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百二十二章 走错路线
  “娘!这样的才叫好吃啊,为什么还要做那些臭臭的!”八郎一口一个还有空问李冬儿。

  李东儿但笑不语,她走错路线了呗,不可说,不可说。

  作为一个曾经的平民阶层,她很热爱一切的街边小吃。所以她很想把所有的街边小吃都复刻出来。

  可蔡嘉上把她整合得差不多的菜谱拿来给李冬儿看得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有误区。

  不同的阶层对美食的爱好是不一样的。

  主要的出发点在于基础需求,平民老百姓要油多糖多味道重。因为他们身体本身缺油少盐,偶尔的外餐下意识的就会选择三高的来。

  上层,什么都不缺,他们的需求是要精致,要好看,要独特,一场宴席里,只需要有一两款足够惊艳的顺从生物本能的菜,就够了。

  关家属于一直贫穷而后富,李冬儿前世加今生更是持续了很久的平民胃跟平民思维。

  所以即使有庞大的人生阅历加持,也跳不出这个坑。

  蔡嘉上不一样,她游离在整个世界外面,无欲无求,脱离了阶层的想法,更能客观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后世经济学家一直觉得影响社会不平等,或者说导致穷人和富人差距不断扩大的两大关键因素是教育和健康。

  道理很简单。

  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来逐渐改变自己贫困的境遇。

  健康则是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时长,财富的累计,以及家庭不会因为健康问题拖累而消耗掉大量的金钱。

  就健康的这个方面,有一个更深入的观点,营养摄入的差异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上穷人和富人在健康上面的差异,这份差异又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穷人本身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很低很低。

  贫富家庭在健康食品消费观上的差异第一取决于家庭消费能力,第二取决于家庭教育中对食品营养学的认知程度。

  于是,这就是一个圈,越是有钱,越吃得起健康,越健康,越有竞争力。

  大家都知道的李嘉诚,巴菲特,都是高龄富豪,不但自律,而且坚持。这俩都活到了九十岁,保持早起,保持运动。

  前世做一些学术讨论会的时候,大牛们说过,饮食结构运动组成身体健康,是大学问。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

  说得深一些,还有后世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衡量的是一个家庭的贫富程度。

  也就是衡量一个家庭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的取值范围也是在0到1之间,越趋近于0代表整个家庭生活水平,越趋近于1代表整个家庭生活水平越低。

  恩格尔系数越小越好。

  目前这个年代的人两极分化。

  极少一部分哪怕十贯百贯的食物支出也不过占了支出里很小的比例。

  而,绝大多数,还在恩格尔系数最大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贫困范畴里。

  贺楼,要挣的是极少的那部分的人兜里的钱,也就是恩格尔系数趋向于零的那部分人。

  说起来,她也好,关羽长也好,连同赵匡胤,就是俗话说的土包子啊。

  就这样,用穷人的思维去挣有钱人的钱,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而且,她早期一文钱掰成八瓣花,穷习惯了,总是下意识的想用最便宜的成本来列菜谱。

  这,不行,得改!

  这贺楼,就得走,不选最对,只选最贵的路线!

  之前弄出来的那些个小吃街的东西,特别像猪内脏之类的,等肉羊被限制了以后,汴京里卖羊杂碎之类也有顶上的可用的食材了。

  等官家的下一波人送过来,这村里差不多的岗位都有人了,总要给大家一个可以谋生的活干。

  这些成本较低,适合普通老百姓的东西可以让将士们自己去经营。

  而且李冬儿心里的深处,一旦赵匡胤死了,赵光义上位,她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夫人,吕公子一家搬过来了!顾工头也来了。”

  “哦,好,你找个小子带吕蒙正一家去原来赖家的房子,安置下来再让他来找我一趟。我先见顾工头。”

  “是,夫人。”

  “娘,我们要有先生了么?”李冬儿整理衣服要去前面见人的时候,八郎问道。

  “嗯,从你四哥到你,还有嘉姐儿都去。”

  “每天要去多久啊,我听扪哥哥跟怆哥哥说他们原来上书院,一整天都在里面,不让出来,住宿的一个月才能回家三天,好可怜的。”

  “书院就在村子里,不用,这个上学的时间,要等娘亲跟吕公子聊过了之后再说。你们带着九寿去祖母那边吧,你们爹也快回来了,要是不行就去叫你们五哥。”

  “我走啦!”

  “好的,娘。”

  “好的,舅母!”

  到了倒座房,顾工头已经侯着了。

  “见过夫人。”

  “不必客气,我找你来商量一下明年盖房子的事。”

  “是,夫人。您说!”

  李冬儿取了让蔡家上画的整个木石村的地形图。

  现在一个迷你的小型村镇的雏形已经初现。

  各式各样的工匠坊齐了,大型公共建筑齐了,抛去粮食肉类现在还需要外购,其他得东西大部分都有自家的工坊自给自足了。

  李冬儿大概的在整个木石村的外围画了一个圈。

  “要在圈子外面盖房子,土胚房,就像我们原来村里房子的大小,一正屋,两间小屋,灶间,茅厕。先十间左右,配上一个大的化粪池。这个年前能不能做?”

  “最普通的那种?盘炕么?”

  “盘!”李冬儿略一思索回道。

  “小的得去看看实地,之前还不觉得,入了秋,这村里的气候跟外面不一样。也不知道外面几时上冻,怕冻住了这房子盖得不结实。”

  “行。房子等你看完再说,我画的这个圈你要去看看,能不能依着地形,建围墙,起哨岗。前面说的房子,也要跟围墙这边的哨岗形成呼应。”

  “把木石村围起来?”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