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一百五十章 农林牧副渔
  时近中秋。

  木石村的日头一天比一天短。

  晚来早走的。

  关家一家人全部吃完了早饭,这日头也不过是刚刚升起的节奏。

  最忙的阶段过去了。

  自然大家的节奏慢了下来,关四郎开始招呼几个弟弟们找乐子了。他们打算去河里游泳。

  再晚天冷了就真的游不了了。

  工作娱乐都不能少。

  李冬儿对于他们去玩没什么意见,只叮嘱了关四郎要看顾好几个弟弟就放了几头神兽出笼。

  儿子能休息,李冬儿却还没办法停下脑子的高速运转。

  头天她拿着五郎的收支账本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这一两年关家几乎别要都什么进项。

  稻种要留种,小猪也一样要留种,几乎都是不能卖的。

  京城里酒楼开起来,菜谱她提供,食材方面至少在今年是只能提供一小部分的。

  而且提供食材的这个钱也不是直接到她手里,赵匡胤这个雁过拔毛的,会不会克扣都不好说。

  这几百号人养着,没有进项,可真得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有家底还好说,等真花得差不多了,就该焦虑了。

  还是不够土豪啊!李冬儿感慨。

  于是她拉了关羽长,陪她在书房里梳理整个木石村的产出。

  李冬儿拉了一张大纸,一项一项的自己过了起来。

  进项之事没解决,却是发现了另外一个bug。

  作为一个希望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实验性生态基地。这里面还缺了一个环节。

  农林牧副渔中的渔。

  后世说农业,说三农,一般所指的是农林牧副渔。

  五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得到最大的增益。

  【农】指农业,在她木石村这里,也就是水稻麦子是重中之重。

  其他的饲料研究,绿肥和蔬菜园艺在玉米番薯土豆之类没有引进之前,发展余地不大。

  现在木石村只有一项,一大项,占城稻的种植。

  只要能亩产能达到二石以上,这事基本就妥了,把稻种从赵匡胤那边推广出去,明年东京京郊早稻增产就是必然的了。

  待到后年,稻种充足,整个宋国都普及也是可能的。

  起码大家也得二分温饱。

  稻种杂交改良之事留十来亩地自己慢慢折腾,就是个水墨功夫,急不来。

  麦子她也没啥好主意。后世良种都是杂交出来的。

  她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收集各地麦种来做实验。

  所以主要还是要看占城稻的成熟期,如果收割时间能够提早半个月左右,加上播种时间控制得宜。

  先在宋国疆域的河南河北地区,推行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老百姓家里的余粮起码多一大半。

  【林】指林业,主要就是培育、保护和利用深山林木。

  这个到目前为止她也就弄了点蘑菇试验着,大马山说实在的够不上林业的级别,但就算这样,她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发大马山里的出息。

  这附近能买的人都被她买回来了。

  现在国内全是一片风平浪静,大家开始休养生息,到了明年,只要不打仗,缓过来,也没什么卖身的难民了。

  只能寄希望于官家后面汇总了其他地方的人再送过来。

  能不残不缺,真正派上用处,她就把大马山捋一遍。

  所以林业还是得再等等。

  【牧】指畜牧业,饲养和繁殖动物,除了得到动物本身,还会有动物产出的东西,如牲畜的肥料,如牛羊的皮毛等。

  肥料自不必说,有机肥她现在手里足足的,她手里的猪,估摸着也就是年底开春的时候出栏。

  养个两三代,等猪的腥臊之气去得差不多,就改成猪苗培育场。

  虽说普通人家没有过冬的火墙。

  但卡着时间初春开始圈养。

  不但年中能有小猪出生,年底杀猪过个好年也不再是念想了。

  其他的牲畜,牛羊马,木石村地方太小的,施展不开,也没有草场,容后再议。

  鸡鸭鹅,她一样只买了一点。

  基本就是实验性饲养而不是作为盈利项目。

  所以她就完全不打算发展了,有适当的机会,把圈养的方法跟概念普及出去到老百姓手里。

  在粮食有保证的情况下。

  也就是占城稻高产的前提条件下。

  普通人家小规模养点鸡鸭正好。不超过纳征的限额,这鸡鸭的产出还是颇丰的。看書喇

  特别是鸡蛋鸭蛋。

  不卖自食能让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好上几分,卖了也能帮补家用。

  鸡毛鸭毛也可以收集来作为冬天御寒的填充物。

  养鸡养鸭是一直是农耕时代,小农经济里,投入最小,风险低,回报长期性的优良项目。

  她要也养这些小玩意,也分分钟把这些散户挤兑死了。

  市场规则就算在宋朝这会也是明显的很。

  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丰收,粮价就便宜。

  经济大杠杆真的是拿捏得死死的。

  她搞个几千只规模的养鸡场,那鸡的价格就得掉泥土里了。

  至于威武雄壮的家鹅这个,她是当牧羊犬来养的,护家鹅护家,她上辈子就经历过被鹅追得掉水沟里的还没躲过袭击的惨烈。

  攻击力强大,对外界以及陌生人比狗还警觉。

  一点动静就能叫个不停。

  等鹅养大一些,李冬儿打算把整个村里围起来,弄十来个定点的鹅圈。每个鹅圈放几只。

  这村里的安全系数立刻就提高好几倍。

  对了,想起被鹅追着咬李冬儿立刻就发散想起另一种动物。

  “羽长,你说养点蜜蜂如何?”

  养蜂也是牧业里利润相当丰厚而且不需要太多人力物力的明星产业。

  特别在这个年代,普通的糖盐都是高价物,更别提蜂蜜了,属于贡品一类的了。

  “蜜蜂还能养?吃什么,养在哪里?”

  关羽长已经相当习惯跟李冬儿一起呆书房的节奏了。

  通常都不需要他出声。

  自己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李冬儿会突发奇想,问他一个新鲜的话题。

  然后一问一答之间,李冬儿就能最后拍板成或者不成。

  他像一个引子。

  勾出他所能想到的现实问题,李冬儿再一项项的找出解决方案。配合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