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三百四十五章《救荒活民书》
  关一天的信早邸报一步已经跟李冬儿汇报了科举一事。

  去年,吕蒙正的试卷给赵匡胤看过后,这股子气就憋在赵匡胤心里。

  一憋就憋到了今年。

  终于在春天的这场省试里彻彻底底地爆发出来了。

  省试录取的举子文章,收上来赵匡胤就调出来看了,脸上的黑更黑了。又把没有录取的也全部调出来看了一遍。

  直接雷霆大怒,桌子都掀翻了。

  大半夜把朝臣召进了宫里,试卷直接甩他们脸上。

  平时言必出自圣贤的朝臣全部不敢吱声。自家知自家事,这试卷里有多少水分都一清二楚。

  这下被逮个正着,谁也不敢撩虎须。

  赵匡胤的监听系统也不是摆设,收钱的收钱,走关系的走关系,就没有一个清白人。

  但这场爆发,还是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

  赵匡胤没有罢黜任何在朝官员。这一届的举子们还会得到一个称呼。

  入朝为官,就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了。

  但一切通通是私下操作,并不明发科举舞弊之类的诏令。

  作为交换,朝臣也默认了赵匡胤提出来的新考举制度。

  接下来的考举三年一次,加设殿试。

  后续三年加恩科,世家子弟除非有真才实学有把握考取的,才参加考试。

  赵匡胤要自选人才,寒门子弟,将在这三年恩科里占据大量的官员位置。

  这就是一场官家与臣子之间的博弈,赵匡胤大获全胜。

  除了考举的胜利,蔡嘉上因为赈灾条例而写得东西成了朝廷读物了。

  大善!

  更善的是,这书,是赵德昭跟蔡嘉上一起折腾出来的。

  头前寄去给赵匡胤,三天就回了信,信纸上有疑似泪痕的痕迹。

  通篇回信堪称语无伦次,这老父亲的心啊,就因为儿子有点长进,几乎痛哭流涕。

  定期汇报赵德昭的长进就对了。

  亲爹,那也是需要刷好感的。

  据关一天说,现在赵德芳跟王皇后住太后宫里,跟赵匡胤的距离很近,很近。

  身边的幼子跟远在他乡的成年子嗣,很难说会不会有反转。

  这就给赵德昭继位添了几分变数。

  还是要让关羽长没事给官家洗脑,差不多了就退位让贤多好。

  李冬儿手指头敲击着桌面,在备忘录上记下一笔:赵德昭!储位!筹码!羽长!退休!浪!

  ~~~~~~

  《救荒活民书》

  【前言】

  【文明成就,非疆土辽源广阔,非沙场杀敌如麻,非异域辟土扬威,非万邦齐齐来朝。

  而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民心所向。

  孟子曾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我宋一朝,唯此足矣。

  夫为国在养民,养民在择吏,吏循则民安,气和而灾息。

  赈灾一事,虽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但吏不。。。。】

  李冬儿在木石村想着怎么给赵德昭加筹码的时候,赵匡胤在贺楼西阁四刷《救荒活民书》。

  对面坐的是赵普,也同样捧着一本在看。

  “我家昭哥儿总算是有了些长进了!”

  即使明知道这书大部分应该是蔡嘉上的手笔,赵德昭只能是微乎其微的作用,赵匡胤还是很高兴。

  “此乃国之大幸!”

  赵普拱手答道。

  “我欲诸臣良民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

  赵匡胤又看了一会,放下书,认真的问赵普。

  这书薄薄的几页纸从防灾,预灾,到灾时,灾后。

  一条线捋下来,清清楚楚,比在朝中摸爬滚打数十年之多的范宰还有条理。

  而且言辞通俗易懂,并非晦涩难懂之乎者也之考举文章。只要略认识一些字的人,都能明白其中意思。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救活。

  等到人死了一片才开始的赈灾四大条八大项,跟蔡嘉上这个一比,就完全没有可比性。

  防灾,预灾,无论水灾,旱灾,火灾,地龙,皆有先兆。

  水灾旱灾之类自不用说,经年老农,感风知雨。更有县志乡志,记录天气变化。

  像地龙前期的鼠虫蚂蚁青蛙躁动不安搬家迁移古时文章书籍就有,但往往举子也就是县衙官员并不读这类书籍。

  这底下缺的就是这种老道务实之人。

  还是要多读书啊。无论农书,县志,都是前人总结的精华。

  时下考举,诗词经论,都着落在远处而非眼前事,眼下事。

  “诏令一出,官员里自然会有通读之人,官家。”赵普实事求是的回道,“至于良民,非一时之功。”

  “嗯,一点点来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三五年也减不出个瘦子。。”

  赵匡胤减肥略见成效,这会肚子像四五个月大了,不由得就摸着肚子感慨。

  “官家此时正好!”

  赵普奉上一记无影马屁。

  “少来,这州县之事,你跟我说说,以前不提我也没想到,还真的是皇权不下乡么,谁定下的?

  自古遭反【同音】不是都出自乡间么,官逼民反,不得不防啊。

  要不要改改制,三年恩科,怎么也能招些人上来了。

  州县就两级,这县多州少,州府来不及反应耽误事啊。”

  赵匡胤虚心求教。

  “这讲起来还真有点长!”

  赵普无可奈何,就知道被请吃饭没好事。

  “慢慢讲,不急!”

  “宗族力量盛广。”

  赵普抛出一句再无二话。

  赵匡胤本是坐稳了等着赵普长篇大论,结果等半天再无下句怒道:

  “这叫说来话长?!”

  “皇权不下乡的缘故归根究底就这一个,不是不管,而是管不了。我指的长是这改制一事。”

  赵普答道,又起身取了唐会要重新坐下。

  “宗族,宗族。”赵匡胤提起这个也头疼,赵家这样的破落家族,也是说不清理还乱的,乡村士绅,盘根错节,说就一句,管却无法管,“那就再议吧。”

  “是,官家,我且跟官家说说这州府吧。”

  “来吧,这几天把这事理清了。”

  君臣二人拿着唐会要,一项一项的商议开来。

  直到三更鼓起,阿离催促,才意犹未尽的散了各自回家。

  就这么马不停蹄的跟朝臣朝会,跟心腹议事,转眼,赵匡胤又被甩了一个大雷。

  “北汉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