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三百七十八章 何故
  大家看过了第一张抄录上来的纸,阿离又递上来第二张纸。

  【一日贺楼深处,忽见一人呕吐,何故,何故,只因被酒所误。吐完不知归处,抬起脚指头数数,是五?是陆?】

  “哈哈哈哈,有才,有才!!”

  赵匡胤看完拍案叫绝,又递给了李冬儿。

  “呃,谁写的?八郎?”

  李冬儿一看这文风,顿时就有了不详的预感。这完全就是吕蒙正写歪诗的风格啊。

  上面一首说人家写诗无滋无味。

  下面这首既嘲笑人家酒量不行,又鄙视了智商。

  “嗯,是八郎!”

  阿离拿了最后一张纸,也没递给二人,就着念了一次:

  “三个臭皮匠,臭味都一样!”

  好么,从脑子到身子,到体味,全攻击了个遍,李冬儿想给对方点蜡。。。

  “哈哈哈哈,真是好八郎!!人家怎么得罪他了?”

  关羽长笑出了鹅叫,这后面打油诗写得再直白不过了,不用解释就懂,怕是八郎前一首诗人家压根没听懂,他就换了更通俗的来怼人。

  “他们俩坐了最中间的位置,旁边有一桌没眼力见的,位置不够坐就占了他们桌子的一边,八郎没计较,这群人没点酒力点了九蒸,还把自己喝吐了,弄脏了小九儿的鞋子。八郎让他们赔不是,他们不干,然后就变成了斗嘴比诗。”

  阿离简单的说明了一下。

  说话间就听到楼下一阵喧哗,伴随着惨叫声,声声入耳。

  “咱家九爷动手了,你去看看吧。”

  李冬儿戳了戳关羽长说道。

  她用脚指头都能想到,八郎抢了这些人风头,脑子里全是水又在李思思面前把脸都丢尽了的愣头青们,根本不会去考虑两个小娃娃的背景。看書喇

  脸没了,脑残了,不就得开打么。

  文的八郎上,武的九寿上,呆会要是没控制好,把人打死了,总是不太好。

  “哈哈哈,我去给九爷撑场面!”

  关羽长就等着媳妇吱声呢,嗖的一声就没影了。

  楼下又是一阵嘈杂,不一会儿关羽长回来了,抱着毫发无伤的九寿牵着一脸无奈的八郎。

  后面还跟着贺楼小白花李思思。

  “见过官家!”

  小白花李思思先是给赵匡胤行了个礼,低眉垂目的,斜斜的露出一截粉嫩的后脖颈。

  西阁她还一次都没上来过,官家经常来,可是从来不招伎子歌舞,这会逮到机会,她必须要入了官家的眼。

  “免了,下去吧,这里不是你能来的地方。”

  赵匡胤一点都没有怜香惜玉的意思,这楼里的伎子是他选出来的,再漂亮,也不过那么回事。

  小白花,卒!

  【瓜原本想说给剧情增加一波花边狗血剧情,可怎么写都不是那个味,这文的男主女主包括赵匡胤都不干,说他们不是那样的人设!!

  瓜,吐血而亡!这清淡的剧情啊!!!这惨淡的流量啊!!!】

  “娘,我把他们打得他们娘亲都不会认得啦!!没断胳膊没断腿!是不是很厉害?”

  九寿从关羽长身上溜下来就跑到李冬儿面前求表扬。

  “不错,控制得挺好,你光打脸了?”

  大力娃能收住自己的力气确实值得一夸,李冬儿作为一个很有自觉的娘亲,当然要表扬女儿。

  她是成年人,幼时能控制力气不伤人,是应该的。

  九寿是纯幼童,恼起来不讲理的时候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家里原来一年到头要拍烂好几十张儿童餐桌。

  后来去读书了才好一点。

  现在能完全控制,烧个炮仗庆祝都不为过。

  “嗯,我站桌子上打得,要不然打不着。”

  九寿一脸兴奋的说道。

  “嗯,很好,晚上娘给你做小糖人。”

  在边上的赵匡胤,再次反思了一下,自己是怎么教女儿的,怎么就觉得自家女儿弱爆了呢!

  而且,也不问问具体过程,就夸女儿,这样好么。

  赵匡胤决定当一个合格的家长。

  “八郎啊,说说,怎么啦,怎么就动手了?打架可不是个好习惯。”

  “带头那个姓赵。”

  八郎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就把赵匡胤给撩倒了。

  感情这还是本家那群纨绔子弟。该打,狗腿都该打断了。

  老子辛辛苦苦,日日不得闲,你们居然在酒楼喝酒作乐看伎子。

  打小孩已经够怂的了,更怂的是连小孩都打不过!连打油诗都没赢!!

  “嫂子!以前你不是说过什么三年教育吗,什么左三年,右三年,南三年,北三年的,我要把这群王八犊子全都塞去读书!”

  赵匡胤气的脏话都飙出来了。

  建隆二年的时候汴京设了国子监,入学的资格是汴京城里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名额放了七十个。

  当年收是收满了,汴京里的武官文官子弟初进学的时候天天打架,他光是调停这些就烦不胜烦,

  再后来赵匡胤忙着打仗的筹备,国子监有点放任自流的意味,干脆就没什么人去听课了。

  据说反而是在京城的一些准备应考进士、诸科的士人经常到监中听习。

  现在看来,还是不行,这些祸头子还是要管起来,只住读,不允许走读!

  三年考不过就继续在监里呆着去。

  “哦,这个现成的,晚上我赶一份出来,大马书院里制度是现成的。不过,我还有学农的,学匠的,国子监要不要?”

  李冬儿求之不得,教育嘛,还是要国家来搞,名正言顺,普及率还高。

  赵匡胤深呼吸几口,冷静下来,让阿离取了纸笔跟李冬儿研究起了学科一事。

  这两年的恩科,收了相当数量的寒门学子。

  其中不乏死读书的。

  去年的策问,他出了一道题。

  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

  范宰说他题出的刁钻,要考算数,要考地理,要考畜牧常识。

  果然,全部能答上来的寥寥。好多连最新的育马法都是一知半解的。

  赵匡胤都有点怀疑所谓科举选材了。

  今年最后一届恩科,也不知道能录上来几个能用的,有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