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碴子味
  一路上山,关羽长才发现,禽兽们不但出没在小树林里,连山路也没放过,两边大树的树干上,歪歪扭扭的刻着一对对的名字。

  这木石村的识字普及,可算是略见成效了。

  “九寿啊,你看,叔叔姨姨们的名字,你说,他们上山私会也就罢了,怎么就还带着刀子呢!!”

  “哦,哦,兜,兜!”

  九寿应道。

  “对吧,你也这么觉得吧!”

  关羽长又说道。

  “咦,咦,哟,啊阿!”

  九寿还是很给面子。

  “下回咱们也带把刀子,把咱家九寿的名字找颗最大的树刻上,镇山!!”

  两父女鸡对鸭讲,很快到了九如师傅的庙里。

  这山里的温度,只在顶峰三分一处有积雪,中间以下,黑色跟深绿色各半。

  温度不低,貂儿也不用冬眠,父女俩人到的时候它正在九如师傅手里啃松子。

  一看到九寿就飞奔了过来爬到了九寿的身上。

  一人一貂亲香了起来。

  上一次貂儿刚刚带下山,就赶上李冬儿他们要出发去汴京,不方便带着小宠物。

  家里的哥哥们对小宠物兴趣不大,于是只能又送到了山上,回来后,虽是又接了回来,但貂儿跟九寿错过了最开始认主的相处时间,还是更习惯回归山野。

  现在只是时不时的接回去呆几天,腻了貂儿又会自己跑掉,在山里到处浪荡,找不到东西吃则跑到九如和尚这里讨要。

  全家并没有对养宠物有什么执念,无所谓的事,也就由它去了。

  接了貂儿,摸过了九如师父的光头,父女俩心满意足的往回走。

  到家时正好赶上了午饭时间。

  “你说娘亲炖的肉咋格外好吃呢?”

  四郎吃着肉,就问五郎。

  今天李冬儿兴起,亲自下厨炖了红烧肉。

  这娘亲炖的就是跟阿香姐姐炖的就是不一样,阿香姐姐还是娘亲教出来的呢。

  五郎还没回话。七郎就说话了。

  “啊?娘亲炖的肉搁外面好吃,搁屋里就不好吃了吗?”

  他偏着脑袋一脸疑惑。

  想了想没等哥哥们回答又说道。

  “我觉得搁屋里好吃啊。放外边一会就起白油花了。”

  顿时引起屋里一片哄堂大笑。

  “方言,是北地方言,你四哥说的格外,分外的意思。”

  李冬儿给七郎解惑,顺便问了一句。

  “你这句话哪里学回来的,将士里还有北地的?”

  “没有吧,名册上没有北地的,这是北地的方言么?好像是跟吴大哥学的。”

  关四郎跟将士们打交道得多,不自觉的有时候跟着将士们的口音走,各种奇奇怪怪的方言都冒出来过。

  五郎六郎八郎也多有接触,十乡八音的,见怪不怪。

  只有七郎专注于造纸,跟宿舍里的人接触得最少。

  李冬儿有了点不妙的想法,这明显是东北口音,据读书时不完全统计,但凡寝室里有一个东北人,不超过三天,满寝室说话都是一股子东北大碴子味。

  现在这突然冒出来的东北腔,却没有扩散,有蹊跷。

  东北这时候可是属于辽国啊,李冬儿不由得看向关羽长。

  曾经是军里混的关羽长明显也想到了。

  “一会四郎跟我到书房。”

  “哦,好的,爹!”关四郎不太明白,但也应了。

  大家没觉出来什么,只是继续吃饭,聊天。

  接下来的日子,一直到年初十,家里的小郎君跟小娘子都忙得不亦乐乎。

  年前要帮家里的忙,大多数做的都是筹备功夫还有正经的学堂功课

  年后他们的挣钱功课才正式开始做了。

  车,马,驴,牛等交通工具,五郎做了一份租赁章程,李冬儿确认过合理以后,学生们需要就可以租借。

  剩下的李冬儿除了交代村里的各大作坊大开绿色通道之外,就再没有任何指导干预。

  成功的把神兽们忽悠了出去,李冬儿踏踏实实的过了个舒服年。

  “我是不是胖了。”

  这一天,大年十一,蒙学堂开学的日子,也是检验成果的日子。

  功课是李冬儿让做的,吕蒙正自然就请了李冬儿去查收。

  穿好了衣服,李冬儿就觉得,这腰带像是紧了。

  “腰带洗多了缩了!”

  关羽长胸有成竹地答道,一为保命二为福利。

  胖胖的媳妇多好,抱起来手感绝佳!

  李冬儿。。。。老娘信了你个鬼!

  中年妇女,稍有懈怠,这肉肉不请就来,来了就不走。

  看来以后她得跟着八郎许愿了!

  好坑!

  收拾停当。

  出了门拐弯走几步也就是蒙学堂了。

  一进课室,一屋子亮得像烛心或略心虚的眼睛就看了过来。

  “老师,新年好!!”

  “好,都好,看来大家都特别有精神头啊。”

  李冬儿回道。看来有人都挣到钱了。有人没挣到啊。

  吕蒙正跟温仲舒也齐齐上前行礼。

  李冬儿略颔首就接过了吕蒙正递过来的一叠纸。

  李冬儿一张一张看过去的时候,课室里维持了最高品质,静悄悄的。

  等她看完,抬头,又是一双双渴望的小眼睛。

  “不错,每个人都做得很好!作为老师,认真做功课的每个人都值得奖励,不管成果如何,老师一个人奖励二十文零花钱。”

  “哇!!!多谢老师!!”

  这些小孩子,还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去饭堂跟掌事的谈,买了现成的包子,馒头去市集上售卖。

  有的家里央了大人,教怎么做麦芽糖,在市集里支了小摊子现熬现卖。

  有的去木工坊订了一批雕花刻字的梳子。

  还有什么卖豆腐的,卖竹筐的。

  连订了陶碗去卖的都有。

  陶碗的这一波,一百文不够开窑,拉了同窗组社不止,还无师自通的跟家人借贷了一批,合着定了一窑。

  看纸张上的记录,这家里还有一半没有卖出去,备注了一句,休沐的时候,社员还要接着去卖。

  最多的一社居然挣了两贯多钱。

  少的单个干也有三百来文。

  “这挣多挣少的,我就不说了,大家心里有数,回头这个钱,该怎么分让吕老师分下去,该得的奖励也会发下去。我只问大家,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