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百五十八章 为什么称官家
  等八郎他们把地里的事忙完过来坐下的时候。

  李冬儿就打算开始给赵德昭洗洗脑,天知道能呆几天,时间紧,任务急。

  还真是得争分夺秒的。

  埋下点自我思考的种子也好啊。

  “今天说的不事稼穑一事还有僧侣道士不事生产,其实按冬姨来看,就是断章取义跟有失偏颇,我且问你一个问题。”

  “冬姨,你说。”赵德昭坐得笔直。

  就这点而言,宫里的礼仪规矩之类教得还是不错的。

  李冬儿暗暗点头再问道:

  “你爹是一国之君,你知道为什么世人为什么称你爹为官家呢?”

  “呃,不知道!”赵德昭彻底被问住了。

  大家好像都没有人说过这个问题,他还压根不晓得这算是个问题。

  “官家一词出自三国蒋记济《万机论》。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意指三皇管理着天下,五帝也统治着天下,秉承着三皇五帝的徳者,应当称为皇帝。

  所以一国之君是皇帝,皇帝兼三、五之德,做得是官家之事。

  这里的官家就是治理的意思。

  最初一国之君用皇帝一词来称呼是由始皇帝开始的。

  汉朝时,文武百官则称皇帝为~天家。源自蔡邕《独断》:‘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称。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

  后来光武帝又有~国家这一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就不是称一国之君为皇帝,而是称为圣人。

  《易·说卦》中,就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说法,意思是古代天子坐在天下的南边,在这个方位治理国家,国运昌盛。

  第一位称自己为圣人的,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

  唐朝在隋朝之后,继续沿用~圣人来称呼一国之君。则天大帝和唐高宗李治一起上朝的时候,就有史官记载这是‘二圣临朝’。

  圣人一词,也因李家自称祖先为李耳,李耳为圣人,道教为国教。

  在宫内唐时皇帝也被称为~大家,宅家。取‘皇帝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之意!

  万岁也是皇帝的另一个称呼,从汉朝时期开始就有了,唐朝那会,则天大帝还给加多了一个万字,是为万万岁。

  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世,五十几年间,中原轮换五朝、八姓十三君。

  当时的人只要兵强马壮,就可以自立为王。

  于是天子圣人之称泛滥。这个位置时不时的换人,天子威仪受损,皇权衰落。看書喇

  民不知君为谁,更不知道自己国家是哪个。

  对于老百姓,多数还是自认唐人。

  今宋建后,你爹就觉得,天子,圣人,不过是高高在上之人,不知人间疾苦,虚无缥缈的很。

  他不愿做这等途具虚名之事,也相位老百姓做些实事。

  于是取了官家二字。

  意指你爹只是一个治理天下的人,顺应天意来掌管宋朝。并不是俯视苍生的高高在上的君王。”

  “所以,爹从来简朴。”赵德昭沉默半晌说道。

  “对,官家一贯朴素。而官家这个称呼看似与不事稼穑没有什么关系,实则却是作为一个官家最重要的东西。若官家是不事稼穑之人,不知一米一粟得来不易,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读书明智,是对的,只是不要读死书,死读书。

  多问问为什么,常怀求索之心。

  博士说君子不事稼穑,那为什么君子不事稼穑呢,他难道不吃饭,不五谷轮回,不穿衣?”

  李冬儿长长的皇帝称呼普及完,顿了一顿问道。

  “我问过,博士说,君子要读书,不适合把时间花费在别的事情上。”

  赵德昭答道

  “那君子读书是为了什么?”

  “增长知识,治理天下?”赵德昭有点犹豫的答道?

  “稼穑就不是知识么,圣人言四书五经是知识,稼穑之事也是知识。

  而不事稼穑不等于不懂稼穑,不知稼穑,不知不懂稼穑如何治理天下?

  粮食为国之根基,民之赖以为生,连粮食怎么种出来都不知道,怎么治理?

  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但有些知识也许你可以不精,但不能不通。”

  说起这个李冬儿也有点激动,也有点无奈。

  这个年代文人的通病,假大空,但不是假大空的,也不代表就是一定是个好人,能做个好官。

  悯农三首,把务农一事写得朴实真挚,把农民的艰辛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诗意昭然,于是也深入民心。

  可诗写得好,写诗的人却不怎样。李绅为官酷暴,下辖百姓多外出逃难。

  诗品真的不是人品啊。

  还是老话说得对,德智体美劳一样都不能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一点都不能取。

  “娘,三皇五帝都是谁啊?嘉姐姐也提过,没细说。”

  八郎听半天,有些话一知半解的,什么朝代之类的在他心里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于是只问了他最好奇的。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这后面帮忙治理掌管天下的就是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怎么听着像神仙?嘉姐姐讲过女娲造人,说女娲是神仙,没讲过后面的。他们的名字都好奇怪。”

  八郎的问题颇具跳跃性。

  “这个娘也不是特别清楚了,神仙不神仙的,古早以前的事了。

  现在说的古人言,多数从夏商周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才留下了这许多圣人言。看書溂

  夏朝之前只有模糊的记载。

  至于名字,以前的人并没有姓氏。所以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有点怪。”

  李冬儿一一回答了八郎的问题。

  后世其实倾向于盘古女娲三皇之类是虚构,甚至三皇五帝好像也有多种说法,流传最通俗的只有被热播电视剧科普的鸟生鱼汤。

  其他的她也不甚了了。

  这些人的事迹都比较极端或者不靠谱,还有一些神鬼传说之事夹杂其中。

  她以前也不过是当神话来听。没入心,记不住。

  “史记上说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

  赵德昭插了一句。

  “真的吗?这名字听着好威武啊!”八郎一脸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