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开局武大郎,势要绿了西门庆>第69章 泄露考题
  今天装逼已经装到位了。

  而且,这时代都是崇拜山野隐士的,所以武植打算先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吧,打造一个不慕虚名的人设。

  于是武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阁下终于想起问我的名字了吗?看来阁下也是一个凡俗世人。”

  说罢,武植推开桌子,起身走到门口,口中吟道:“野鹤闲云半立年,山溪行乐月中眠。公卿司马何须问,凤凰台上悟兰因。”

  听着四句诗,隐居的山野高士形象跃然于心中。

  众人心中一阵迷茫,这家伙真是一位孤芳自赏的隐居大能吗?

  怎么看怎么不像啊。

  但是这副着急要走,丝毫不留恋的样子,却又表明了,这个家伙兴之所至才留下几首诗,现在已经尽兴便要离开了。

  邱松急忙又道:“兄台,还请留下名字。”

  武植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点云彩,答道:“吾本布衣,痴读了几本书,难登大雅之堂,就此别过。”

  众人恍惚,就这样的文采,还难登大雅之堂,他们这些才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武植走出大堂,心情十分愉悦。

  他强忍笑意,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笑出来,不然就穿帮了。

  他看得出来别人对自己完全不了解,既然不了解就会有神秘感。

  所以他要打造一个隐士的人社,因为在宋朝,不少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点隐士情节的。

  可以想象,今天之后,自己必然是要声名鹊起,很多才子都会打探自己是谁。

  接下来的几日,因为临近县试,武植只能安心备考,闲暇时帮衬着饭店。

  而饭店里面的贩夫走卒甚多,大家吃饭时都比较无聊,不免就扎堆闲聊起来。

  “前些日子,听说邱松邱公子主办的诗会,出了一个好大的热闹!”有人八卦起来,像这些才子的事,算是一个热门话题。

  武植竖起耳朵听。

  这诗会不就是自己搞出来的动静吗?

  没想到今天还能听到别人议论。

  多听听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夸赞,总是不会错的。

  “我也听说了,有个神秘人物,长相极为丑陋,竟然一举写下数篇好诗,然后悦君坊的苏姑娘仰慕其才华,甚至要自荐枕席。”

  武植大吃一惊。

  那个神秘人物就是区区在下了,可自己长得也不丑啊,还有那个苏姑娘是什么鬼?

  他这个当事人当时怎么没注意到。

  又有人接上话道:“对,可那人不知好歹,竟然羞辱了一顿苏姑娘,然后扬长而去。”

  “是啊,那邱公子将苏姑娘视为自己的禁脔,这下子苏姑娘整日以泪洗面,邱公子不免大发雷霆,扬言要在清河县找出这么嚣张的小子。”

  “唉,这人或许有些才华,但是心眼忒小了。美人想和他睡觉,又有什么错呢?难不成这家伙不举?”另一个议论着有点小情绪道。

  武植偷偷瞪了此人一眼,打算记下此人的相貌,找个机会敲闷棍。

  武植忍不住为自己代言道:“你们听的都是小道消息,要我说,那人必定是爽朗不羁、雅量高远之人,不屑于与乐坊女子为伍。”

  又有人摇头道:“武掌柜,你心底太好了,殊不知那些读书人,都是人面兽心之辈,整天干鸡鸣狗盗之事……”

  武植大怒,这家伙难道是指桑骂槐说自己是禽兽?

  武植正打算辩论一番,正巧这时,门口有人急急冲了进来,高呼道:“出大事了,朝中的章惇章相公致仕了!”

  听到这句话,味极鲜饭庄一片哗然。

  无论是卖茶老头,还是端酒的小厮,都齐齐露出震惊神色。

  这个章相公,可不是民间乱叫的秀才相公,而朝中的章相公只有一位,那就是曾任三朝宰辅的章惇章相公。

  这个人,在整个大宋都绝对称得上妇孺皆知,从士子乡绅到山野村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章惇,出身名门,年少便进士及第,入朝参与政事。

  在功业上,章惇先后辅佐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并在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在王安石去世后,扛起变法的大旗。

  在宋辽战事上态度强硬,逼迫辽军议和。

  无论是仕途还是军事,章惇的人生成绩简直堪称完人,也是天下人的偶像,在民间更是口口相传他是文曲星下凡。

  刚进门的那人继续说道:“由于皇上重用高俅、童贯等人,章相公不满朝中乌烟瘴气,所以这两年来六次请辞致仕,朝廷近期已经准了。”

  武植陷入了恍惚之中,这算是他穿越以来,所听到的第一桩真正有意义的历史事件。

  “朝中奸贼作祟啊!”有人愤愤的喊了一句。

  武植叹了口气,听到这真实的历史事件,心中感慨自然很多。

  近些日子,险些忘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只有听到这种耳熟的大事件,才能重新找到俯视历史的感觉。

  现在是崇宁元年,赵佶当皇帝已经有数年了,朝中局势稳固,他自己重用蔡京、童贯等一些奸臣,致使朝中乌烟瘴气,正直的大臣们纷纷不满。

  但是熟悉历史的武植知道,现在的朝廷还算是好的,等到了赵佶执政后期,那就完全沉迷于画画、蹴鞠、花岗石等奇珍异宝。

  怎么说呢,除了治国安邦的事,其他祸国殃民的事情他都干。

  到那时,北方的金国厉兵秣马,蠢蠢欲动。大宋国内宋江、方腊起义,导致整个大宋都摇摇欲坠。

  那才是真正的至暗时刻。

  最初的吃惊过去后,武植恢复了冷静,听到众人还在痛骂朝廷不公,武植摇摇头道:“你们想的太简单了,真以为皇上是听信了谗言,所以才罢黜章相公的?”看書喇

  那几人见武植有高论,忍不住道:“武老板也知道内幕消息?”

  武植淡淡道:“这件事本质上是皇权和臣权之争,章相公身为三朝元老,又身居宰相之位,想那童贯之流,不过是缉事罢了,能逼走宰相吗?其实啊,现在朝堂上,只有章相公是前朝旧臣,他不走谁走?想必章相公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一连请辞六次。”

  那些客人闻声愕然,没想到看似平平无奇的武老板,竟然还是位见识卓绝的大才。

  武植心里微微有些得意,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啊,能居高临下看清历史的走向。

  要是自己没记错的话,章相公似乎是东平府人,如果致仕的话,那可是回东平府,如果能抱上这条大腿,那就好了啊。

  这可是在朝廷干了几十年的老臣,虽然致仕了,但是门生故吏肯定有不少。

  不过,武植只不过在心里意淫了一番,以他现在的身份,别说去拜访章相公了,恐怕连门都进不去。

  却说另一边,自从武植开始用心学习,便不怎么去县衙了。

  而习惯于被武植辅佐的蔡县令,在升官之际,却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了。

  一般来说,像他这种官员,要升到同知的位子上,都会留下一笔政治遗产,例如在清河县挖河修路,修建名祠,这样他的官声也会好很多。

  只不过,蔡县令突然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具体该怎么办呢?

  从哪里着手呢?

  总不能一声令下,带着上河村的百姓挖河修路吧?

  再仔细一想,蔡县令才发现,在这个重要时刻,自己的军师竟然不见了!

  蔡县令连忙下令让人去找。

  谁知小厮很快去而复返,小心翼翼提醒道:“武公子让我给大人带句话,他说最近忙于学习,没时间为大人出谋划策。”

  蔡县令目瞪口呆,然后勃然大怒,这小子翅膀硬了啊,竟然敢不听命令了!

  他当即喝道:“你再去一趟,告诉武植,上面的已经说了,由我当县试主考官,如果他不来,我保证他考不过县试!”

  小厮很快匆匆而去。

  没一会儿,就听到武植的赔笑声:“拜见蔡大人,蔡大人看起来真是气宇轩昂,春风得意,不知道蔡大人找小的来,是有什么事吗……”

  “哼。”蔡县令不满的哼了一声,又道:“我要去做同知了,临行前,想多为百姓做些实事,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武植十分真诚的道:“小的从未见过像县尊大人这般爱民之人,大老爷如果不能青云直上,那才是咱们大宋朝的损失。”

  蔡县令有点羞愧,但是内心却很高兴。

  这小子拍马屁,真是拍到了心窝里。

  武植道:“第一个就是要树立典型,现在不是已经拿下县丞了吗?要趁着这个机会,找人四处传播传播,把大人的官声刷出去。”

  闻言,蔡县令的脸微微一红,说实在的,这种小手段他真不想用啊,不过效果确实不错。

  “第二呢?”蔡县令又问道。

  “第二个是,现在县试在即,大人可以收集一些藏书,免费供全县寒门学子抄录学习。”

  “这样一来,全县寒门学子都会念着大人的好,大人的名声就会在士子中传播。”

  听到这话,蔡县令暗暗感慨,这武植玩炒作还真有一套,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行,那就这么办。”蔡县令同意了下来。

  武植嘿嘿一笑,露出一个阴险的笑容,压低声音问道:“蔡大人,那我的县试……”

  蔡县令语焉不详的道:“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你帮我出谋划策,也是为清河县百姓谋福利,怎么能在意报酬呢?”

  武植无语,是你说县试能做主的。

  蔡县令摆摆手道:“你回去好好学习吧,争取在县试上凭真本事考出好成绩。”

  随即站起身,去大堂审案了。

  武植叹口气,这些当官的真靠不住啊,本来他还以为蔡县令能走个后门,行个方便,谁知道还假正经。

  说什么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难不成是让自己向圣人学习?

  武植猛然一拍额头,顿时恍然大悟了。

  蔡县令没头没脑说了一句圣人之言,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向他泄露县试题目啊!

  猜中了天机,武植心里十分痒痒,赶紧回到家中,将这句话抄写在宣纸上,然后暗自琢磨,如何将这道题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