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一百零六章 养成
  “荣家小郎君不是才十岁么?差着三岁呢!还是个读书人。。”

  关可人本一点儿都没想到这个。

  但听李冬儿一说,就想着这小郎君才十岁,岁数上就差着,更别提她自己嫁了一次读书人。

  真是对读书人没什么好印象了。

  “差三岁,怕什么!要是个好的,三岁正好!女大三,抱金砖!读书人也不是都坏,你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啊!”

  但凡女人足够强大。

  娶个小三十岁的又如何。

  李冬儿觉得这都不是事儿。

  蔡嘉上的事至今关可人还不知道,自然觉得三岁有差,李冬儿却是觉得宁可找个小的,好养成,接受度高多了。

  就像七郎八郎,对蔡嘉上的清冷一下子就接受了。

  大小几岁对蔡嘉上这种特殊情况的人来说,实在没什么区别。

  读不读书的,就李冬儿的感觉。

  她要是没读过书,不是上的农业大学,这会还有什么养猪种地的,给她一棵葱就都能当成蒜苗!韭菜麦子都分不清!!

  “好吧,看嘉姐儿自己的吧。”

  关可人一向也没什么主见,李冬儿说,她就应了。

  “一会儿,你带着嘉姐儿跟七郎八郎一起去取药,也看看荣家这老大夫跟小大夫,这就不是一天半天的,且看几年吧!对了,你记得让老大夫把个脉,太瘦了,住了这些天也没养回来,嘉姐儿都长了一点儿肉了,崔氏磋磨你该是落下症候了,该怎么调,咱们就怎么调。”

  李冬儿叫关可人陪着她进来。

  第一事实上是为了关可人的身体,只是就关可人而言,女儿的事比她自己的事重要多了,所以晚一步说变成顺便之举,关可人接受度高很多。

  第二才是蔡嘉上,成不成合不合适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跟谁能埋一个坟窝。

  所谓与子携手白头到老,运气成分占很大。

  她要不是嫁给了关羽长,遇到的是关老娘,保不齐这会女户都立好了。

  多看几家没坏。

  如果不是时代限制,她都想叫自家小辈们婚前多谈几次恋爱呢!看書喇

  说实在的,也就是十几岁,二十几岁,还能为这些个情情爱爱的伤心伤肺,伤春悲秋的。

  到了三十几岁,大多心如止水鉴常明。

  这会对女人还是蛮宽容的,又因为人口基数在战乱里降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寡妇再嫁,合离小娘子再婚,官府都是支持的。

  人口的红利在哪个年代都是重中之重。想要人口,自然是需要女人多生多养,寡居在家纯粹浪费。

  后世里,开了二胎。就是因为老龄化很严重,新生儿一年比一年少。

  据李冬儿的不完全清晰的记忆,宋之前,包括宋,所谓贞洁观念,并不是主流。宋朝皇帝娶寡妇的,娶再婚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还封了皇后。

  她印象深刻的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搞笑的一件婚嫁趣事就是宋代的。

  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娘子成亲后主动求去,原因惊人,只因郎君太丑!又醉心学术。

  更醉人的是她的郎君同意了,官府也批了。

  这就算放后世,也挺惊世骇俗啊!

  就因为这个她那会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宋朝女性地位之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后参政议政”制度。

  这是宋朝独具的政治制度。

  在整个宋朝的最高层,女人的政治地位都是被官方承认的。

  这跟后面其他王朝的所谓太后专政,垂帘听政等特殊时期,言不正名不顺的手段有着本质的差距。

  除了政治,就普通人家的财产,宋朝女儿家也一样有继承权,不可谓不先进了。

  这情绪发散出去,李冬儿一时有些呆怔,关可人叫了几声,李冬儿都没有回应。

  关可人摇摇头,也不太在意。

  自家嫂嫂一向有点脱线,不光心思跳脱,行为也一样。

  她也习惯了。

  她捡了一本隔间里放的给客人解闷的话本,坐在边上默默的等李冬儿喂完奶回神。

  九寿吃着吃着就已经进入了半朦胧的状态。

  临睡着前一下力道大了,李冬儿吃痛才回过神来。

  “哎哟!”

  “你先去吃吧!我等九寿睡熟点再出去!”正事说完,回过神来的李冬儿也就让关可人先出去吃饭,没有必要陪她呆着。

  “无事,本也吃得早了。我等嫂嫂好了一起出去。”关可人放了话本,过来看了一眼九寿。

  “咬你了么?嫂嫂!”

  “嗯,幸得还没长牙!九寿力气太大了,等你长牙了,你要是再咬我,可就没奶吃了哦!!”

  李冬儿换了一边让九寿继续吃,一边对着露着牙龈卖萌的小奶娃数落。

  她也观察了一阵了,九寿貌似就一个力气大的加持,还有爱干净,其他的跟普通小婴儿一样。

  又一个胎穿的可能性不大了。

  讲不通道理,为了自己别残了缺了母性的象征,差不多时候就得给她断奶了。

  “再来一个!!”隔间外面忽的来了八郎极高兴的一声喊叫。

  伴随着八郎的声音就有店小二的声音:

  “老爷,要不要叫上来?”

  “爹,叫吧,叫吧,好玩儿!!”八郎声音含糖量极高。

  “嗯,叫上来吧,这胖丫头挺好玩!”关羽长声音也带笑。

  不一会儿就听到门开的声音,一把如黄莺初啼的娇美声音传了进来。

  “请老夫人,老爷,夫人,小郎君们安!”

  “免了免了,你还会唱什么?”八郎抢了话头问道。

  “奴初学,只会几首。”声音有点怯怯的。

  “把你会的唱一遍吧!”

  “是的,小郎君!”

  小调伴着鼓声很快响了起来。

  李冬儿听了一会就乐了。

  是诸宫调。想不到这镇里也有。

  一般两个人一起,一个唱,另一个用鼓、板、笛伴奏的。

  听着动静这可能是个跑单帮的,就只有鼓声。

  她在京城里第一次听得时候还吓了一跳,特别像后世的说唱,但以唱为主。

  一段曲词唱完,就有短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后世可能失传了,她反正没这个印象。

  传到后世咿咿呀呀的那些个她一点不爱。

  就诸宫调她觉得特别有亲切感。听着都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