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百五十四章 没了期
  翌日。

  一大早,吃过丰盛的早饭,赵匡胤苦着脸干完了自己的那碗药。

  就带着关羽长跟阿离上了马车。

  杜太后跟赵匡胤头天晚上商量后,决定不跟着赵匡胤走,她要去夹马营的老宅子看看。

  她也怕赵德昭生病,于是大家一致通过,昭哥儿就留在木石村等他们回来。

  于是,赵匡胤先送杜太后的马车去夹马营,再出发去洛阳,几辆马车就同时驶出了木石村。

  送走了两尊大神的李冬儿无事一身轻,

  把喂得饱饱的九寿赖给了荔枝,自己回屋换了身短打的衣服,带着同样换装完毕的八郎跟昭哥儿去地里了。

  稻种种下的时间有前有后,成熟期也一样有前有后,不用赶着几天能全部收完。

  强度就不算太大,大家全都精神奕奕的。

  李冬儿笑着跟村里的人一路打着招呼就到了地里。

  按时日算,都已经是入冬了,可木石村的气温还是挺高的。

  太阳晒一会,就开始冒汗。

  看着这天,李冬儿有点果不其然的感觉。

  都说宋朝一代,旱灾不断,这一年到头真的就没几场雨。

  收割期不下雨当然是好事,但一直没有雨真的很坑。

  她这里靠着大马山,大马河,山泉,河水,还能引流,其他地方没有这个优势,明年的春耕还不知道会如何。

  好想要几个萧敬腾!

  每个省派一个,妥妥的,去哪哪下雨。

  始终不怎么下雨,到底是什么个道理呢?

  地球气候?板块迁移?还是绿化不够?

  后世里,都已经进化到可以人工降雨了,她实在没研究过这个。

  就知道旱灾,久了,蝗灾就来了。

  因为干旱会导致土壤中水位下降,地面植被稀疏。

  蝗虫大量产卵后,干燥湿度低的环境就容易孵化。

  据说蝗虫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这样算来每平方米就有20万~40万粒卵。

  所以一旦爆发就是铺天盖地的,蝗灾,水灾,旱灾,并列农业三大自然灾害。

  李冬儿有点焦虑了。

  掐指算来,上一次有涝是三年前。然后持续了一两年的旱。

  蝗虫卵在地下,足够干燥可以存活好几年。

  再持续干旱下去,一旦气温合适,蝗虫十分有可能集体孵化。

  破土而出之后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这年头也没有专门扑杀蝗虫的农药。

  她也配不出来。

  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普及播种的占城稻全部覆没么。

  到时候这一两年的努力就毁于一旦。

  又是饥荒遍野。

  缺乏了科技加持的农业生产,真的是困难重重啊。

  灭蝗三宝又得提上日程了。

  边境荒芜之地的植树造林也要先跟赵匡胤洗洗脑。她总觉得蝗灾多发于非洲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

  多种点树总能降低一些可能性吧。

  这个时刻,若是能谱曲,有首钱镠的《没了期》最适合拿来唱了。

  没了期,没了期,营基才了又仓基。

  【没完没了,没尽头,才造完营房又要造仓库。】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没完没了,没尽头,春衣才作完又要忙冬衣。】

  这事,可真是甲方乙方【官家关家】没完没了,接着,她再来个不见不散。

  贺岁片,就齐活了。

  “娘!”

  陷入沉思中的李冬儿八郎不敢靠近,也把赵德昭拉到了一边,才在田里捡了块土坷垃扔向李冬儿的腿。

  “哦!不好意思,娘在想事。”

  被砸醒的李冬儿回过神问道。

  “昭哥哥问你话呢,你没听到。”

  八郎先对着李冬儿说道。

  又接着跟赵德昭传授经验:

  “昭哥哥,我娘要是发呆,你不要靠近,很危险的,像我这样砸个东西过去就好了。别砸胳膊砸脸砸脑袋,要砸腿,要不然娘会打回来的,我四哥说的。”

  李冬儿。。。儿砸们是真的会思考了,应对突发事件,全都是自家想法子,还在兄弟里互相普及。

  “哦,好的。”

  赵德昭不太明白,但也没再追问,他还以为是李冬儿不想理他,叫了两次,不敢再叫了。

  听八郎说完把心里的不舒服压下去抬头问回刚刚他问的问题:

  “冬姨,米饭下锅之前就长这个样子吗?”

  赵德昭也不是没看到过稻子,贺氏还是跟着李冬儿折腾过一阵子种田的,不过那会他还小,现在基本忘得一干二净。

  杜太后宫里的稻子还没抽穗,所以,这田里看到就问。

  “是啊,想不想玩一玩?像他们一样割稻子,摔稻子?”

  李冬儿指着田里干活的人问道。

  “可以吗?宫里的博士说君子不事稼穑。”

  李冬儿怒从中来,都想快马奔去汴京,把赵德昭口里说的博士砍成八十八段喂王八。

  这是把孩子往沟里带啊。

  一句君子远庖厨,一句君子不事稼穑。

  都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给自己偷懒找的借口,居然就堂而皇之的教授给皇子。赵光义,你个天杀的王八蛋!!

  “他们只说了一个方面。等回头冬姨跟你细细的说一下。你自己想不想做一做?”

  李冬儿压下怒火,还是温声的引导赵德昭。

  “想。”

  赵德昭在宫中生活久了,对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虽然李冬儿没有大小声,但本能的觉得,李冬儿情绪不好,回答的时候声音就几不可闻。

  “大声一点,昭哥哥,你说话太小声了,娘亲说我们生活在村子里,地方大,说话一定要大声,有力,不然要是掉水里或山沟沟里,叫个救命,都没人能听到。”

  八郎又扯着赵德昭的袖子传授经验。

  “对,大声一点!”李冬儿点头确认。

  “想!”赵德昭鼓起勇气,大声喊了一句,差点就叫出了破音。

  “这才像话,那就来吧,我一样样教,累了要说,不能逞强,明白不明白!”

  “明白。”

  “还是要大声!”八郎继续提醒。

  “明白!”

  李冬儿于是像关羽长带着赵匡胤一样,带着赵德昭跟八郎把田里的操作都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