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巡视
  “长势不错!柴伯,现在肥够了吧?”

  水田里的苗刚刚插播了几天,从歪歪斜斜的状态已经转到基本立直了起来,整整齐齐的。

  家里的人插秧的手势也不赖,秧苗出水面的部分高度相差无几。

  李冬儿把手放进水里比划了一下,秧苗水里的部分跟水上的差不多五五分。正是最适当的高度!

  稻种经过精挑就是不一样。

  一等的稻种育出来的秧苗格外扎实,根系也很发达。

  就是挑的有点费人费眼睛,还得想办法做个筛选稻种的过滤器。

  “够了,连三等的地都浇上了!这稻种好,撒哪里都长。夫人,您过来看看这边!”

  老柴头嗓门特别大,透着一股子强烈的欢喜之意。

  李冬儿跟老柴头离开最核心的几块一等的肥田往山脚边走。

  从官家送过来将士到这会,前前后后的连着忙了好几天,才算是把将士们如何安置给理顺了。

  三大公共建筑饭堂茅厕澡堂也建好了正式投入使用。

  顾工头那边的媳妇子加上官家这边派过来学习的内侍一起接手了饭堂里的活。

  其他的按照李冬儿制定下来的规则,也一项一项的走上了正轨。

  李冬儿才有时间来巡视她最核心的种田大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从李冬儿把大方向吩咐下去这老柴头就能够完全的接手。

  一切都安排得很妥当。

  事事都不用她操心。

  要不然,揽了官家这波人,稻种却真得砸自己手里。

  一百多亩地,翻地,松土,晒地,下肥,再翻地,整地,就光地里还没种任何东西钱就都是活了。

  后面捡稻种,晒稻种,浸稻种。

  育苗,育秧,样样都是又费时间又费人。

  没三两下,这稻种在晒种跟浸种的环节就得死一半。

  再到水田里插秧的密度,深度,几时给水,几时排水,几时给肥,又需要给多少。

  老柴头要不是老庄稼把式。

  这会她见到的田里肯定就是稀稀拉拉的。存活率又砍一半。

  前半辈子不咋样,后半辈子真是运气爆棚!

  李冬儿给满天神佛在心里划了个十字!!

  谢啦!!三克满斯盖的肾!!

  顺着山间的小路走了一盏茶时间,李冬儿远远的就看见了一片层层叠叠的绿。

  藏在半山腰的坡地也被老柴头开出了八九层梯田,梯田边上正好有一道山泉的小分支,老柴头活学活用的用粗大的竹竿引了水埋在田垄两边。

  地里的稻苗刚刚才冒出了两寸高的小尖尖,看着翠绿喜人。

  “这是后开的?”

  “是的,夫人。山下的田弄完了,稻种里二等的还有余,老奴想着等育秧也没什么事,就让家里的小子们把这一片整出来了,挺大一片地的,土质还不错,正好边上有山泉,就翻了翻土,直接种了,多少也能出点粮食。”

  “时间紧,这片都是稻种直播的,晒了两天,又泡了两天,破胸了,就撒地里了。

  “村东边的地也有好些是直播的,都是旱地,直播这个以前老奴没试过,倒是比水田里要育秧快很多。特别省事。”

  老柴头觉得如果水田也能直播。

  可就省老了事了,插秧一亩地三个人起码要忙一天,直播一个人一天能弄好几亩地。

  “直播是便当,就是不如育了秧插播来得扎实。地里还爱长杂草。就算伺候得精心些,根如果没扎稳,再长大些可能会倒伏。”

  “且种着看吧,反正都比对着来,要是占城稻根系抓地抓得好,这些直播的稻苗都顺顺当当的,那就真是再好不过了。”

  李冬儿比老柴头更希望省点人力。

  可就算后世科技发达,机械种植了,还是以插秧为主流。

  直播稻种的弊病一直大于育秧,主要就是杂草的问题。种子都在土地一起发芽生根长大,野草可比稻子厉害多了,分分钟挤兑得稻苗活不下去。

  现在她也弄不出百草枯之类的除草剂。

  等这次种完,除非直播的稻子有其他的特别大的优势,以后大部分的地还是要育秧插播的。

  “现在咱家总共有多少亩地了?”

  “官家给的一百亩,咱家原来的有的,离京时赏的,还有后来开的零零碎碎的,总有一百五十六亩。”

  “全部都种上了?用了多少稻种?”

  “全都种了,直播用得多,一亩八斤,育秧的合下来一亩六七斤。第一次种这个占城稻,老奴也不知道是该稀植还是密植,就分了两种都试试看,全部记下来了。”

  李冬儿也挺佩服,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家里这些地里干活的,应该是一天都没歇过又起早摸黑的。

  “回头去胡管家那边支二两银子,大家打打牙祭也好,愿意分了也行,辛苦大家了。”

  “谢夫人。”老柴头乐得咧了嘴,一点也没拒绝,主人家打赏就是下人的脸面。

  李冬儿摆摆手,制止老柴头想继续往下说。

  “混着种的那三亩要多留意一些!还有一等的肥田里的,安排两三个小子专门看着,务必一根杂草都没,伺候得精细一点,明年开春有没有好种子就看这几亩地了。做得好,赏是你们应得的,要是耽误事也一样要罚的。”

  “是,夫人,老奴盯着呢!”

  “六郎那边蓄粪池里最上面那层沼液,你回头跟顾工头说弄几把水竹筒。抽了沼液也是可以施肥的,兑了清水二比一,薄薄的喷一层就行。”

  “是,夫人!”

  李冬儿蹲了下来,捏了捏梯田里的土。

  手感绵密,看来大马山的土质还不错,等明年就可以往山上开发进去了。

  就是这稻种的用量比后世的用量大很多。

  后世经过杂交又经过袁爷爷改良的稻种,一亩稻种总用量不超过四斤。

  优良种还能去到二三斤。

  她初到木石村那年普通的稻种一亩地用八斤到九斤,最好的那年风调雨顺的,一亩地收了二石。

  种量跟产出的比例实在有点不堪。

  还是得跟大郎写信,明年得跟占城国多要点稻种,最少再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