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袁家长子>第222章 逼婚
  蔡邕回到府中,已是人定时分。

  人定也就是亥时,后世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的时辰。

  小酌了几樽的蔡邕心情极好,口中还哼起了曲子。

  可以预见的是,当青州的太学体系成形之日。

  无论是他,孔融,申屠蟠,还是阮瑀,都将名垂青史。

  ......

  待看到前来侍奉的蔡琰,蔡邕想起了阮瑀等人的话,眉头微微皱起。

  思忖半晌,他缓缓开口道:“家中自有苍头婢女,我儿不必如此辛劳。

  为父年岁已大,当虑身后事了。”

  蔡琰微微一怔,道:“阿翁说哪里话?”

  蔡邕看着蔡琰,感慨道:“为父已是耳顺之年,虽半生颠簸,但能于青州兴学,今生已无憾。

  唯有一事放心不下。”

  闻声,蔡琰眼角湿润,泪珠滚落:“阿翁,文姬还要侍奉您过百年呢!”

  蔡邕身子微微一颤,道:“文姬,此便是为父放心不下之事。

  中平五年,你初嫁卫仲道,刚过门,他便早夭。

  至今也已有四年了!

  你无儿无女,若是为父故去,当如何立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父却是不能再耽搁你如花的年纪了!”

  闻声,蔡琰已是泣不成声:“阿翁,您是不要文姬了么!”

  蔡邕看着梨花带雨的女儿,直接转过身,狠心道:“不是阿翁不要你,却是你必须要嫁人了!

  在雒阳长安时,你就多次推却,说是朝纲不稳,天下不定,不知何人可以托付终生。

  致使蹉跎四年光华,转瞬间已近桃李之数。

  如今青州安定,你还有何词推却,不要和为父说什么列女!

  你不是荀采,为父也不是荀慈明!”

  狠话说完,终究心中不忍,柔声劝道:“文姬啊,天下大乱,唯青州有再兴的气象。

  袁显思与我等皆是竭尽精力去思虑大事。

  因民生凋敝,长史与治中议定州中法事,寡妇年四十以下无子女者均要改嫁。

  青州表面以道德宽仁,实则法为根本。

  为父受青州之禄,又岂能独善于外啊!”

  说完长叹一声,在两名婢女的扶持下,颤颤巍巍的离去。

  “一定要嫁人么?”

  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蔡琰抬起了头,脑海中闪过嫁到卫家的情形。

  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是一群陌生的人,而自己则要小心翼翼的加入其中。

  ......

  虽然夫君是一个病痨子,但她入门后从未有所怨言。

  衣不解带的伺候了对方数月,却未能阻止夫君的早夭。

  然而如此付出,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冷言冷语。

  在她最彷徨无助,几欲求死的时候,恰巧阿翁被朝廷征辟,回到了雒阳。

  至此,她便暗暗下定决心,余生只守护在阿翁身边,绝不再嫁人。

  可现在阿翁说出这样的话。

  她不嫁不仅是不孝,还将阿翁置于违法之地。

  若是嫁人,岂不是又要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想到这里,蔡琰不禁打了个寒颤,哭声也愈发的悲戚起来。

  忽地,一个男子的笑脸浮现在脑海。

  但转瞬就化作更大的悲戚。

  对方的婚期已定,年底便要大婚了。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佳人!”

  袁谭斜倚在榻上,难以入眠。

  他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中不自主的就闪过白日里蔡琰的一颦一笑。

  学了半日的诗文,虽然袁谭竭力的减少肢体动作,但难免有些碰触。

  又是酷暑的季节,香汗扑鼻。

  湿衣之处,或凸或点,若隐若现。

  ......

  “佳人倚墙念,也盼到黄昏。”

  就在这时,屏风外的下榻处,传来一串吃吃的笑声。

  袁谭当即喝道:“小邹,你还不睡,胡念什么呢!”

  李太白的静夜思,被他魔改一句,邹婧补了两句,倒成了一首新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佳人。佳人倚墙念,也盼到黄昏。”

  不知道李白会不会穿越过来拿剑砍他。

  邹婧娇声笑道:“公子,妾身早歇下了。

  只是见公子三更里还要起床作诗,方才多了句嘴。”

  看着屏风外邹婧娇小纤弱的身影,袁谭摇了摇头。

  邹氏什么都好,就是年龄太小,身子骨还没有长开。

  亲兵貂蝉倒是长开了些,不过与其之间还有着不小的隔阂。

  袁谭此人又不太喜欢以势压人,更不会去做舔狗......

  嗯,还有一个国色的婢女,也长开了,可惜不会说话。

  当然不会说话不是关键,关键是性子烈。

  白日里袁谭不过是随口调戏了一句,其居然就要去撞墙。

  幸好袁谭眼疾手快,大手一抓便把其提在手中,好一番劝说加训斥才让对方冷静下来。

  如今安置在偏院,和几个粗使的婆子住在一起。

  “唉!”

  真没想到,穿越成汉末第一世家的长子。

  如今又挣下一州偌大的产业,夜生活竟是如此的枯燥乏味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袁谭长叹一声,起床灌了一气备好的蜂蜜水。

  “咕嘟嘟,咕嘟嘟!”

  “公子,可是在思念蔡姊姊,那要快些动作了。

  妾身听说治中制定了一项法令,女子凡十五岁以上者,必须限期婚配。

  寡妇凡四十以下无子女者,则必须限期改嫁。”

  袁谭一愣:“噢,你怎么知道的?”

  治中立法的条文,是呈报他的,不过军务繁忙的他很多条文并没有细看。

  “女子凡十五岁以上者,必须限期婚配。

  寡妇凡四十以下无子女者,则必须限期改嫁。”

  邹婧重复道。“前日学官中孔融、蔡邕、阮瑀等人闲谈中论法。

  说是鼓励婚配,但也应甄别仔细,不能为考政绩,强行婚配。

  且应由官家加以扶持,如减免口赋和降低算赋。看書溂

  这些都是内府的袁大姊说告诉妾身的。”

  说着歪起了螓首“奇怪,她为什么要着重仔细的和妾身说这个呢?”

  袁谭点点头,心道:青州民生凋敝,需要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婚配之法是对的。

  但这只是表面手段,减免口赋和降低算赋才是核心关键。

  毕竟青州需要的是人口,而不是婚配。

  看来孔融蔡邕等人也不完全的是清谈文章啊。

  口赋和算赋,类似于人头税。

  口钱从3岁起征,直至14岁,每人每年交纳20钱,汉武帝时增加3钱,成为23钱。

  汉元帝又改为从7岁起征口钱,至20岁才开始征收“算赋”。

  青州从的是这一例,7岁起征口赋,到20岁开征算赋,不分男女,从20岁至56岁期间,每人每年必须纳一“算”钱,称“算赋”。

  一算是120钱。商人和奴婢要加倍交纳,每人年征两“算”。

  减免口赋,自然是鼓励百姓多多生育。

  实际上因口赋造成了陋习,世家出身的袁谭很是清楚。

  很多普通家庭因为养不起太多的孩子,便选择将幼小的孩童卖于世家大族。

  甚至有更加穷困道德低下的,孩童甫一出生便被杀死抛弃......

  这已经不是陋习可以搪塞的了。

  减免口赋,则可以彻底改变这一陋习。

  因为普通百姓的子女,四五岁便可以帮忙做事,七八岁就是不小的助力。

  上了十岁,几乎就是大人,可以分担劳役和农活,而且女儿十五岁就要嫁人。

  这样一来,生孩子,就是增加生产力。

  青州的人口的出生率和存活率将会急剧增长。

  ......

  袁谭想着想着,忽地有些疑惑。

  这些话为什么要说给邹婧听,定是有人借邹婧的口在给他递话呢。

  他内室里没有人,现在做主的便是邹婧。

  府中的粗使婆子中混有绣者,袁大姊便是其中之一。

  这事情还是他自己安排的,选的多是袁家的族人。

  这些人放在府中,自然不是监视袁谭的。

  而是监视其他下人,以防奸细混入,暗害袁谭。

  ......

  想到这里,袁谭的神色渐渐冷了下来。

  “把管亥给我喊过来!”

  “唯!”

  门外执勤的亲兵袁卫得令而去。

  不一时的功夫,管亥已经紧赶慢赶的来到了正厅。

  看着厅中背身而立的袁谭,他忙上前道:“亥拜见公子。”

  闻声,袁谭淡淡的开了口:“你是谁?”

  管亥一怔,下跪道:“某是大公子的麾下,绣衣中郎将,管亥!”

  袁谭冷道:“你还知道自己是绣衣中郎将?”

  管亥匍匐在地:“亥一刻也不敢忘!”看書喇

  “不敢忘?!”

  袁谭冷哼一声,“什么是上计椽,什么是绣衣使者!?

  奉孝没有和你交代清楚,还是我没有和你说清楚!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军国大事。

  探知其他诸侯的隐秘,必要时散布谣言。

  探知青州势力有没有其他奸细潜入,揪出这些奸细。

  说的大一点,你对外是司十二州,对内是司青校尉!

  而你在做什么事情?

  探知我的一些个人小爱好,用绣者给我的婢女传个话?

  在外的绣衣使者们是拿着脑袋在拼呢。

  作为他们的首领,你就是这么儿戏么!“

  说到最后已是声色俱厉。

  旁边的亲兵袁卫怔住,他还从未见袁谭发过如此大的火气。

  看着袁谭孑然一身,忽地想起典韦平日里的做派。

  他急忙走到袁谭身边,瞪大眼睛,手按刀柄,怒视管亥。

  管亥心潮起伏,急忙跪倒在地道:“公子教训的极是,亥定改之。”

  袁谭冷道:“回去后自领十军棍,罚俸禄一月!”

  管亥重重行礼:“谨唯!”

  袁谭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怒其不争:“管亥,你的能力很好,但不能走偏了方向。

  上计椽是我诸曹之中,最看重的位置,因为你们代表着我的眼睛。

  只有眼睛看到重要的地方,看到敌人的蛛丝马迹,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而上计椽也是最容易出事情的地方,你记住,做事要有重点,更不能让虎兕出于柙!”

  管亥再次深深行礼:“唯!”

  见管亥领会了他的意思,袁谭这才点点头:“好,你且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