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最逍遥太子>第84章 太子的奏疏

萧敬虽不及刘瑾声名远播,却是太监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他早早入宫,迅速崛起。

萧敬行事周全,文武双全,英宗时期即受重用,年轻时便获封六品太监。

帝王更替,臣子易主,英宗去世后,萧敬被派至神宫监烧火。

才华总会显露,有能力者终有其作为。

成化年间,萧敬获宪宗赏识,重返宦官权力核心。

他与东厂厂公尚铭交好,尚铭失势后,为避嫌,萧敬自愿守护皇陵。

弘治深知萧敬的才干,

即位后,将他召回身边委以重任。

弘治三年,司礼监空缺,萧敬晋升总管,成为太监之首。

弘治驾崩后,萧敬在正德年间依旧活跃,直至嘉靖元年退休,其退休待遇超越内阁大学士,创太监先例。

萧敬于嘉靖七年辞世,大学士翟銮为其撰写墓志铭,杨一清则为其撰写墓表。

历经五帝信任,晚年仍得善终,这非一时显赫的刘瑾所能比拟。

萧敬闻言,险些从锦垫上滑落。

太子,你在开玩笑吗?

谁会在乾清宫当着皇上的面密谋?

萧敬努力回想是否触怒了太子。

没有啊!

他又思索近期是否有所逾矩。

也没啊!

弘治听到太子的话,哭笑不得。

为何你要捉弄萧敬?

当着朕的面与总管密谋,不怕世人取笑吗?

朱厚照连忙稳住萧敬。

“萧总管稳住,我们开始密谋吧。

萧敬向弘治求援,

弘治挥手让萧敬听听太子要说何事。

“殿下请讲,老奴洗耳恭听。

朱厚照整理思绪道:“事情是这样的,《大明万年报》是我创办的,你应该知道,

就算我开个报馆,也没人敢打主意。

现在我要推广到全国,必然会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来捣乱,

本宫无意让外人沾光,你看这样如何?经营权我来掌管,监督权交予你,

我们共同分割这份报纸的权力,到时候其利益皆归东宫与司礼监所有。

弘治听到太子的话,不禁啼笑皆非,

你说的不知天高地厚之人,指的就是那些文官吧,

还要分报纸的权力,

原本严肃的事情,太子一开口,仿佛成了见不得人的秘密。

起初,太子创办报纸之事仅限高层知晓,

自从那次报纸刊文导致一位官员下台后,朝廷上下都清楚报纸是太子的杰作。

萧敬也是那时才领略到报纸的影响力。

东宫和司礼监共享报纸权力,听起来确是不错。

但我们在皇上面前如此密谋,这算怎么回事呢?

然而,萧敬并非等闲之辈,瞬间领悟了太子的用意。

此刻并非两人私下策划,而是太子巧妙地将弘治也拉入其中。

太子私下找他与当着皇上的面谈,意义截然不同。

二人当着皇上的面敲定此事,皇上必定会站在他们这边。

再深思下去便有悖常理了,弘治虽仅此一子,若与他这位总管太监过于亲近,被弘治察觉,岂不引起猜忌?

太子这招堂而皇之的密谋,真是高明啊!

萧敬再次望向弘治。

朱厚照紧紧握住萧敬的手说:“萧总管,你可别小看了报纸,虽每份只卖五文,但销量可观,你知道现在在《大明万年报》上刊登一则广告需多少银两吗?将来这利润丰厚,都将属于我们二人。

再者,那些文官总与你过不去,你又无法反击,今后只要看哪位官员不顺眼,就把他的丑事告诉我,我帮你登报泄愤。

你别不信,上次《大明万年报》一篇报道就使一个贪腐官员垮台,现在我的记者都被称作民间监察,不信你去打听打听。

弘治忍不住笑出声,做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是第一次有人当面如此直言,别人在他面前总是正襟危坐,太子却偏要摆出一副奸臣姿态,还让萧敬不满谁就提供谁的丑闻,太子,你能正经点吗?

萧敬老练世故,理解了太子的意思后,也懂得如何配合他演这场戏。

弘治已笑出声,但他没有出言反对,那就是默许了。

萧敬虽正面朝向太子,却转向弘治试探性问道:“那奴才一切听从太子吩咐?”

弘治假装专心看奏折,未做回应。

朱厚照一直在观察弘治的反应,他的沉默即为同意。

朱厚照对萧敬说:“那这事就这么定了,切勿泄露给他人。

萧敬都服了,太子竟对演戏上了瘾。

随后,朱厚照起身向弘治禀告:“陛下,微臣与萧敬的密议已毕,臣告退。

弘治强忍笑意,示意朱厚照速速离去。

萧敬搬回了两个锦垫,又恭敬地站在弘治身旁侍奉。

弘治沉吟片刻,开口道:“报纸是太子的创意,既然他有意经营,便让他自行处理吧。

你务必全力辅助太子。

萧敬低头应道:“老奴遵命。

此刻得了皇上亲口允诺,萧敬心中石头落地。

他心想,侍奉过三位皇帝,从未见过如此亲密无间的皇家父子。

然而太子聪明伶俐,行事周全无疏漏。

最关键的是,太子亲近太监,显然对文官抱有戒心,这对萧敬而言是好事。

相较于文官,朱厚照自然更愿与太监共事。

毕竟,太监的权力源自皇权。

他们的忠诚度又高于文臣,

万一太监出现问题,只需一道旨意,他们就得去守护皇陵。

次日,太子关于制定报纸法规的奏折送至内阁。

弘治朝中,太子递奏折尚属首次。

三位阁臣传阅一番,奏折内容规规矩矩,

提出制定报纸法规,算是太子自我设限。

按照惯例,内阁需提出初步意见,即票拟,将意见写在纸条上,附于奏折供皇帝参考。

内阁完成一定数量的票拟后,将太子的奏折置于最上,呈献给皇帝审阅。

弘治看到奏折,交由司礼监批红盖印。

于是,太子的报纸法提案得以通过。

奏折再由内阁分发,交由官员执行。

第三天,李东阳又发现了一份太子的奏折。

太子提议在全国推行报纸,并设立报纸出版局,

建议出版局由宫内监管,意味着报社的建立与发行皆由内廷太监管理。

李东阳昨日就察觉到奏折的诡异,今日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