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四百七十八章 美德
  谢嘉上拿了手上的粉笔,在整张草图外画了一个大圈圈,又接着往下说。

  “易燃物多,隐患实巨。

  商家酒楼照明揽客,柴房存储,各家生火做饭,祭祀供佛,还有冬日里烧炭取暖,借熏笼之火力烘物,稍有不慎,而蔓延连绵,火势不可收拾。”

  谢嘉上跟赵德昭整个汴京城几乎都逛遍了,以她的记忆里,就算想复刻出来整个汴京都没有问题,简单的画了一下,在场的几个人都能看出民居之间的道路之狭窄,通行之不易。

  要想外扩,就像谢嘉上最后所画的圈~河道将一切都圈在里面,很难扩城,除非大动干戈。

  “唉。连相国寺这样的地方都烧了,民居,谈何容易。。。”

  赵匡胤有感而发。

  建隆三年五月,相国寺大火,除了相国寺,还带累了数百间附近的民舍毁于一旦。

  相国寺有朝廷拨款,还有城中富户捐资,这才刚刚建得差不多,但周边的小户民居已经是又密密麻麻的了。

  倒是有朝臣因着火灾频发提议过建火巷,但这就要拆民居,动道路。一动起来就是波及很广。

  地方就这么大,还能怎么办。

  “我觉得城中百姓,也甚通情达理,不如让朝臣议议,不扩城,只迁居一部分城中百姓到城外居住?”

  赵德昭建议道。

  “通情达理依据在哪里?”

  赵匡胤问道。

  “坊间的居民区,狭窄的地方,凡有拐弯处,都抹了角,便于中心户轿子马车还有大的家具通行,我问了,并非朝廷明文下令,都是自发。”

  赵德昭初初看到残缺的墙角,问清楚缘由的时候颇受触动。

  “不与利益相干之时,大家都是愿意的,一旦迁居,来回城里城外的路上耽误地时间,再把抛费算上,通情达理也是枉然。”

  谢嘉上没有这么乐观。

  “开封府尹那边还说军巡铺抓到了一个因私怨企图纵火的。”

  赵匡胤同意谢嘉上的,小事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民风自然也是淳朴的,但伤利了就很难说了。

  世家大族都为了少交赋税上蹿下跳的,蝇营狗苟,驱去复返。老百姓一文钱分两半使,更不用提了。

  更有这等泄愤纵火,防不胜防。

  “《宋刑统》不是还在修么,我觉得,应该把放火纵火等同十恶。私怨而至纵火,火情一大,岂止一家受损,置整个坊间百姓于不顾。恶之极。”

  谢嘉上针对因私纵火的,郑重的开口建议道。

  她当年就想过把自己家烧了,现在看,自己眼界太窄了,纵火,是会波及他人的。相国寺那场大火,她也知道,烧了三天,整片民居夷为平地只剩火灰残骸。

  “嗯,是该列入,杀人不过头点地,这纵火,一死就是一片,其心可诛,其恶不能赦。我回头跟他们交代一声,放火者,无论结果起因,遇赦不赦。”

  赵匡胤很是赞同。

  暂时解决不了的事,几个人也就不议了,赵匡胤又带着他们回了太后处用过了晚饭才让赵德昭送谢嘉上回关家。

  ~~~~

  下午的时候,内廷司已经把最后改好的礼服头冠连同婚礼要用的所有东西都送了过来。

  谢嘉上一到,李冬儿就把赵德昭赶回了宫,拖着谢嘉上试凤冠,试衣裳。

  等穿戴整齐的谢嘉上从里屋缓步走出来的时候。关可人捂着嘴,眼泪在眼眶里一直打转。

  “我的嘉姐儿,真的,看上去都不像嘉姐儿了。”

  皇后用九龙四凤冠,谢嘉上用的是龙凤花钗冠。

  花钗冠上面有大小二十四朵做成云朵,游龙,花草形状的珍珠花,左右再有博鬓两条。

  博鬓也是用各色珠翠编织成龙纹,呈扇形垂下珍珠流苏,中间点缀祥云白鹤,孔雀鹭鸶,整个凤冠,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皇后受册封、谒庙、与官家朝会等重大场合着袆衣。

  妃与太子妃,皇子妃之褕翟,也就是翟衣,则仿皇后袆衣制成。

  褕翟为交领大袖,以深青色上等蚕丝织成,上有翟纹,即刺绣数对红腹锦鸡雄鸟,以小轮花间隔。褕翟内所穿单衣则为净白色。

  外面则有与褕翟色彩纹饰相同的蔽膝,所着净色裳裙基本被外面的蔽膝和褕翟遮挡,腰系则是以青罗裹造的革带,压嵌着桃形金饰,腰带上系的白玉双佩隐于衣袖间。

  足上之舄(即重木底鞋)亦随衣色,如意鞋头,装缀珍珠。

  翟衣、裳裙、蔽膝的下摆边缘全部都是由红罗织成云龙的花边做锁边点缀,五彩华艳,但又庄重非常。

  “吾家有女初长成!”

  李冬儿叹道。

  她也是头一回见这么高大上的凤冠,看起来是后世说的凤冠,但按内廷司送过来的礼单,还是首饰的说法——花(钗)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整个凤冠上面的树状花饰,以弹簧状铜丝为花枝,上连接金铜花片,料珠牙雕人物为蕊,叶子也做地惟妙惟肖,戴上走起路来,好看至极。

  脸上要用的也准备的特别周全,长长的垂珠耳坠,手持的玉圭,贴脸上的珍珠面靥。妆容要用的珍珠粉,胭脂膏,满满当当的摆了一桌子。

  这妆容都没有上,只凤冠加上翟衣,谢嘉上穿上就有扑面而来的威严气质。

  “穿着还行,挺舒服的,就是脑袋重了点。”

  谢嘉上动动胳膊动动腿,虽是宽袍大袖,穿起来还觉得挺贴身,果然术业有专攻。

  【小科普:拐弯抹角,现如今是贬义词,但其来源却是美德。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建筑术语。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朝杂剧中。

  宋后期人口密集,无论城市还是县镇,寸土寸金,房子紧挨着房子,通道通常都比较狭窄,当直角出现在丁字型或者十字型巷子口时,大型农器具搬运,轿子,马车之类的“拐弯”很困难,于是百姓无穷的智慧想出了”抹角”。把交叉点的直角直接抹去,变成扇形,腾挪的空间立刻就大了。

  这属于一种自发而非强制的行为,方便邻里,秉礼处世的美德。】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