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第二十六章 天汉驾崩
  天汉三十年,元月。

  咸阳,未央宫。

  为庆贺天汉帝登基三十载,宫中举办了盛大的寿宴。

  天汉帝的十余皇子,还有近百皇孙先后献礼贺奉,寿礼的价值可谓珍贵。

  有前朝名家的真迹,有圣贤悟道的祥瑞,有蕴养千年的暖玉……

  天汉帝龙颜大悦,下旨与民同乐。

  这夜,咸阳的宵禁破天荒地放开了。

  沿街上俱是礼官、歌姬、舞女,还有打着喜庆灯笼的士卒。看書喇

  一夜间,丝竹琴弦不绝于耳,灯火阑珊渐欲迷人。

  亭台楼榭,玉宇琼阁。

  偌大的咸阳皆是一派繁华景象,宛若盛世华璋从天而降。

  寿宴结束后半月。

  宫中传出风声,陛下有意册封景王为太子。

  消息是大太监的几个干儿子透露的,是何人授意自然不言而喻。

  一时间,登门拜访景王的人络绎不绝,无疑都是想要巴结新储君的。

  令人意外的是,景王并没有趁此机会收拢人心,亦或是扩张人脉。

  他紧闭府门,又严令府中妻妾与子女不得外出。

  待风声平息少许,景王进宫面见天汉帝。

  父子二人聊了什么,并无人知晓。

  只是,景王进宫的第二天,天汉帝就在朝堂颁布旨意,册封景王为太子。

  景王虽是嫡幼子,可在如今后位悬空的情况下,嫡子的长幼反而尚在其次。

  加之天汉帝隆威所致,朝中大臣对储君的人选不敢非议。

  而本该作为抨击“违礼”主力军的儒家臣子,在董天的命令下选择沉默。

  于是乎,景王继储的礼节取得了事实上的礼法认同。

  汉廷立储的消息传到西北。

  鲁王李孝瑜大为感慨。

  看来这位君临大汉的帝王终究是认了命。

  感慨之余,他下令加紧安定郡的布防力量。

  一旦汉廷有回收封地的打算,为了守住大秦仅存的基业,他只能殊死一搏。

  毕竟从根本而言,鲁王李孝瑜亲历过大秦盛世,以他的骄傲,哪怕战死当场都不能降了大汉。

  ……

  匈奴草原,左大将部。

  李常笑座下的弟子又多了些,虽然他们都是冲着能重获自由而拜入门下。

  不过,对李常笑而言这不重要。

  他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所谓的衣钵传人,毕竟费尽心力教出一名弟子,到头来弟子还走在他前头,未免有些浪费心力了。

  李常笑想要的,是有人将《百草随笔》传出去。

  不需要全部,哪怕仅是只字片语都行。

  只要传的人够多,时日渐久,当那些零散的知识最后成了百姓口中的常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天汉三十年,四月。

  正是匈奴驱牛羊放牧的时候,李常笑领着几名弟子上山采药。

  在教授医术时,他同样发现了不足。

  最要命是那低到可怜的识字率,简直是人均文盲。

  别说通读这晦涩冗长的药典,哪怕随手写一封书信都困难。

  李常笑不擅长教人识字,干脆采用笨办法。

  他用笔墨将草药的模样手绘了下来,传下去供弟一一子辨认,同时背记草药的功效。

  因着弟子的来源不同,教授的草药方子同样会有差异。

  譬如匈奴子弟,倘若只教他们中原特有的草药,简直不亚于对牛弹琴,即便学有所成也无用武之地。

  汉人子弟亦是如此。

  待纸上的功夫掌握,还得让他们实地见识药草。

  这才有了今日之行。

  狼居胥山。

  一连数月,李常笑与弟子们的足迹遍布大山的角落。

  弟子们见识了草药的神情,同时也见识了李常笑狠辣的一面。

  过程中,有弟子试图逃离队伍。

  李常笑亲手将其斩杀,那弟子的死相分外凄惨,切实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弟子们对他畏惧更甚,学起医术来又加上心了许多。

  李常笑对此大为满意。

  他从来不标榜自己是好人,当然也不指望那些弟子会感戴他的恩情,又或是记着他的好。

  大家各取所需,所以这完全没有必要。

  毕竟作为靖王的那一世,他已享遍人间繁华与当世盛名,从而臻至宠辱偕忘的境界。

  ……

  两年后。

  天汉三十二年,六月。

  太医们各施奇术,让天汉帝又支撑了些日子。

  只是,哪怕天汉帝贵为人间至尊,同样逃离不了生死轮回。

  到了弥留这日。

  宣室殿,太子与沛王在塌前跪坐,其余的皇子和皇孙俱不许入内探视。

  从这一刻起,一道有形的沟壑将他们与新君父子分隔开来。

  此前,太子的两位嫡兄都被天汉帝以不同理由打发去了封邑。

  他们的封地近于司隶,封邑富庶,每年光是食邑就能收上不少,足够富足过个万年。

  唯一的缺陷,是二王手上的兵权近乎于无,拱卫封地依仗司隶士卒,能调度只有随行的数十王府亲卫。

  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天汉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他就是要两位王爷好好过日子,莫要生起了那些不臣心思,这是天汉帝仅存的父子之情了。

  如有僭越,只怕皇家的父子之情就该止步于此。

  日后生杀予夺,全凭新君做主。

  病榻前。

  天汉帝两眼合拢,只有微弱的气息呻吟。

  即便如此,天汉帝的脑子却还是清醒的。

  他声音嘶哑地喊道,“太子!”

  太子起身上前,“儿臣在。”

  “咳咳咳,莫要忘了…你答应朕的。”

  “儿臣不敢忘,当遵以社稷为先。”

  闻言,天汉帝皱着的眉头松了下来,气息又衰弱了几分。

  他咳了几声,唤道,“懿儿。”

  沛王眼眶发红,旋即拭去泪水朗声回应,“孙儿在。”

  “汝当谨记祖训,替朕与先帝,开创一个属于大汉…汉的盛…世。”

  “孙儿愿对天起誓,有生之年必平西北,定匈奴。”

  话音刚落,龙榻上的咳嗽声更加剧烈了,掺杂着几许冗长的唏声。

  像是极力想笑而又不得的。

  数息过后,殿内一切生息戛然而止。

  不多时,大太监面带哀伤走至殿外,宣告噩耗。

  “陛下——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