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四百四十四章 洛阳
  “一条过税法一事,既然在南平实施效果不错,是不是应该在全国推行呢,如果不行,是不是先在周边的大州试一试呢,比如说洛阳。这会正是好时候。”

  谢嘉上在纸上画了副地图,弯弯曲曲的线条上,点了两个点,一个点是洛阳,另一个则是汴京。

  洛阳的点画得还更大一些。

  赵匡胤登时就明白了,还没开口说话。关羽长先开口了。

  “前面的明白,后面的好时候啥意思?”

  “你智障多年,幸得官家不离不弃啊,听着吧。”

  李冬儿掂了一块点心塞进了关羽长嘴里。

  “哈哈哈!”

  赵匡胤当场就喷笑,智障一词可真是,生动形象啊。

  “舅舅一会就明白了。”

  谢嘉上只微微一笑。

  “迁都?”

  赵匡胤笑完就问道。

  “对,趁着云州大捷的威势,朝中反对的声音小。”

  “这会还不行。不过先做准备到时真的挺是时候。”

  赵匡胤想迁都都成心病了,但确实,有难度,他也就把这事压在心里,谢嘉上一提出来,他就反应过来了。

  “先把底子打好,后面就好说了,也不是一定要迁,只是我这几天看书,就觉得,还是要进可攻,退可守。”

  谢嘉上原来琢磨迁都,私心是想离李冬儿近一点。

  但看李冬儿后来透露出来的意思,她不会一直在木石村待着,想跑遍全国寻稻种。

  那迁不迁都的就无所谓了。

  可书都看了,也研究了,确实,洛阳更合适定都。

  现在也正是时机。

  南平生机勃勃,赋税高涨,云州大捷,样样都是给赵匡胤加分的,趁着这个势头,在洛阳这个被打得稀巴烂的地方实行新税法。

  把洛阳的经济弄起来,赋税搞起来,有钱了大修,到时候迁都不就理所当然么。

  朝臣不支持迁都最主要的点先解决一个,其他的再一步步的来。

  “大善!!”

  赵匡胤击掌叫好,真得是想到一起去了。

  汴京这里,坐拥黄河、淮河两大水系,还有直通东南的汴河,来自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海外的各种奇珍异宝、粮食、用品通过三大河道,源源不断地运到开封,再从汴京转运到各州府县乡。

  几十万禁军拱卫京畿,衣食住行也全赖漕运输送而来。

  百万汴京居民,也同样依赖这三大河道,更有依赖河道谋生营利数十万人。

  作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根本安固已久。

  如果没有外患,太平盛世,汴京因为有漕运,贸易发达,粮食充足,定都是上佳之地,也是颇有大国风范的一座都城。

  但现在,辽国就在汴京的北边,无险可据,他们一旦攻破河北这道唯一的防线,赵匡胤就只能带着禁军跟辽军野战死磕,或者据城死守了。br>
  按赵匡胤经年老将的经验来说,汴京只适合拿来做前哨进攻根据地,运兵运粮都快。

  “我细细的看过舆图,洛阳在中下游,周边是邙山、伊阙、周山。面山环水,天然屏障。同时,洛阳有八个关口。”

  谢嘉上在纸上又一一的补充上关口的名称,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

  “这八个守住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周围还有大大小小几十处关口,我当年都去过,具是地势险要。”

  赵匡胤越说越兴奋,这地头,他熟啊。这些个关口,就跟雁门关一样,每个压上五千将士,基本就万无一失,算下来,他根本就不需要养着十几万无所事事的禁军了。

  只要不养着那么些禁军,洛阳一条过税法能够实施,光是洛阳的出产就够一城自用了。

  “洛阳的陆路也是四通八达。无论是行军,还是运输,商业有一个汴京就够了,洛阳可以修得庄严一些,稳重一些。”

  谢嘉上跟李冬儿探讨过,汴京现在其实更像是一个吃喝玩乐的都城,作为一国的都城,略显浮夸。

  洛阳那边可以更稳重一些。

  “就是水路不便。”

  赵匡胤叹气,美中不足。

  开封到洛阳,走水路要分三段路走。逆着汴水而上直达黄河汴口,再沿着黄河逆流而上至洛口,而后再逆洛水而上才能到达洛阳。

  汴水、黄河、洛水三条水道年年修,年年堵。

  “听吕蒙正说,这两年洛阳好了一些,但又有许多人跑到汴京谋生计,城中人烟寥寥。就算定都,也得十几年后,才有人口滋生。”

  李冬儿另拿了一支笔,在谢嘉上的地图上画了两个圈,洛阳的圈比汴京的也略大一些。

  “嗯,自给自足,够了,地那么大,少的是人而已。”

  谢嘉上自然明白李冬儿的意思,洛阳说起来,地界比汴京还大,只要不是掌在世家大族高官手里,正常的赋税收上来,完全是足够一城之用。

  “那就先这么定了,明天让朝里的人议一议。”

  赵匡胤最后拍板。

  这个时机正如谢嘉上说的,好时候!

  把一条过税法在洛阳用起来,保不齐汴京这边的老百姓都得跑去洛阳定居买地。

  南平那边,州府之间的边民,因为南平的税收稳定没有苛捐杂税,迁居的十之八九。

  南平开了好头,洛阳再把国内弄出一个缺口,新税法全国普及指日可待。

  “老关啊,你听懂了没!”

  赵匡胤最后还要打趣一下智障关羽长。

  “切,谁跟你们似的,心里八百个弯!说明白点嘛,说一半留一半的。嘉姐儿,以后不带这样的啊!”

  关羽长没好气。

  “是,舅舅。”

  谢嘉上应下了。

  事情说完,正是午饭时间,关一天匆匆的把九寿送了过来又去上值了。

  美美的吃了一顿越来越大方的赵匡胤请的午饭。

  关家一家子人才打道回府。

  “娘,我们去买点零食吧,卢家那个酱梅子好好吃!”

  一上马车,九爷就提要求了。

  “哦,行。”

  李冬儿没意见,人生在世,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到了地方,几个人刚刚下车,李冬儿就被迎面而来的人雷到了。

  光秃秃的脑袋正中间扎了一根小辫子,摇头晃脑间还能看到后脑勺处有同样的一条小辫子。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