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品, 况叶拿在手上看了一番,它们的说明书也仔细的看了看。

  无论是针剂还是药片,都是属于激素类的避孕药剂,剂量都还比较大。

  两种药品的生产技术, 况叶了解的不多, 这和他所学的不是一个知识体系。

  但它们相关的效用还是了解一些的, 这些年他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

  国内如今能有生产这类药品的技术, 应该付出了不少代价。

  这两种药品应该是第一代的避孕药剂, 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了,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 国家面对的技术封锁一直都有。

  第一代的避孕药,因为一些技术原因,以及剂量比较大,除了避孕效果,也有着较强的副作用。

  尽管如此, 这两种药品,却也是现在能拿的出的最好的。

  当然除了药物避孕,还有手术避孕的方法。

  但手术避孕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更难让民众接受。时人很多因为缺乏相关的认知,哪怕不是避孕类的手术, 也不愿意接受一般的外科手术。想要推广这个方法,比推广药物避孕困难太多。

  两种药品在况叶手上没停留多久,就转交大其他学员们的手上。

  对于他的这些担心, 学员们倒是没想那么多,他们更加好奇的是这些药物的避孕作用。

  随着课堂的进行, 时间也一点点流逝,第一节课也在铜铃声响起之后结束。

  蒋卫生员收好带来的东西, 就和况叶回到了办公室。

  之后蒋卫生员也没在学校久待,卫生院那边还有事要忙。而况叶也很快收拾好心情,准备接着上下一节课。

  结束今天的课程之后,他也没在学校里久待,骑着自行车回了九大队。

  在回九大队的途中,计划生育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这一政策,在他原本的时代,已经实施了近五十年,期间政策的调整变动很大,影响也甚远。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具体政策,他并不清楚,但八十年代起,后续的政策他多少都知道一些。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看到的一个和计划生育相关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这部作品表现的内容他至今都还记得。

  八十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愈加的严格,相关的事件层出不穷。他也听家里的长辈说起过一些当年的情况,那部小品中表现的只是政策下的冰山一角。

  思绪乱飘了一路,回到家中后他才收敛好心绪。

  这种全国性的大方针政策,想再多也改变不了什么,还是着眼于眼前的生活最为实际。

  虽然给培训班上课这几个月不去上工,手上的事却也不少。

  采药、制药、打理空间、以及看书修行也占据着他不少精力。

  时间就这么流逝,七一年结束,元旦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

  元旦后不久,九大队组织队员们分口粮,况叶早早的去排队,毕竟他下午还得去公社上课。

  这一次他有碰巧的和周光旭他们排在了一起,不过这次是他在前,周光旭五人在后。

  在等待期间,他和五人也闲聊起来,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到探亲假这件事上。

  “况叶哥,探亲假你不回去么?”姜雨问道。

  “我这边走不开,就不回去了,你和朱静今年打算回去?那可得好好准备。”况叶摇头。

  六五年探亲假那次他回了潭城一次,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

  原因一是时局动荡,这几年探亲假这一事,当地也有不少政策上的的调整。

  就比如原本两年一次的探亲假,变成了三年一次,日期也缩短到了二十天,有些离得远的知青,一个来回能在家里待的时间可能就三、四天。

  之前他所在的省市,又混乱不已,出行并不方便,也就这两年稍微安定了些。

  潭城的情况,倒是要好不少,这几年他和况家的通信也没断过,知道况家的人的情况还不错,也就没回去探亲的计划。

  尽管这些年和谭家人的关系出处得越来越好,但他毕竟不是原主,有些感情还是有差别的。

  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他不比其他人少,但他思念的家人和家乡,却是隔着时空的距离,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除了没有那么强烈的探亲意愿,他也的确走不太开。

  首先就是培训班这事,今年还是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探亲回家也基本上在春节的前后,今年的春节是2月中旬期间,时间上有冲突。

  接着就是他小院中的事离不了人。

  他是一个人住,要是回潭城,豆豆得找人代养,小菜园的药材和灵植得找能信任的人照顾,家中的一些物品也得有人看着才行。

  想要找到一个能把这些托付出去的人,况叶心底没有合适的人选。

  “嗯,况叶哥你之前回去过,这事还得向你请教一番,有些什么需要注意的还请你指点指点。”姜雨点头。

  知青宿舍今年可以回家探亲的有三人,她、朱静、周光旭。周光旭因为特殊原因,不准备回去,所以只有她和朱静。

  两人是第一次回去,了解到况叶之前有回去过,就准备向他取取经。

  “有熟悉的同乡没?有的话最好联系他们一起走。”这个时代出门可不像他原本的时代,一个人可以走得潇潇洒洒。

  结伴出行,在这个时代不仅更加安全,还能方便许多。

  “有,我和静静已经联系好了今年要回去的同乡。”姜雨答道,知道今年能回家探亲,她和朱静早就盼着这一天。

  其他的知青也一样,结伴而行的人,早早的就联系过了。

  “那就好,其实能给的建议不多,毕竟我上次探亲回去已经是六年前了,有很多东西都和现在不一样。”知道两人已经联系好了结伴同行的人,况叶点头。

  两人这么早就联系好了人,说明她们为此也准备了不少,其实很多事应该也考虑到了。

  这几年的变化应该不小,他能给的建议也不多。

  “我和静静还是有些担心,能多一些况叶哥的建议,也尽量能周全些,还是麻烦你给我们说说吧。”姜雨并没有放弃,能多取点经也能让心里更安定一些。

  “行吧,我这边也说说。我记得你们这一批知青不少,今年探亲回去的人应该不少,到时候车况应该非常的拥挤,这个你们得做好准备。

  提前把票订好,还有行李的话尽量精简些吧,太多了上车困难不说,还得花费更多的精力看顾。”

  见此,况叶也就提了一个建议。

  这个时代的长途交通,大部分都得坐火车。

  姜雨和朱静,一个家在斗城,一个在锦城。回去的话,都得去观市乘坐火车。

  而这个时代的火车,况叶是深有感触。

  回潭城的时候,正值春节的前夕,乘车的旅客非常的多,幸而提前买好了票,要不然一天两夜的时间,在车上没有座位,挤在走廊过道中,可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特别是晚上休息的时候,很多无座位的旅客,都是挤在犄角旮旯找个能睡觉的地方。

  他记得当时座位底下、行李架上都有人睡觉,过道中更是挤着相互依靠的乘客,想要上个厕所都得“翻山越岭”惊动一大片人。

  而这次回城探亲的知青肯定不少,比起他那个时候要多太多,火车上的拥挤程度必然跟上一层楼。

  “嗯,我和静静记下了,况叶哥还有需要注意的吗?”姜雨和朱静点头。

  提前买票这事她们是有准备,但精简行李这事倒是没怎么考虑过。就算插队的生活有些困苦,但回家的时候,她们还是想带些礼物回家,再加上路上要用到的东西,以及一些换洗的衣物等,到时候行李应该不少。

  有了况叶的提醒,两人也想起和她们同一批下乡的知青总人数不少。

  这个具体的数字,在七零年的时候有相关的报道,仅仅六九年,全国下乡的知青就接近三百万人。

  要是在加上前边的老知青,这人数还要更多。

  有机会回家探亲,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错过的,到时候乘坐火车的人必然不少,的确需要考虑行李的问题。

  看着两人望向自己的目光,况叶也思考了一下,在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了几个小小的建议。

  比如这途中的口粮准备、转成间的休息地点选择、不要和同伴走散、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问题等等。

  对于他的建议,姜雨和朱静也频频点头。

  她们其实出远门也只有当初下乡的那一次,当年大串连的时候因为家中管束,并没有跟着去外面见识。

  所以经验不多,这次探亲假要经历这么远的路途,两人心中的忐忑不少,况叶给出的建议,也能帮助她们建立些信心。

  就在交谈间,队伍也在不断的前进,最终也轮到了况叶。

  七一年的粮食产量,相比七零年要少一成,主要是秋粮因为七月底那场自然灾害减产了不少。

  不过好在有蜜薯产量的支撑,队员们领到的口粮还是够每人三百六十斤的基础。

  况叶去年有三个月的时间没上工,按照他上工获得的工分来算的话,是领不够这三百六十斤的口粮的。

  为此,他还是和去年一样,用药品兑换了一些公分,补齐了这之间的差额。

  但兑换的工分这事有限制,今年他领到的口粮还是只有三百六十斤出头,其中红薯更是占据了不少的分量。

  领到口粮后,花了些时间运回去并储藏好,时间也才十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