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承明之治>第54章 盐铁之策

二凤回到立政殿,正巧撞见了长孙皇后和郑丽婉婆媳俩在那里临摹书画。

“观音婢,你们俩写什么呢?”

长孙皇后笑道:“二哥,臣妾与丽婉在临摹高明祭天的三句祭文呢。阎家兄弟,为高明绘制了一幅佳作,乃至上官仪还为高明作了一首诗词呢。”

阎毗和阎立德都是有名的工艺学家,阎毗的最有贡献的工程就是修筑了隋朝运河在河北的一段(从洛口到涿郡)。阎立德在唐朝初年承继了他的父亲的工作,设计皇帝的礼服及仪仗车舆伞扇,井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期督修皇宫。

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阎氏自北周开始,世代为高贵,属于历史学家所说的“关陇集团”的一份子。阎立本兄弟的父亲阎毗娶北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阎立本兄弟是北周武帝的外孙。

二凤可来兴趣了,阎家父子三人,那可是出了名的大家啊!乃至,上官仪还是御用文人,专门替二凤自己起草诏书的,还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画作何在啊?”

“哝,哪里挂着呢。”

二凤小跑过去,仔细观摩了起来。李承乾的英姿可谓是身份挺拔,笔直如松,负手而立,墨龙盘旋身侧,还有头顶一轮高阳,四周祭坛也是十分考究,十分细腻。

“为何没有五官面相?”

长孙皇后摇头苦笑:“阎家兄弟二人,皆言高明那般五官神情难以勾勒而出。”

“...嗯,确实。儒雅、冷漠、深邃,还有那眼神也是非常人所能具备。说起来,高明那小子的儒雅之气,更偏向观音婢。”

郑丽婉调侃道:“殿下本就为鹰视狼顾之相,却掺杂母后的儒雅气息,也难为了阎立本与阎立德兄弟二人了。”

二凤非但没有说教郑丽婉,反倒点头:“确实,朕也是第一次见到高明那般神韵、神色。”

二凤随即移步,看向一旁上官仪为李承乾作的诗词。

“墨霭蔽穹庐,罡玄仪雅骇。傲言辞诸界,敕令镇阴阳。承继皇业,总领乾坤。宫正卓群,古今莫及。佳芸常世言,莫若纯孝深。夏启秦后今,千古诞麟君。”

二凤不由得有些心虚了:“这上官仪夸的有些离谱了,朕都替高明感到害臊了。”

二凤来到桌前,随即一愣:“咦?此般字体是何?”

郑丽婉解释道:“父皇,此乃殿下首创,名曰潦草。入纸三分、钢风尽显、简洁雅致、不失流利。此字体,非笔毫硬者不可。行书时,非熟者,不可过快,否则不易他人所识。”

二凤拿起这幅临摹:“嗯...确实不错,简洁有力,而且一眼便可辨别其意。”

宦官通禀道:“陛下,太子殿下回来了。”

二凤点了点头:“让他进来吧。”

二凤刚说完,李承乾大摇大摆的就走进来了,压根没打算等二凤的传召。

“儿臣拜见父皇、母后。父皇,您派人急召儿臣,可是有何要紧之事?”

“啊?也不是,就是让你快点回来。”

李承乾瞬间一脸问号:“啊?就为了这?”

“对了,你搞的那个马蹄铁效果如何?”

“哦,效果不错。此次随行的诸位叔叔伯伯,都很支持,乃至赞赏有加。”

“嗯,造价如何?”

“嗯,除却铁矿价格和一些加工费用以及工人们的薪酬外,一块马蹄铁也不过二十文。说到这里,儿臣想和父皇商议一下,扩大开矿规模,将来铁矿需求必然大幅提高。”

“怎么说?”

“...父皇,这当今天下,无论是农业、商业、乃至军事、行政、百姓日常那样离得开铁?儿臣这里刚好有些能工巧匠,设计出了新的耕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乃至到了明清时期,都没有多大的改动了,可想而知它在咱们这个农耕国度的历史地位。

“儿臣封地开设的炼铁厂、铁匠铺几乎都离不开铁。儿臣记得,咸阳附近也有铁矿吧?父皇批一个铁矿给儿臣,儿臣正好可以再安排一些就业,改善更多县下村落百姓的收入水平。”

二凤连忙制止:“得得得...你小子不要再拿你那套什么市场经济理论说事了,朕给你给你。听的朕脑袋疼,你给朕的那本什么经济运行逻辑纪要,朕看了脑仁疼个没完。”

“那父皇可能理解?”

“能,但不多,需要太多精力去思考。但朕能看出一些道理,的确是有理可寻的。你要试试,朕就给你试试。”

李承乾笑道:“那儿臣也不客气了,老头子够大气,不愧是儿臣心目中的九五之尊。”

二凤直接忽视这所谓的马屁,摆了摆手道:“行了行了,你小子也就从朕这里拿到好处能想朕的好。”

李承乾转而看向郑丽婉:“对了,丽婉。咸阳那里已经培育了不少人,稍后我把名册给你,他们在东宫官厅和仆堂的位置,你看着安排一下。当然,他们目前主要还是在咸阳就职做事,等到以后和东宫对接了,会安排过来的。”

郑丽婉伸出一只手:“嗯?”

“什么?”

“给钱啊。”

“...行了,稍后咸阳府库会连着名册和东宫对接的。目前咸阳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酿酒厂的收入。正好,父皇您再给儿臣沿海两个地区的制盐权,儿臣顺道晒点海盐,开源节流。”

“晒盐?什么晒盐?”

“父皇不知道了吧?早在咱们大唐以前,就有沿海地区百姓,采取晒盐法了。一类是淋灰法、一类是淋土法。淋灰法,顾名思义,以草木灰提纯粗盐。淋土法,则是所谓的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简单来说,即是刮取盐泥,淋取浓卤。”

实际上,这其实就是两个化学反应。例如淋土法,草木灰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钾,能让钙镁离子沉淀出来。淋土法,顾名思义,这里的浓卤是指水中饱和的氯化钠,再把它浇到带有结晶的盐土上,氯化钠就会不断析出,与此同时,其它的盐会随水溶解,重复这一过程,粗盐就会洗的越来越细了。

“至于咱们内陆的井盐、矿盐之类的,矿盐不可食用,实际上是未经提纯,内含有毒物质,便如之前父皇您嗑的金丹。想要提纯把有毒物质祛除,只需要以豆浆倒入沸腾盐水之中,水面自会浮现一层杂质泡沫,将其祛除,多次反复,卤水自会清澈,最终熬干水分即可获取精纯精盐、矿盐了。”

根据记载,最早的豆浆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制作,因此唐朝有没有豆浆不用我废话了吧?

“啊对了,父皇你们平日里除却牛奶外,豆浆也是不错的养身之物。”

二凤、长孙皇后直接听的一愣一愣的。

“你小子怎么知道这么多啊?”

“很难吗?每日深夜梦中走访千年,见的多了去了。诸多方法,并非儿臣首创,早些时候各地百姓就已经发现使用,但未能传播开来罢了。儿臣也不过借花献佛,将其推广,造福更多黎民百姓罢了。”

二凤皱眉思索:“盐可是历朝历代都强制收归官营的东西啊。”

“那父皇为何不主张盐铁专卖?”

“...一昧的将这些东西攥在官府手里,最终只会倒行逆施,成为百姓们沉重的枷锁,官员手中的摇钱树。”

“嗯,父皇说的是。无论何种制度,刚开始还无问题,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也会因为下方执行的人,而慢慢变味了。”

“那你对于盐铁的看法是什么?”

“儿臣自然是支持盐铁专卖的,乃至凡是与百姓温饱息息相关的所有事物,都应该收到朝廷官府节制督促。”

“...不行,维持成本太高,根本无法实施。”

“也不急于一时,慢慢来呗。既然父皇不主张盐铁专卖,那就以朝廷的身份,开设盐铁司,负责向市面出售朝廷保证的盐与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谁好谁坏,他们清楚。如此,可侧面督促民间商人,迫使其提高自觉。”

各位读者也不用怀疑,贞观时期的确没有盐铁专卖制度。唐朝盐铁专卖制度,是唐代中叶的天宝年间推行的,没错,也是大唐走下坡路的时候。很好理解,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大打折扣,不仅丧失了各种控制,税收也是不断被侵蚀,自然需要另寻他法来弥补财政漏洞。

二凤眼前一亮:“对啊!有朝廷掺和,百姓们就有选择了!若是商人们不糊弄百姓,自会选择商人的盐铁,而非朝廷盐铁,以此制衡民间、朝廷盐铁双方,乃至以此稳定盐铁市价,一举多得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此乃市场管制其一,以国库为后盾,维稳市价,护佑黎民。”

二凤频频点头:“对对对...朕记得这句话,你这么说朕可就轻松理解了。”

“总得有人牺牲,为大众谋求福祉。而朝廷国库,本就取之于民,自当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