹地的两百万雄师,猛攻关羽的城池。

这两百万兵马虽非大军压境,却不同于那群昼夜苦战、疲惫不堪的百万之众。

他们是新鲜的血液,加上他们在战场边缘对关羽形成反包围,斗志高昂。

孙曹联军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瞬间逆转。

关羽望见战场后方出现的江东军队,顿时皱紧了眉头。

豫章郡内的兵力已不足百万,他握有三百多万兵马,本应占据绝对优势。

然而这支部队的出现,使双方兵力再次平衡。

敌军内外夹击,关羽一时陷入被动。

他连忙找到林镜、江风商议对策。

\"以我二人拙见,关将军宜先撤退,另谋良策。\"

关羽见两位奇才亦建议撤退,便毫不犹豫,下令全军稳住阵脚,有序撤离。

豫章城的争夺战,就此告一段落。

或许是双方都疲惫不堪,双方都挂起休战旗,让士兵得以充分休息。

休战后的第五个夜晚,关羽在营帐中,为下一步计划焦虑。

忽然,帐外传来喧闹。

他立刻拿起兵器,向外走去。 \"报,关将军,敌军突袭!\"

关羽闻言惊讶,虽暂时无法攻克豫章,但凭现有实力,曹孙联军不应主动进攻。

他怒火中烧,跃上战马,领兵迎敌。

刚出帐,便遭遇孙策部下的甘宁、太史慈二人。

二人见关羽,毫不畏惧,刀枪并举,直取关羽。

关羽何许人也,微眯双眼,轻抚胡须,紧夹马腹,与二人交锋。

同时,刘备与曹操、孙策的近六百万大军也在激战。

战局胶着之际,北面三里处炮声隆隆,又一支军队杀出。

曹操的北方援军抵达!

张辽领军,迅速投入战斗,战场的平衡瞬间倾斜。

\"糟糕,可能中了敌人的圈套。\"

关羽心中一凛,无心恋战,只好令众将撤退。

甘宁、太史慈正与他激斗,他虚晃一招,调转马头疾驰撤退。

太史慈见状,从容不迫,从腰间抽出飞戟,向关羽掷去。

关羽挥刀挡开两支飞来的长矛,却未能避开第三击,只得捂着臂膀后撤。

部下一边撤退一边战斗,曹操和孙策的军队紧追不舍,直到长沙附近才收兵。

曙光微破,长沙城门下,一队残兵败将正悄无声息地进城。

此刻,他们沉默寡言,再无半月前出征时的豪情壮志。

待全军进入长沙,关羽统计了剩余兵力。

出发时有三百万人马,加上高远增援的两百万,总计五百五十万大军。

如今只剩三分之一,约一百余万。

这还得归功于林镜和江风的沉稳指挥,否则他可能早已命丧黄泉。关羽想到这,背脊发凉,长叹一声。

他对这次失败深感懊悔,因它抹去了江夏大胜的所有成果。

正在他给高远和刘备写信说明情况时,探马来报。

\"将军,曹军和孙策军在长沙外休整,无撤退迹象。\"

\"反而,他们的后方不断输送武器粮草。\"

\"看来,长沙城是他们下一个目标。\"

闻言,关羽一边向高远求援,一边命令加固城防,时刻备战。

他已无路可退,决定与长沙共存亡。

高远在江夏,早在关羽信件到达前就预料到战败,也深知长沙城危在旦夕。

这一切都在他计划之中。战争之初,他欲集合所有兵力与敌决战。

然而转念一想,曹操孙策虽在江夏受挫,但他们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仍有大量生力军。

这也是他们在与刘备集团的激战中能幸存的原因。

若要高远安稳一段时间,就必须削弱曹操孙策的后方实力,令二人元气大伤,无力再挑起战端。

如此,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他这边将成为最强的一方。

因此,江夏之战后,他并未急于攻打豫章郡。

一是军队需休整恢复;二是全力出击,刚败阵的曹操、孙策等人不会硬碰硬。

他们会选择各自撤回后方休养,高远便无法扩大战果,未来统一天下的道路也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