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回到明末搞基建>第二百零四章 重视农耕,推广玉米
  思想委员不负责具体军事指挥,只负责士兵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领导部队学习先行社的思想,教育士兵们忠于赵大帅。

  现在的情况是,第二军团赵春发留守强地,负责东线防守,并负责训练三千强地军。

  第九军团刘飞,负责驻守东城煤矿,并负责强地西线防守。看書喇

  第三军团李二蛋驻守归化城。

  这三个军团,只是先遥控任命组建,在理论上成立。

  赵诚身边,有包括亲卫军团在内的七个军团。

  其他六个军团,都是千人的编制。只有亲卫军团,人数最多,没有上限。

  军团整编成立之后,就是盛大的阅兵式。

  步兵率先而行,以军团为单位,排着整齐的队列,在演武场前走过。

  军团长走在军团的最前列。

  走过看台的时候,同时换做正步,右臂高高举过眉梢,行个军礼,双目炯炯有神,一脸崇拜而狂热地注视着赵诚。

  就是台上的这个男人,带领他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带着他们打胜仗。

  军人都是有荣誉感的。

  哪怕烂到家的明军,从心底也是不愿意打败仗的。

  而赵大帅带着他们,战无不胜,并且每战都是以极小的代价,完胜敌军。

  在他们心中,赵大帅就如同神祇一般。

  “将士们好!”

  赵诚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

  “赵大帅好!”

  将士们齐声怒吼。

  “将士们战无不胜!”

  赵诚声音铿锵。

  “赵大帅战无不胜!万胜!万胜!万胜!”

  将士们的吼声,犹如闷雷炸响一般。

  轰隆隆!

  在步兵之后,是骑兵。

  数千骑兵,马蹄践踏,地面震颤。

  “赵大帅战无不胜!万胜!万胜!万胜!”

  骑兵战士们手握马刀,背着步枪,高声齐吼。

  在骑兵之后,则是炮兵部队。

  夏尔马拉着拿破仑大炮,现在是叫做赵大帅炮的,车轮碌碌,一排排驶过。

  步兵,骑兵,炮兵……

  征讨军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

  征讨军正式成军,数千民兵,编入正式军团。

  步兵装备统一,一律是灰色布军装,李-恩菲尔德步枪,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匕首,一排木柄手榴弹,一条子弹链缠在身上,水壶,被子,干粮……

  干粮既包括压缩饼干,又包括牛肉干。

  步兵也都有马骑,方便快速机动。

  骑兵除了步兵的装备之外,另外还有马刀,选的都是擅长骑射的人,稍加训练,就能骑兵冲锋。

  阅兵结束之后,第一军团牛大力,第四军团于虎,直接出发,进攻铁岭、安乐、开原。

  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必须把铁岭这块养马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第五、第六军团,向南出发,目标是辽阳、海州、盖州、复州、金州一线。

  辽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经略东北的据点,拥有两千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辽阳也是整个辽东的指挥中心,城池坚固,兵强马壮。

  金国在定都盛京之前,努尔哈赤就曾经定都辽阳。

  辽阳还在女真人的手中,那盛京的防卫压力就会非常大,就要时时刻刻担心女真大军的偷袭,就没法好好搞生产建设。

  所以,赵诚一方面要抓生产建设,要有稳固的后方,不断提供生产力,创造财富。

  根据地稳固,打仗才能有持久力。

  另一方面来说,必须要不断四处征战,尽快拿下整个辽东。

  第七、第八军团则是往西打,目标是扫荡金国大军,保证从盛京到归化城之间道路的畅通,并且,为盛京到归化城之间的基础建设大军,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赵诚亲自统辖亲卫军,坐镇盛京。

  盛京必须要经营好。

  但盛京并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

  原因很简单,这里太偏安了。

  而且,人口太少。

  辽东相对于中原腹地来说,人口本来就偏少。

  建奴野猪皮占领辽东之后,大肆屠杀,再加上人口外逃……导致辽东人口更少。

  虽然说,这些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很注重人口数量,从外地掳掠来不少青壮,但人口数量依旧不足。

  想要搞好基建,发展出一个强大的文明来的话,人口数量是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工业文明是发展不起来的。

  比如现在,赵诚下令招揽人口,但辽东一带,着实没有多少流民。

  这里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本来就没有那么尖锐,流民又被鞑子们杀了一波又一波……

  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周围的卫星村,还没建起几个来。

  “这要是在山陕,或者是河南……啧啧!”

  赵诚啧啧舌。

  现在的山陕一带,天灾连年,流民遍地,只要给口饭吃,就能招揽到大批流民。

  唯一需要顾虑的是,卢象升的天雄军现在正在山陕一带剿灭流贼。

  天雄军无疑是崇祯朝最能打的军队之一。

  而卢象升又是对朝廷忠心耿耿。

  征讨军进军山陕,肯定会跟天雄军发生正面冲突。

  “卢象升是难得的雄才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把他收拢在身边。”

  崇祯朝文武,赵诚佩服的人不多,卢象升绝对算其中头号。

  ……

  盛京城外。

  一群群流民正排着队,接收安置。

  “敌敌畏少倒一些,多了浪费,而且人容易中毒!大帅爱民如子,你们应当体恤大帅的苦心!

  只要来了,就给房子住,给地种,还能有吃的,有粮种……除了咱们征讨军的地盘之外,天下哪里还有这样的好事?

  你们都要记住了,这是大帅给你们的恩惠!如果你们是个感恩的,以后世世代代都要记着大帅的好!”

  苗旭带着两个文吏,身后跟着几名护卫,在城外劝勉刚刚收拢的一批流民。

  现在,他是大帅府民政署的民政使。

  大帅在大帅府下设了七个署,分别是保安署、民政署、教育署、财政署、廉政署、司法署和工业建设署。

  苗旭被任命为民政署署长。

  在接到任命的那一刻,他兴奋到差点跳起来。

  大帅府这个叫法很新奇,但是,苗旭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门路来了。

  如果大帅将来称帝的话,这大帅府下面的七个署,不就相当于是朝廷下的六部吗?

  民政署……就相当于是户部啊!

  嗯,严格说起来,是民政署和财政署合起来,相当于是户部。

  但是,又不尽同。

  因为民政署,还管理着百姓户口,安民乐道,农耕等。

  说起来,民政署比户部的权力,并不小啊!

  当然,管不到钱,似乎就没有那么肥了……

  这又有什么关系?

  苗旭从一介穷书生,到跟着大兵入户做登记的小吏员,再到逆产管理评定委员会的委员,然后是现在民政署的署长。

  短短时间,接连擢升,可以算是步步登天了。

  苗旭简直是太满意了!

  他现在一股心劲儿,就是要把事情做好了,要让大帅满意,他完全没有贪污的想法,所以,差事肥不肥的,他也不在乎。

  跟着大帅,将来封侯拜相,名垂史册,这才是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苗旭心里热乎乎的。

  这几天,他城内城外来回跑,劝勉农耕,安置流民……

  忙上忙下,却是满足无比。

  “人口都要登记好了,要查他们的老乡,找他们的老乡验证。尤其是那些不带家眷来的,更要验证仔细了,防止奸细!”

  苗旭特意叮嘱着。

  刚来投靠的流民,第一步就是要洗干净了,都给发干净衣服。

  当然不是白给的,不是免费赠送。

  提前说好了,这是大帅府赊给大家的。

  等大家安定下来,挣了钱之后,连本带利都要还。

  “大人,大帅给我们田地,赊给我们种子,赊给我们耕牛和犁,我们都感激着呢!大帅真是活菩萨下世啊!但是,能不能给我们麦子种子,或者是稻谷也行。我们不想要这叫做玉米的啊!

  哪怕把这租子往上提一提,我们也都认。税收一成,租子一成,总共才两成,这的确是有些低了。租子涨到两成,总共三成,我们也能接受……”

  一个老农推着一个独轮车,可怜巴巴地看着苗旭,晒得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皱纹。

  “你这老汉!好不识趣!”

  苗旭眉毛一挑。

  “免费赊给你的,你还挑三拣四?这玉米是大帅亲自选定的,大帅说了,你们只要按照方法,好好耕种,每亩地能产一千斤。”

  “这玉蜀黍,能打一千斤粮食?”有人小声嘀咕着,明显不太相信。

  玉米从明初传入国内,经过两百多年时间,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也有不少人见过这东西了,并非什么稀罕物。

  “大帅说能,那就一定能!不要那么多事,大帅租给你们田,赊给你们粮种,赊给你们牛,还赊给你们粮食吃……你们以为闹着玩儿呢?你们要是亏了,大帅的本钱和利息可都收不回来了!”

  其实苗旭心里也有点打颤。

  这玉蜀黍,产量的确比麦蜀要高一些。

  但说亩产千斤,这也太夸张了吧?

  而且,玉蜀黍的味道,可不怎么样啊!

  不过,他当然不会让人看出他的心思来。

  那些人虽然依旧有些忐忑,不太相信这玉蜀黍能打那么多粮食,但这是赵大帅的命令,他们也没办法。

  领了牲口,领了种子……

  “这玉蜀黍的种子,比咱们平时见过的玉蜀黍,颗粒要大得多啊!咱们也不指望一亩地产上千斤那么多,能多打个三五斗的,就是老天保佑了!”

  那个老农牵着牛,看着牛车上一袋子玉蜀黍的种子,金灿灿的,不由眼中又带着希翼的光芒了。

  至于玉蜀黍好吃不好吃,其实没关系。

  这年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难道还敢指望天天吃白面馒头不成?

  ……

  “我们要鼓励老百姓开手工作坊,比如制作牛肉干,就很好啊!女真人留下大批牲口,其实咱们用不了那么多牲口,可以宰杀一部分,制作成牛肉干,马肉干。”

  大政殿,赵诚在跟大帅府的要员们开会。

  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基础的文武班底了。

  几十个文官,都是盛京一带的读书人。

  赵诚选人的要求不高,不看是否有功名,只要读书认字的,都有资格来大帅府应聘。

  这自然让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感到不满。

  如果在大明境内的话,可想而知,肯定会遭到巨大的压力。

  但在盛京,征讨军屠刀上的血还没干呢!

  那些读书人自然不敢闹事。

  所以,赵诚的政策倒也顺利。

  来应聘的读书人,足足有数百人之多。

  赵诚亲自面试,从其中选出了这几十人。

  古代读书人本来就少。

  又是从十个读书人中,才能选出一个来。

  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

  现在赵诚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看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在实践中学习,渐渐跟上他的步伐,理解他的思想。

  “大帅,属下有话说。”

  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

  赵诚看了一眼,这是他新任命的财政署署长,叫做马柱国。看書溂

  对马柱国这个人,赵诚是有些记忆的,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牛人。

  在顺治朝,清军入关之后,马柱国是首任两江总督。

  而且,他干得还不错。

  清军入关,因为占领江南时的一些极端手段,驻军跟当地百姓关系一直不和睦。

  马柱国安抚百姓,很快使军民之间相安无事。

  马柱国身为汉人,在满清入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他本身出生在女真人统治下的辽东地区,所以,那么做也算是无可厚非。

  赵诚本来以为,像马柱国这样的人,应该跟着范文程跑了才对。

  在面试的时候,突然看到马柱国的名字,颇为惊喜。

  问过之后才知道,此时的马柱国,才刚刚十九岁,正在文馆任职,这算是非常清水的部门。

  而且,他还没有参加皇太极组织的科举,还没有中举。

  他全家在盛京,上有老父老母,没有余粮,也没有钱……像他这种人,根本就跑不了,跑出城去也会饿死,所以只能留下来,听天由命。

  然后,就被赵诚给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