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箭三雕
  赵德昭还是比较好哄的。

  李冬儿没说几句,他就破涕为笑。

  本来他就对李冬儿有眷念之意。等杜太后跟赵匡胤小院之谈结束了过来的时候,赵德昭基本就接受了要留在木石村的现实。

  这一晚也是赵匡胤留在木石村的最后一个晚上。

  送行的晚膳没有特别隆重,只是全上了赵匡胤跟杜太后喜欢的吃食,阿离喜欢的也没落下。

  大家对于晋王也好,朝中事情也好,都没有再提起。

  只享受着美好的吃食,说些对未来的筹划。

  等到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的时候,四郎把汇总好的占城稻产量拿表格总好了呈上来给赵匡胤看。

  赵匡胤只瞄了几眼就递给了李冬儿。

  “嫂子说吧,我也看不懂。”

  这几天下来完全成熟并且收割的稻子有二百八十亩。覆盖了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不过以中上等田居多。

  二百八十亩地一共收了一千五百九十六石,几乎接近两千石的产量。

  亩产均值为五石七斗。

  李冬儿细细的看了一下,最高的亩产六石二斗,最低的亩产四石九斗。

  总体而言,插秧的比直播产量高半成到一成。

  密植跟稀植按投入跟产出的比例来做对比的话,数值差距不大。

  基本上只要给够肥,无论种植密度大小,占城稻都能长出正常的稻穗。

  这就意味着,一旦肥料充足,同样一亩地,适当密植,产量还可以再往上加。

  李冬儿对着表格一项一项的跟赵匡胤说明,最后总结道:

  “成了,二叔,您看,这最低的就是直播,荒地,直接撒的稻种,一点都没看着,没给肥,中间就是花了一点人力去杂草。就算按出米五成来算,也有两石四斗半了。”看書喇

  “我大宋百姓有福!”

  赵匡胤即使早已心里有数,听到李冬儿最后一句总结也激动得声音有点发抖。

  啥都不用管,撒稻就出米,这就是每一寸荒地都能用上啊。

  宋国何愁没有粮食。

  “先说好啊,我种这个稻子,也就是明年后年再种两茬,就让朝廷推出去让老百姓种,可不能因为产量高,反而老百姓要多纳赋。

  先前嘉姐儿说的按地收税的事,在稻种推出去之前,也要落地生根,要不然又成了世家大族敛财圈地的利器了。”

  “嗯,回京立刻就议。我让赵普列个章程出来。”

  赵匡胤恍惚间有种李冬儿是他旧时上司的感觉。

  不过也只是一瞬间,看向李冬儿,还是李冬儿,一脸刁蛮,你不答应我,我就要生气的嫂子。

  “让赵普和晋王一起搞。”

  今晚情绪一直不高的杜太后插了一句话。

  李冬儿跟蔡嘉上不由得互相对看了一眼。

  赵德昭,稳了。

  傻乎乎的关羽长张嘴欲反对,被李冬儿用桌子下的腿轻轻一碰,反应过来憋了回去。

  考虑到杜太后乍闻内情,心情好不到哪里去。

  李冬儿说完稻种一事也就草草结束了这一场本该非常愉快的送行宴。

  关羽长把官家跟杜太后送回去以后回到家里,就像任何一次他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一样,乖乖的等着李冬儿洗漱完毕给他释疑。

  “杜太后已经放弃晋王了。”李冬儿也没卖关子,一边往脸上擦东西,一边跟关羽长说道。

  “这不是重用晋王么?”关羽长转不过弯来。

  “晋王在开封经营了这许久,无人不结交,无处不去。可谓根基深厚,没看穿之前,是为了兄长尽心尽力,看破了,都是一己之私。”

  说穿了,李冬儿是局外之人,她曾经知道的历史上记载,赵匡胤无缘无故暴毙的那个晚上,宋皇后发现之后让内侍王继恩去招德芳入宫。

  宋皇后无子,德昭早早搬出宫外住,也就跟德芳有几分香火情。

  她自然是想让德芳继位,只要德芳第一个入宫,加上内侍佐证赵匡胤临终遗言德芳继位,她就是顺理成章的太后。

  早早死了亲娘的德芳感念宋皇后,也必然会让宋皇后这个所谓的皇太后下半辈子不至于无依无靠。

  但宋皇后的算计远远不及晋王。

  王继恩宣进宫来的是晋王。

  阿离把脉的结果,李冬儿也知道,从她认识赵匡胤到现在为止,赵匡胤的近身人只有阿离一个。

  阿离本身寿数不过四十五的话,后期赵匡胤身边的这个王继恩,肯定就是晋王安排的。

  由此可见晋王的网撒得有多大,撒得有多早。

  这官家的内侍可不是随便来个人就能当上的,起码得是宫中老人,熟人。

  还得入了赵匡胤的眼,这无间道做得那是相当到位啊。

  李冬儿都替赵光义掬一把泪。

  可惜了,典型的政治家,就这么被她坑了。

  “明知他私心重为什么还让他主持这赋税修改一事呢?不怕他从中破坏?”

  关羽长还是没明白其中关键。

  “我这么说吧,我是晋王,我早早就布下了局想要这个天下,我是想要一个富庶的天下,还是一个被世家大族瓜分蚕食后自己做不了主的天下。”

  “那肯定是富庶的啊!”

  “所以这事就要交给晋王去做。

  在明知道占城稻高产的情况下。

  在明知道任其发展下去,他只能捞到一点渣渣的情况下。

  这新税的章程他会做得很好。

  他比官家圆滑,他也比官家更善于跟底下的人打交道。

  他为了视为囊中之物的自己未来的天下做事,能不尽心么?

  他也不知道杜太后跟官家已经知道了他的所做作为啊。

  这新税摆明了就是得罪人的事,不管他再交游广阔,伤了人家的利,自然不得人心,他以为的为自己做事,到头来不过就是为官家铺路的勇士。

  这勇士,在前面挡刀挡枪,办好了,杜太后也是他的亲娘,不会让他没了下场,保不齐就是远远打发了以平朝中愤恨。

  不至死,将来也算是功臣,赵匡胤才不会卸磨杀驴。

  杜太后的一句话里面,保了晋王性命,也全了母子之情,还安了官家的心。一箭三雕。”

  关羽长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