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大寨主>第四百二十一章 见工部尚书
  安置好新投的才子左懋泰,又得知了余大成即将来攻的事情,楚行内心的波澜,处于一种可控的范围内。

  实在是,大明动不动就十万八万的兵马来攻,实际上可战之兵也就那么些,搞得楚行都有些不感冒了。

  即便是知道,余大成这一次气势汹汹,楚行依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大乾既定的方案上来。

  那就是大乾整体的军事力量以维持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三府之地的稳定为主,派遣部分精锐部队,以李大虎为指挥官,组建南下军团,对大明的淮安府发起攻击。

  为何不是山东的西三府,而是南下进攻淮安府?

  实在是山东的战争潜力,在大乾和山东官府的争锋过程中,已经被消耗殆尽。

  而目前即便是楚行全力挥师西进,顶多也就开拓西三府,而且西三府的地主士绅阶层尚未摧毁,楚行西进之后,改造的压力非常大。

  甚是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对于未来大乾军队的走向,之前大乾内部就有过一次大讨论,只是当初的形势非常不明朗,即便是楚行也不能完全说,大乾的军队未来的进攻方向。

  但是目前来看,这个形势逐渐明朗了起来。

  那就是楚行做好了短时间内,并不彻底摧毁大明山东行省西三府的准备,准备跟他们搞一场彻彻底底的拉锯战。

  让在西三府活跃的红娘子,李青山等人,进一步消耗西三府的力量,消灭士绅阶层,最后大乾以救世主的身份过去。

  这也就意味着,大乾的官方在心理预期上,并不想对西三府大动干戈了。

  但大乾以武立国,不打仗那完全说不过去。

  士兵如果长时间不打仗,那是会生锈的。

  所以在大都督府、各高级将领、以及楚行夹杂着一众高级文官商讨之后,将进攻的方向定位了淮安府。

  因为淮安府自设立以来,其经济和商贸异常的繁荣和活跃,文教也鼎盛,人才辈出,一直在南直隶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淮扬文化的核心和兴盛之地。

  所以不论是楚行,还是大乾的高官们,对此地都异常的眼热,想要吃一口肉下来。

  楚行在知道余大成即将对青州府发兵之后,即刻折返回去。

  不过折返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召集兵马,而是将工部尚书召集到自己眼前来。

  因为此事,刘必显还专门提醒过楚行,那就是楚行应该第一时间去拜访嫂夫人和召见王后的,先处理一番家事。

  但是国事如此焦急之下,楚行如何有心思管家里的事情。

  工部尚书本来正在值房忙碌,听闻大王召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君臣行礼之后,工部尚书开口道:“启禀大王,如今我们工部在青州府、临朐县已经设立大小作坊和工厂八十余座,负责指挥生产的工匠,经过裁减增添,目前稳定为九百人,初级指挥工匠两千人,另有战俘工人,一万三千人,普通员工稳定在六千人,本月估计可以生产火铳两千条,八百斤的火炮有十二门,千金重炮四门,一百五十斤的火炮四十五门。”

  “另外还出产大量的军服被套等军用品!”

  站在楚行面前报告的工部各生产事务的,乃是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信任工部尚书周海波。

  此人之前工部负责军械生产的郎中。

  此人加入大乾时间不算太长,跟很多元老压根就没法比,但是工作能力极其出色,前不久刚刚晋升为工部侍郎,这一次又得到了提拔。

  楚行对其兢兢业业的心态也颇为欣赏。

  半个月前,楚行将原工部第三代尚书王勤亮,调任大乾新成立的科研部门,担任大乾科研院院长。

  大乾的各部寺的人事调整非常频繁,尤其是工部,他是大乾能否持续对外作战的心脏部门。

  可在工部担任高级职务的,大多数都是些劳苦功高,且年岁比较大的老匠户,他们的个人经验确实没得挑。

  在大乾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虽然没有亲临第一线,去拼杀流血,但是即便是楚行,也不能否认他们为大乾立下的汗马功劳。

  对待这些人的安排,楚行一项是比较慎重,担心寒了他们这些基石的心。

  但是这些老一辈,在当官上,却并不如何优秀。

  在起义之初,大乾人才匮乏,确实很多时候没有机会做挑选,往往是谁用着好用,谁敢上就让谁上。

  甚至很多人,都处于心不甘情不愿,就被楚行点了名。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做到了侍郎,也是大字不识一个。

  而早期的大乾也不太需要他们识字,他们只需要安排好生产制造武器就可以了,其他辅助工作,自然有文职人员帮衬。

  但随着大乾的发展壮大,各部门逐渐完善。

  如今内阁的各部门乃至其他机构里的高官,基本上已经是找不到不识字的人了,好些人还都是有着秀才甚至举人功名的正式读书人。

  同时工部尚书的任务也是从刚开始的打铁造枪,变成了要处理诸多公务的人,别的不说,大乾大小一百余座作坊,管理起来,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此外还要对接繁多的新政,保证以工代训和士绅分割土地后的作坊对接工作,这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任务。

  很久之前,工部的实际事务都已经是周海波开始负责了,老尚书不过是挂了个尚书的名头而已。

  如今趁着大乾研究院的成立,楚行也是顺势把他调过去当个院长,把周海波这个干实事的人提拔起来当尚书了。

  作为工部的实际负责人,周海波对工部的情况自然是熟悉无比的,张口就是说出了如今工部的诸多作坊和雇工的数量。

  并且还是一一说着每一座作坊的情况!

  听着他的诉说,楚行对目前工部的下属诸多作坊也是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如今公布下属的八十余座作坊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青州府城里,而临朐县那边除了上半年临时建立的几座作坊外,后续就没有新建过大规模的作坊了。

  而这么作坊里,规模最大的乃是位于青州府城内的火枪作坊,这座火枪作坊,在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以及后续的拆分,目前拥有工匠以及工人超过三千人,月产量能够达到两千多支火枪呢,而临朐县那边的火枪作坊,如今月产量不过百余支,基本上可以忽视。

  而东镇庙那边的作坊,早已经是搬出山来了,工匠大多都是分配到了青州府城这边来了。

  规模仅次于火枪作坊的乃是青州府城的火炮作坊,也有上千人的规模。

  其他的还有火药作坊、炮弹作坊、铅弹作坊、木材作坊、刀剑作坊、弓箭作坊、盔甲作坊、军服作坊等等。

  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大乾王师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军械物资的生产!

  只不过除了枪炮相关的作坊外,其他很多作坊规模都不算大,比如说军服作坊,实际上规模不大,而且只负责布料的染色以及军官军服的制作,至于普通士兵们的军服生产,其实是分包出去给城内外的普通民众缝制的。

  要不然的话在只是手工缝制的年代里,就凭借军服作坊里的百来号工人,大乾王朝可没办法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提供上万人的被服鞋袜等物资。

  都是提供染好色的布料以及统一的缝制样式,然后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妇女们缝制军服,缝制好军服后这些人可以按件领取少量的报酬。

  这一方面是短时间内加大军服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算是给遭遇了大战之后,民生凋零的青州府的民众,尤其是老弱妇孺们一条生计!

  如今更是成为了解决士绅土地问题的神器。

  其实不仅仅是被服,其他很多一些需要大量人手,但是又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军械产品的生产,工部都是外包出去的!

  军服、被子、鞋子、袜子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还有生产火枪所需的木托,护木等等!

  不客气的说,如今的青州府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军工产品生产基地!

  除开数千工匠以及战俘们,还有好几千民众直接或者间接为大乾王朝工部的各个作坊工作呢。

  这些人数,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

  赛八仙之前有个提议,是否要搬迁青州的作坊,并且得到了大量官员的同意。

  不过这么多作坊以及工人要搬迁,那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楚行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要搬迁,所以这个提案完全没有通过的可能性。

  青州府这边的作坊已经是形成了规模效应,只要原料供应的上,产量每一天都会比每一天多,这个时候去搬迁,这基本上就等于放弃了这些产量。

  楚行的想法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靠近原料产量,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再设立新的作坊,顶多就是从青州府这边抽调一部分数量工人和技术骨干,后期的大量工人还是会依靠战俘或者从当地招募。

  当楚行把这个想法对周海波说了后,周海波道:“大王所言及是,青州府地处偏僻,人也少,潜力大体上也就那么一些,作坊数量多了,规模大了,不单单会成本大量上涨,而且想要招募青壮雇工也是越来越难了。”

  “而且原料运输进来也麻烦,成品,尤其是大量比较重的军械物资要运往前线也是比较困难!”

  “如果能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交通便利,距离前线部队比较近的地方设立新的作坊,自然是能够极大的缓解目前的困境的!”

  楚行道:“如此的话,依照周爱卿所看,目前什么地方适合筹建大量作坊?”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