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过完中秋,月笙他们也要开始秋收了。

  “明天就先开始收谷子吧,今年我们也找几个工帮忙, 月笙和重山早上还是去摆摊儿, 下午回来再去地里帮忙。”晚饭时, 李轻舟就跟陈秀云说了秋收的打算。

  这是月笙昨晚上和李轻舟商量后决定的,原本月笙是打算这段时间先不摆摊儿了。但李轻舟觉得反正上午都是要去镇上送鱼丸的, 稻谷弄完紧接着还要收玉米、黄豆,还有得忙。月笙好不容易在镇上积攒了一批老顾客, 几天不去还是不太好。还不如摆个半天摊儿, 再干半天活儿, 两不耽误。

  这些年春耕秋收都是李轻舟和李重山两兄弟在弄,回回都是忙得团团转,每次弄完人都要黑瘦不少, 陈秀云是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但以前李轻舟不舍得花钱找工, 今年终于改变了, 陈秀云当然赞成。

  “是该找几个工,这样你们也能轻省些。可想好找谁了?”

  “我等会儿去大牛家问问, 他们家人多, 应该能抽得出人帮工。我们也不找多的,请两个帮着打谷子、往家里背的人就成。”李轻舟已经有了主意。

  割稻子还算是轻松, 关键就是给谷子脱粒和运回家比较辛苦。他们家的地离家里还有些远, 又没有板车, 更没有驴车、牛车, 农忙时这些借都不好借, 全靠用背篓一趟又一趟背回家。年年秋收完, 李轻舟的肩膀都得磨掉一层皮。

  “成,大牛他们一家子都是实在的,干活儿也踏实,找他们也放心。”

  吃了饭,李轻舟就去了林大牛家。林大牛和李轻舟年纪相仿,两人关系还不错。

  林大牛爷奶还健在,就没有分家。林大牛一家六口人,他大伯家五口人加上小叔家里三口人,一共十六人都挤在一起。

  李轻舟过去时,一大帮人正在院子里吃晚饭,院门都没关,他站在门口喊了声“林大牛”。

  “轻舟?你啥时候回家的,我怎么都没见着你?”林大牛放了碗筷迎过来,“快来吃饭,我们也才刚开始吃。”

  李轻舟跟着林大牛走进院里,先跟几位长辈打了招呼才回林大牛的话,“回来两三天了,还没怎么在村里走动,你没见着也正常。我吃了饭才过来的,出门的时候连碗都没洗呢。”

  林家人都十分热情,纷纷劝李轻舟上桌吃饭,他拒绝了几次才终于让这些人作罢,不过林大牛又去给他倒了杯水过来。

  李轻舟见一帮人吃饭都有些不自在,也不想继续打扰,就直接和林大牛说了来意:“大牛,你别忙活了。我来是想问问你家能不能抽得出人,我明天割谷子,想找两个人帮着打谷子和往家里背。一天给四十五个铜板,中午管一顿饭。后面收玉米时也要帮忙,还是这个价。”

  林大牛一听李轻舟这话就两眼放光,不过他还是没立马答应,而是看了眼饭桌才对李轻舟说:“应该是能抽出人的,不过我得过去问问我爷奶他们,你先在这儿坐会儿,喝口水。”

  不分家就是这样,不管多大点儿事都得要说出来,让当家的人定夺。

  林大牛回了饭桌没多久,李轻舟就听到那边一阵嘀嘀咕咕的,过了好一会儿,林大牛才和他爷爷、大伯过来了。

  “轻舟哇,你看就让你林叔和大牛两个去帮忙成不?你放心,他们俩干活儿都利索,也有力气。”

  “我自是放心的,那就麻烦林叔和大牛了,你们明个儿早上就直接去我家水田里就行,免得又要多走一截。”李轻舟对找工没什么特殊要求,只要是青壮汉子就行。

  “哎,哎,好!”林大牛和他爷爷、大伯三个人都忙不迭应了。

  等李轻舟走了,林家人还在议论,说他出去果然挣到钱了,这都能花钱请工了,一时间是又羡慕又有些酸。

  李轻舟回了家就跟家里人说了明天林大牛和他大伯会来帮忙。又和李重山把打谷斗抬出来,仔细擦洗干净,放在院子里晾着了。

  第二天,一家人比往常起得要早些。李成林家也在忙秋收,但李乔还是来帮忙了,是他爹娘让来的。他们家四个劳力,也能忙得出来。李乔一个十三岁的小哥儿,半天时间也帮着割不了多少谷子,不如去挣些铜板。

  李轻舟帮着把鱼肉打成泥,吃了月笙烙的肉饼和南瓜粥,就背着镰刀、打谷斗,提着一罐水下地了。

  林大牛父子已经在地里割谷子。

  “林叔,大牛,你们来这么早啊?”李轻舟很是惊讶。

  林大牛和林忠文赶紧放下镰刀过来帮着扶背叉,合力把打谷斗抬下来,“不早不早,我们也才刚下地呢。”

  几人简单聊了几句就开始干活儿。

  李轻舟弯着腰,快速飞舞着镰刀,身后留下一堆堆稻穗和一片稻茬。割了一会儿就得把稻穗抱到林大牛他们那边。

  而林大牛和林忠文则双手抓住一大把稻穗,用力上下挥舞,通过在打谷斗的板壁上摔打,把谷粒脱干净。

  现在虽然天气不似夏日那样炎热,但今日阳光好,做得又是体力活儿,没一会儿就都汗流浃背。稻谷叶子上有细小的绒毛,刷过手臂、脸颊之后,一流汗就又疼又痒,很不好受。

  但几人还是很高兴,尤其是李轻舟,脸上的喜色怎么也收不住。无他,今年的稻谷长得好,穗子都结得长,颗粒也很饱满。

  “你们这谷子长得好,看着就喜人。这一亩地能收三百来斤吧?”有人站在田埂上和李轻舟说话。

  这一片都是水田,今天来收谷子的不止有李轻舟他们,还有其他好几户人家。部分人歇息的时候就喜欢去别人地里瞧瞧,看看各家收成怎么样。

  李轻舟打了个哈哈,“看着是是比去年好些,不过得过了秤才知道呢。”又问来人,“贵叔地里今年咋样?”

  被叫贵叔的人摇了摇头,“不太行哦,有块地里长了卷叶子虫,瘪谷多。”

  种稻谷就怕缺雨水和长卷叶子虫,李轻舟闻言也只能笑着道:“我家今年运气好,没怎么长虫。不过您家地多,总归还是收得多的。”

  贵叔一想也是,李轻舟家谷子长得再好,也就五亩地,顶天也就能收不到两千斤谷子。自家可是有九亩水田的,怎么也能比李轻舟收的多,心里就平衡了许多。

  贵叔走了后,又有其他的过来,要么就是来看看地里的谷子怎么样,要么就是来问问李轻舟走商的见闻,有些则是看李轻舟还请了工,来探探他到底赚了多少钱。

  不过还是收谷子要紧,大家都只是趁着歇息的时候,过来说几句话,很快就又回去干活儿了。

  差不多午时末,月笙和李重山也来了。

  “轻舟,过来吃饭了!”月笙一到地里就招呼李轻舟。

  “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李轻舟早就肚子饿了,一听有饭吃,快速把手里的活儿弄完就叫了林大牛两人过来了。

  月笙掀开竹篮子上的布巾,拿出里面的碗筷和用大海碗装着的两份菜。“蒸了豆子饭,有鱼丸炖豆腐、土豆烧肉,还有绿豆汤。”

  李重山也在一旁揭开了两个瓦罐的盖子,开始帮着盛饭。

  林大牛和林忠文伸手接过满满一碗豆子饭还有些不可置信:“我们也吃这个?”他们经常帮人种地收粮,能既给钱又管饭的人家就不多,就算管饭也就是几个硬邦邦的玉米窝头就着水,还没怎么见过这样有饭有汤还有肉的。

  李轻舟笑着拍了拍林大牛,“拿过来就是给你们吃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呢。”

  月笙也笑着点点头,收粮食累人,不吃点油荤,人顶不住。以前在娘家时,他家回回请工都是好菜好肉从不吝啬的,他爹说这样人家才肯下力气,以后找工也方便。

  林大牛和他大伯这才敢动筷,一边吃还一边念叨,“你们尽管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干活儿。下午再抓点儿紧,今天就能全收完了。”

  有旁边地里的人过来看了看,再回到自家地里,瞧着自己手里的玉米窝头、白馒头,就觉得怎么都不顺味了,却也只能往嘴里塞,心里却琢磨着明个儿也让自家婆娘做些荤菜才行。

  吃饱了,身上又有了劲儿,加上月笙和重山的加入,下午就弄得更快了些。

  夕阳西下之时,五亩地的谷子就全部都打完用麻布袋子都装好了。

  李轻舟和林大牛、林忠文三人跑了四五趟才把所有的谷子都背了回去堆在院子里。

  一个麻袋挨着一个麻袋,陈秀云摸了个遍,眼睛都笑弯了,“今年还多收了三袋子呢。竹席子我今儿在家都洗好了,得把谷子倒出来摊开,发热了就不好了。明个儿好好晒晒,过几日就可以去舂新米尝尝了。”

  丰收总是令人喜悦的。李轻舟他们家今年不仅稻谷好,玉米也不错。虽然倒了几行,但最后收成也没减,麻袋装了十几袋,屋檐下还挂了一排排带叶的玉米,黄澄澄、粒粒饱满的,看着就让人欢喜。

  但也不是家家都像李轻舟他们这样高兴的。之前的那场暴雨让不少人损失惨重,而且在收玉米时有许多人还发现自家地里的玉米被人偷了不少。

  这可把人气坏了,天天在村里大骂。一开始还有人怀疑是新来的流民干得,两波人为此还打了一架。直到有一天半夜,曹金花地里传来一声惨叫,才终于揪出这个偷玉米的小贼。

  不是别人,正是沈桂花。她家玉米和稻谷都受了灾,今年收成惨淡,沈桂花就把主意打到了别家地里。林德财和林大宝都懒,不愿费这力。让林小草母女上阵,她又不放心,只能自己干。她也不蠢,都是半夜出去,而且还是钻到玉米地中间部位掰,只在外围看根本就发现不了。所以得手了很多次。

  哪知这回曹金花听村里人说了这事儿,有了防备,提前在地里安了夹子,被沈桂花踩了个正着,就这么抓了现行。

  对村里人来说,粮食是再金贵不过的,不少人家都被偷了。这回再也没人能昧着良心帮着沈桂花说话,再一联想之前她们家日日吃肉喝酒却没正经活计,又常常有人丢东西,心里就有了计较。沈桂花和林大宝的名声算是彻底坏了,沈桂花也因此瘸了一条腿,和曹金花更是结了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