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三百四十三章 赈灾二
  夏灾,四月底之前上报;秋灾,八月底之前上报。

  过期未诉或当地官衙不受诉被查出来,当地官员徒二年,州府监察不严者官降三级。

  州府要报的,不但是灾情的具体情况,还要将州府觉得可行的应对一并上报。

  这里包括地方自己的应对以及需要朝廷支援的部分。

  第二:检灾

  检灾即勘察灾情,并确定“放税分数”。

  地方遭灾后,当地官府要派出官员亲自下乡勘察灾情。

  县级官员在勘察灾情后,州级官员还要派人复审。

  再以后由安抚司派人再次确认灾情,如果安抚司派出的安抚使发现灾情报告有误,必须征调相邻州县的官员前来勘察灾情。

  核实无误的话,就要根据当地的受灾情况,确定“放税分数”,即免除田租的分数。

  放税分数在五分以下都算“小饥”,五分到七分为“中饥”,七分以上为“大饥”。

  第三:抄扎

  抄扎就是灾民名册,是赈济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等到抄扎彻底完成后,朝廷才会开始赈济灾民。

  抄扎记录灾民的姓名、年龄、家中人口、受灾田亩数和受灾情况。

  县里的官员和乡村的社甲,村长,里正,保正之类协助核实登记。

  抄扎工作要求严谨务实,如果记录不实,需要在限定时日内重新审核。

  鼓励灾民对抄扎不实前去“告奸”,查有实据,赏赐告奸者银钱“十千”至“三百千”,被告者进行降职或免职。

  第四:赈济

  乡民村民遭灾的有主户有客户。

  赈济灾民一般仅限于主户里面的下等户和客户。

  上等户不再赈济。

  赈灾四大条拟定后,就是具体赈灾内容。

  第一:赈给

  朝廷无偿向灾民发放救灾物资,以粮食为主,从年前官家设立的官仓~常平仓里出。

  如有不足再取军粮补足。

  “放税七分”以上也就是大饥荒时采用。

  赈给时先赈济下户,然后是上户,如遇到老弱病残可优先赈济。

  赈给的标准:成年人每天发放两升粮食,孩童发放一升粮食。

  赈给的时间:由当地官员酌情自行规定。

  第二:赈粜

  朝廷向灾民供应低价粮。

  一为帮助灾民度过饥荒,二为平粮价,三则是对于不纳入赈济范围内的灾民的安抚。

  赈粜的粮食同样出自于常平仓。

  当地常平仓的规模平时按每户一石最低收粮。可因地制宜。多粮多收。

  赈粜时,每人每日限两升,且每户每日不得超过三石粮食。

  第三:赈贷

  朝廷将粮食和种子以借贷的方式提供给灾民,等到灾民丰收之后,再还给官府。

  分为免息赈贷和有息赈贷两种,不区分灾民的人户第等,只要是灾民就可以得到免息赈贷。免息赈贷超过一定数量才会转为有息赈贷。

  如遇连年灾荒,灾民可提起延期归还,

  以免无力偿还,灾民举家逃债,流离失所。

  第四:以工代赈

  朝廷雇佣灾民兴修工役,支付酬劳以解灾民困境。

  工役项目:地方农田水利道路等等。

  第五:劝分

  朝廷鼓励主户中的上户,或富裕人家对灾民进行救助,可无偿,可有偿。

  劝分救助的富户,会得到朝廷嘉奖及后期一些其他得扶持。

  第六:安置流民

  灾民中老幼病弱,无依无靠者纳入养济司各坊无条件收容。

  第七:荒年募兵

  灾民中身强体壮者,直接招募入军。军饷可提前预支。

  第八:蠲免

  朝廷免除或者减免大部分灾民赋税和徭役,以此稳定民心。

  洋洋洒洒,四大条八大项。

  赵匡胤在刚刚拟了出来,就写成了一封信寄给关羽长。

  信的开头还写了一句与嫂子同启。

  关羽长刚刚拆开就笑了。

  直接把信给了李冬儿。

  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冬儿腹诽!

  但既然是想躺平,李冬儿就把蔡嘉上跟赵德昭给招了过来。

  苦谁都不能苦了自己一个啊。

  已经有了轮廓的章程,真要挑起刺来也容易。

  李冬儿拿了笔不时的在纸上画一个圈,点一个点。

  蔡嘉上重新拿了纸笔,也开始写东西。

  赵德昭看看李冬儿,再看看蔡嘉上,一时不明所以就问道。

  “冬姨,这画圈还有画点是什么意思。”

  “同问!”

  放学回来,腻到了李冬儿身边的八郎也问道。

  “这个啊,我自己画呢,圈圈是认同,点点是待议。但一些学问做得深一些的人就不是。”

  李冬儿顺嘴答道,手上并不停。

  “那学门深的人是什么意思。”赵德昭又问。

  李冬儿画完了最后一张纸,看蔡嘉上已经开始做备注,就放了笔,跟两个小郎君说些题外话。

  “你们上课的书,还有论语,春秋,不是通通都没有句读么。

  古早的学问人,就是自己看,自己悟,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一些,就会在他们判定的句读处或者重要处、精彩处画上圈圈或者点点,备注一些个人的感悟、注释。

  后人除了看原文,也会参照古人的圈点注释来看文章。

  我们现在也多以这些学问人的解读释义来看文章。

  这种圈圈跟点点的举动到了现在,就成了一个成语~可圈可点。

  就像我,看你们交上来的大字,好的画圈,一般的点点,差的就不点评了。”

  “原来如此!”赵德昭恍然大悟。

  “我好像没学过可圈可点这个成语。”八郎也说道。

  “所以,今天,又学到了新知识,不亦乐乎!”

  李冬儿笑着摸摸八郎脑袋。

  “嗯嗯,我喜欢听娘说,记得牢,一点都不会忘记!”

  八郎马屁拍得特别到位。

  “舅母,抄扎都赖于里正,村长,保甲之流么?”

  蔡嘉上遇到问题了,抬头问李冬儿。

  “嗯,皇权不下乡,到县为止,下面的都是乡绅宗族自理。你舅舅现在就是村长。村里事无大小,官府都是找你舅舅。”

  李冬儿答道。

  蔡嘉上略想了想在纸上写道:

  【里正乡绅抄扎,强健者得之,善弱者不得也,附近者得之,远避者不得也,胥吏里正所厚者得之,鲧寡孤独疾病无告者未必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