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四百八十一章 春日
  "那日子就定在五月?”

  李冬儿问道。

  谢嘉上的婚事忙完,接下来就是关四郎的亲事,大家都一个村子,前面的几项走得很快,去年就已经走完了。但也是跟着时下的习惯一样,每一项中间都隔着一段时间。今儿个就是商量请期。

  到了荣家就赶上荣老爷子要去地里,也就客随主便两个人边走边说。

  “行,不冷不热的,刚刚好。”

  荣老爷子拍板。

  “今年好像热得早,您让青黛跟我家四郎去看看地,自己选个地方盖新房。一进的房子有个一个月也就得了,再晾晾就差不多正正好。”

  李冬儿走累了,往药田的田埂上一坐,又说道。

  “真让他们自己住啊?青黛饭可煮得不怎么样。。。”

  荣老爷子一点没藏着,把孙女的老底给揭了。

  “青黛不会有什么,四郎会就行呗,再说了,这村里饭堂也能吃,回山上吃吃,回娘家吃吃,哪里用得着做饭!

  李冬儿不以为然,蹭饭,多正常,后世的小年轻经常干。

  “你家四郎会煮饭?”

  荣老爷子颇有点惊讶,但又觉得也不是那么惊讶。

  “大郎二郎三郎都会,四郎差一点,后面几个就是真的不会了。“

  “投生在你家可真是。。。个技术活。”

  荣老爷子吐槽。

  ”不能可着我一个人用吧,排一排,一人干一天,这一个月里也干不了多少次。”

  李冬儿抗议。

  “你说得对,我不跟你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家的养得不食人间烟火了。”

  荣老爷子也不争论,各有各路子。

  “情况不一样,哪能这么比。这地里种的是啥?能越冬?”

  李冬儿坐在田埂边,看着这一片荒凉的土地。

  “不知道。。。去年把药铺收得差不多,不用老去,在家不也得找点事干啊,就随便撒了些种子,能种出来什么是什么。”

  荣老爷子就没想着能种出来多少东西,就是随性,家里的边角料,混一起去了,那就玩一玩呗。

  “。。。。佛,很佛!”

  李冬儿给点了个赞。这一亩地里,总共就几点绿,也不知道是杂草,还是芽苗,就这样荣老爷子只要在木石村还每天出来看。

  “就是让我家侧柏那个书呆子出来溜达溜达,下了课,他来浇水施肥,也动动。老是读书怎么行,还犟得很,认死理。”

  “说起来,侧柏读书是真刻苦。”

  要让李冬儿评价,侧柏太正了,长得太正点,性格也方正。

  “少一份灵性,少九分圆滑,到时候要是能考上,还要求夫人给走个后门,去修书吧,当官不适合。”

  荣老爷子深知自家人,他自己脾气不好,家里这些个脾气倒是挺好,但少了锐气。灵性也不足。长得太好,不敢放出去,这阅历也不行。

  “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您也别想太多,当官的正气,百姓才有好日子。”

  包拯刚正不阿的,官做得要多高有多高,所以关键是看上面的人,荣侧柏一板一眼的给赵德昭做臣子还挺合适的。

  “那就先谢过夫人了。”

  荣老爷子又去了一单心事,很满足的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葫芦,拔了塞子,酒香就飘了出来。

  “偷喝?”

  李冬儿打趣。

  “你可不能冤枉我,就你家!你妹子!!可太能管人了!一天就这么一壶!”

  “哈哈哈哈!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荣老爷子也不理李冬儿,抿了一口酒,就自己打着拍子唱了起来。

  远处山上大树枝丫间的绿芽在和煦的春日下勃发生机,近处的山间野花,一片灿烂的黄。

  ~~春日,可爱至极~~

  “媳妇,我回来啦!”

  关羽长照例是未见人先闻声。

  “知道了。”

  回到关家,正在看信的李冬儿扬声应道。

  “媳妇,我跟你说,我今儿个挣钱了!!”

  奔进屋里的关羽长一脸求表扬的表情。

  “说说?“

  ”我在夹马营看上了一串手链,我没买,一下子挣了好几贯钱!”

  李冬儿一时没听明白这中间的逻辑。

  关羽长见李冬儿一脸问号,就得意洋洋的解惑。

  “五郎说的,有的时候,花钱是挣钱,有的时候不花钱也是挣钱,不能一概论之,我今天没花!!”

  “。。。。。嗯,你高兴就好。”

  李冬儿无语之余,只能虚应一句。

  “你在干嘛,嘉姐儿的信么?”

  关羽长洗手洗脸完毕就过来挨着李冬儿坐着。

  “嗯,嘉姐儿的,一天的。”

  李冬儿把谢嘉上的信提炼了一下。

  “三月初一,后蜀叛乱平定。

  三月初二,赵德昭权开封府尹,原开封府尹调任洛阳知州。

  三月初四,于阗国遣子再次来贡。

  三月初八,废义仓,原义仓事务并入常平仓,规以细则,从中牟利者斩无赦。

  三月初九,占城国派遣使臣来进贡。

  三月十八日,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官家赐每人三万贯钱,去西域游历。”

  “事可真多!义仓怎么了?”

  提炼出来的就一句话,细想就知道远远不是一句,不过关羽长只关心跟打仗有关系的,就问了一句。

  “估计是谢嘉上开始整理各项冗政,义仓不是跟常平仓重复了么。还有些空子,钻的人越来越多。”

  李冬儿答道。

  建宋的时候赵匡胤就设了义仓,原来的意思是储备了粮食救济灾民。

  可架不住头两年没有丰年,再加上打仗,就形同虚设,后来赈灾的条例李冬儿跟谢嘉上给梳理了一次,重新弄了常平仓,想不到义仓一直没撤,而且常平仓也开始出现各种弊病。

  “挺好,这么一点点理顺了,官家也能早点脱身,我今天用的是新马车,感觉特别好,一点儿都不颠,你要不要去试一下。”

  关羽长对补空子什么的没兴趣,只提议道。

  【小科普:原北宋常平仓弊病。

  一,设于州县,交通不便,无法惠民。二,地方钻空子官商勾结私下买卖粮食谋取差价。三,利民措施,官吏无得益,怠工。四,战乱时,被上层挪用。】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