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穿成农家小可怜后,我靠美食发家>第106章 镇上遇险
  天气渐好,也就三天,路上的积雪也融化了大半。

  李家人下午都在村里四处闲逛,一来是说这雪还有的下,再来也是透露出明天他们家要去镇上大采购。

  有相约一起走的,有让帮忙带东西的,连桂婆婆都过来,让李父他们明天带她一程。

  桂婆婆来了村里这么些年,出村的次数屈指可数,李家立即表示,会等她一起。

  第二天的路上,赶车的,步行的都有,李家就李父带着李云深,还有李二叔李三叔,他们都在路上走,车上就向晚、桂婆婆和长欢坐着。

  今日的桂婆婆,气色不大好,不知是不是久病初愈的缘故。

  到了镇上,李父三兄弟去买东,和大家约着,买完东西就在出镇的大槐树下集合。

  李云深和向晚本来想去铺子里看看,桂婆婆提出请求:“李家侄儿,一儿媳妇,老婆子有个古物,想去当铺里换些银钱,可否陪我一趟?我这心里没有底啊!”

  反正也没事,陪着去长长见识也是好的,二人欣然同意。

  镇上只有一家当铺,位置也在最繁华的街道,今日人多,更是热闹的不行。

  “驾,驾,快让开,别挡道!”

  迎面一群骑马的人,并没有因为在闹市而慢下,坐在马上用马鞭抽打靠近的人群。

  “谁啊,这么嚣张?”人群中隐隐有声音传来。

  “听说是知府的公子,昨日路过,在镇上驿站休息了一晚,这还是我远房亲戚说的。”说话的人倒也没说错。

  本来向晚他们几人离得有点距离,一群人都在往旁边躲避,可桂婆婆不知怎么站在那里没动,一转眼马就到了眼前。

  “狗东西,还不让开?啪!”前面的随从,在马上一鞭子甩下来,把桂婆婆抽倒在地。

  “婆婆!”长欢扑过来挡在她面前。

  桂婆婆顾不得身上的疼痛,只把长欢抱在怀里,死死地按着她的头,不让她动作。

  向晚和李云深也过来,想扶着桂婆婆落个位置,可她这样的动作,让二人无法下手。

  李云深说道:“桂婆婆,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来头不小,我们先把路让出来吧。”

  路的两旁都是人,就他们几个在路中间,虽然他们没有错,可在有权势的人面前,就算马从他们身上踩踏而过,也不一定有人替他们申冤,形势比人强。

  “大胆刁民,挡在这里,是想要讹诈本少爷吗?”几人中间,穿着最为华丽的青年说道。

  “大人饶命,是老妇人腿脚的问题,这就让开。”桂婆婆一边挪动,一边在长欢耳边低语:“低头,别看他们,也别让他们看见你的脸。”

  长欢听见很是不解,脸上充满疑惑的表情望向桂婆婆。

  “低头,不然我就死在这里!”桂婆婆以死相逼的语气,让长欢不得不听。

  李云深和向晚帮着扶起她们,往边上走去。

  “站住,我同意你们走了么?”华服男子再度开口。

  “少爷,再过两天就是老夫人寿辰,再耽误下去,怕是赶不上。”其中年纪最大的中年男子说道。

  本来以他们骑马的时间,应该早就到了,可被风雪阻在路上快一个月,这要是不趁着天气好,要再下雪的话,就晚了。

  中年男子看着向晚几人的眼神透露着不忍,才开口说的话,一来是时间真的赶,再来也是提醒那人,家中长辈马上生辰,不宜再造杀孽。

  “算你们运气好!走。”

  “驾!”

  一群人又驾着马离开。

  “婆婆,你没事吧?”说着,长欢还在桂婆婆身上四处看,不知道伤着没有。

  好在冬天穿的厚实,只是有红色印记,没有伤及皮肉,不过可能会难受好几天了。

  “我没事,走吧,我们去当铺。”桂婆婆一脸的刻不容缓,仿佛现在不做就没有明天一般。

  “掌柜的,麻烦看看这个玉佩能当多少银子?”

  桂婆婆从怀里拿出一对玉佩,两个半圆,合则呈花好月圆状,色泽晶莹剔透,看着并非凡品。

  掌柜问道:“东西是个好东西,死当还是活当?”

  “死当是什么价,活当是什么价?”

  “死当能有二百两,活当一年内来赎回,先给八十两,到时还一百两,过期不退。”

  “死当的话,还能高点吗?”桂婆婆问道。

  “最多再添十两。”掌柜说道。

  这个价格并不高,可这独家生意,再加上又是小地方,也不算太低。

  “那行,立契约吧!”

  最后,桂婆婆拿着一百八十两的银票,还有二十两的银子。

  长欢不知道这对玉佩从哪里来的,在她的记忆中,家里就一贫如洗,昨天桂婆婆一人出了半天门,浑身湿透的回来,还把玉佩给她细细看了好一会儿,让她有机会再买回来。

  本来她都怀疑是桂婆婆去谁家偷拿的,听她这么说又不像了。

  离了当铺,又去药房给长生拿药,这次用了好点的药材,花了二十两。

  李云深和向晚还要去糕点铺子看看,长欢她们还想去买些东西,两边就分开走。

  去糕点铺子的路上,遇到从那边回来的齐婶子,齐婶子连忙问:“东家,铺子那边什么时候开门啊?”

  李云深回复:“齐婶子,你明天过来吧,我们其实也很急,打算先开着,以后要是下雪的话再说。”

  “好,那就好!”齐婶子听到明天开业,心里也放下心来,就怕再这么下去,日子可不好过了。

  之前李父他们都住在这里,房子铺子都是好好的。

  向晚他们过来主要是看看,哪些需要从家里带过来,哪些需要在外面买,毕竟做吃食的好些东西,来镇上的这几人,只有向晚最清楚。

  检查了下,心里差不多有数,就转身离开了。

  镇子口的大槐树下,聚集了很多高山村的人,大多都是大包小包,采购了好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