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古代言情>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完结】>第195章 陛下何故造反?

  所谓秋后问斩,其实属于法理中的人情。

  被判处秋后问斩的罪犯,会需要经过一次秋审,相当于对罪犯的复查。假如查出来是被冤枉的,或者此罪其中另有玄机,就有可能更改判决。

  一般是,七月、八月开始秋审,九月开始进行刑杀。

  九月十日。

  从招弟改名为昭惠的大女儿穿起了红袄黑裙。

  红是桃红,为了把平民和贵族区分,给予贵族身份上的特权。平民女子在日常里也不能穿大红。

  昭惠穿了桃红,连鞋子和包头的巾也配上了桃红。

  因为……

  那个总是欺负她,欺负妹妹们,还对娘亲没有敬意的弟弟,未曾通过秋审,今天要问斩了。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她尽量表现得正常,不让嘴角的笑容扩大。但还是忍不住问亲娘:“家宝问斩后,我们要去把他的尸体领回来吗?”

  如果想去领回来,要花钱去赎。

  如果不领回来,官府就统一运去化人场火葬,骨灰会撒进潵骨池里。

  总归是肚子里掉下来的肉,那夫人反想半天,正想半天,犹豫了很久,才叹道:“不必。咱们现在也没地儿,领回来也是一把火烧掉,让那家子人去赎吧。他们家想男丁想了那么久,族里坟地总得埋一个,不然岂不白等了十二胎?”

  这十二胎里,有她生的,也有妾生的。妾是租来的,被逼着连续三年,生完一个就又怀一个,有时候月子没出就又怀了,三年期限一到,孩子都不要了直接解约逃跑。

  但她是这家人特意找来的孤女,好拿捏,跑不了,只能不停地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说来有些愧对女儿,她没办法逃离那家人,在连续不停地生产中,不受控制地恨上这些女儿,恨她们为什么要占了儿子的位置,恨她们让自己受苦,对她们非打即骂,没有好脸色。直到家宝出生,她才从魔障中回神,试图弥补,试图从那家人手里,保护好这几个小姑娘。

  “而且,娘也不想为他花钱了。”夫人声音低沉:“娘想把钱都留给你们。”

  娘有自己的想法,女儿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曾经目睹母亲一胎又一胎生产时的痛苦,前面几个已经记事的女儿,到了成亲的年龄,纷纷选择每年缴纳罚款,自己把头上的少女发式梳成发髻,表示终身不嫁。

  但是她们也怕死后无人收尸,没有香火,成为孤魂野鬼。恰好那群由妓从良的织娘也不想成亲,一群人聚地而居,互作约定,以姊姊妹妹相称,存活之人要负责亡故姊妹的丧葬祭祀。

  她们不成亲,没有孩子,有的人便招收女徒,为自己养老送终。

  她们给这块地取名“观音堂”,以求菩萨护佑。为了更好地维护观音堂,维护里面不婚女子有足够钱财缴纳不婚的费用,有足够钱财保障自己老有所依,便模仿那些公会,也将钱财统一收纳,入观音堂的人,所有劳动所得都归于观音堂,进行统一分配,且划分一部分来供养堂中那些年长的、病残的女人。

  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观音堂出现,最兴盛的时候,一个观音堂里能有百人。一个才一千五百多人的乡里,能有两个观音堂。

  世人给这个群体起了个名目,称为“自梳女”

  而这一切,建立在蚕丝业发达,改进了丝织工具,女子离开家庭也能收入可观,独立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许多丝厂都更欢迎这样的自梳女来工作,因为她们没有家庭、没有儿女,不需要离开岗位待产。能够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

  当那些丝厂联合起来颁布“四不要”:谈恋爱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自梳女的群体,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峰。

  ——但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后了。在大夏,在天统三十五年九月十日,观音堂才有一个雏形,第一代自梳女还未被称为自梳女。

  她们怀着忐忑与兴奋,怀着对没有夫家的未来的恐惧,聚集在一起,小声地建立起约定:

  先来者要帮助后来者,年轻者要供养年老者。

  *

  而就在同一天,左右丞相上书,请皇帝重开“神童试”。

  所谓神童试,顾名思义,就是给十五岁以下的童子参加的考试。他们不用走科考、乡试、会试这样的流程,所在州府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过者,直接进京,由国子监审验,中书省复试(本朝是一省六部制)。

  如果复试通过,就由皇帝进行殿试,殿试后就能入仕。

  在前面几个朝代,神童试选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神童。

  比如梁朝中后期,著名名臣及理财专家王进明,便是七岁过神童试,授秘书正字(正九品)。

  楚太祖时期,有神童六岁过神童试,由于文章写得过于出色,还被怀疑是走了后门。

  楚太宗时期,有神童十岁入翰林。在翰林院考试里,于一众翰林中,直接拿了《诗经》第一。

  周文帝时期,有神童八岁过神童试,得进士出身。史书上最大的成就便是一举解决周朝税粮运输困难问题,使税粮每年只能运输五十万石,变成了一年能够运输二百三十万石。大大提升了朝廷机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过了神童试的神童,在历史长河中闯出了名声。

  但大夏暂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神童。

  皇帝对此的决定是:“找太子,他监国。”

  太子当然是大笔一挥,通过了这份决策。

  等政策下发各州府还有段时间,神童试的重开并未引起波澜。

  有人对邴尚书说:“听闻尚书家小郎君今年十二,已洞达经史,想必要在此次神童试中大放异彩了,恭喜,恭喜。”

  邴尚书叹了口气:“我如今没心思去在意这事了。”

  问话的人立刻反应过来,顺着邴尚书的眼神示意,表情古怪地看向近处……不远处……远处……距离越拉越远,人越走越快的许烟杪。

  【耀祖不是什么好东西,但邴尚书也很可怕啊。】

  【借着人家家里落败了,就引诱叔侄两个为了钱财一起委身给他,后面还拿假货骗人。】

  【他做这些的时候又不知道耀祖是个坏种。这不是仗着普通百姓对他没办法,花假钱买沟子吗?连卖沟子的钱都骗……】

  【溜了溜了。】

  许烟杪一边在心里嘀咕,一边往旁边挪啊挪,挪啊挪,假装自己好像正在思考什么事情,行路方向没走直线,走了右斜角。

  差点把那些老大臣笑得前仰后翻。

  ——许郎啊,你不觉得自己这样子太明显了吗?

  而某位新任工部尚书耷拉着一张脸。

  你们猜我为什么笑不出来?

  “咳咳。”问话的人试图安慰:“虽然……虽然小白泽好像有些讨厌你……”

  邴尚书坚定地认为:“你少胡说!小白泽没有讨厌我,他只是想对我敬而远之!”

  其他人:“……”

  这就算有区别,区别也不大吧?

  问话的人噎了一下:“好,他只是想对你敬而远之。不过,尚书也不用过于忧心,小白泽在乎的是你用权力玩弄百姓。只要小白泽发现,你早就知道耀祖是恶人……”

  邴晖惊喜:“这样他就不对我敬而远之了?”

  “也不是。”问话的人咳嗽一声:“这样他就对这件事的印象从‘欺压百姓’变成了‘恶人自有恶人磨’,可能相比较而言,恶感会少上些许。”

  邴晖:“……我谢谢你。”

  “咳,其实还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

  “你这段时间多去伸张一下正义,这样小白泽可能就会相信你之前对耀祖出手,是你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

  邴晖眼睛一亮。

  那么,问题来了,他去哪伸张正义呢?

  *

  邴晖打听了一个多月,打听到了一座古怪宅院。

  听市井里的人说,这座宅院非常奇怪,一年前有邻居看到两个男人连夜进去,似乎再也没出来过。

  更奇怪的是,有壮汉日日夜夜在门口守着,别人问,就说是这家的门房。

  但是,哪家门房会长得那么凶,看起来要么上过战场,要么杀过人。

  而且,那两个男人不仅没有从宅子里出来过,连衣服饭菜都是壮汉带进去的。

  而就在今天,一辆马车停在了宅院门口,下车的人既不是壮汉,也不是那两个男人。是一个新人,而壮汉对其毕恭毕敬。

  邴晖大喜,拿出一锭真银子,递给为他带来这则消息的人。虽然有些心疼,但这是必要支出!

  “这座宅子里肯定有古怪!”

  邴晖脑子转得很快:“要么是有人要在里面搞大事!要么,就是宅子主人被囚禁了。”

  邴尚书把这事告诉了巡城御史,通过正规的手续操作,让五城兵马司派出巡警,跟着他来到宅子外埋伏起来。

  宅子大门打开了,一群护卫先出来开路,紧接着一个人一边扶着自己的腰,一边骂骂咧咧地出来:“居然一点变化都没有!白养一年了!咱就知道,人和鸡不一样!两个男的关在一起,不会变成一男一女。”

  以邴尚书对他的距离,并没有听清他在念叨什么。

  邴尚书做了个手势,大喝一声跳了出来,身后呼啦啦出来一群巡警,直接把对方连人带护卫围了起来。

  “五城兵马司断案!有人疑心尔等心怀不轨,囚禁屋主,天子脚下,肆意妄为,还不快束手就擒!”

  老皇帝扶着自己那把子老腰,迷茫地眨了眨眼,随即勃然大怒:“天子脚下?肆意妄为?谁!!!”

  在周围人诡异的目光注视下,他顿了顿。等等。不会是我……吧?

  作者有话说:

  古代有没有招弟这种名字:

  进士陈继之男孙洙、源,承奉郎。女孙芽女,许适承奉郎、新监福州【阙】镇、兼盐仓戴仝寿,次招弟、引弟、得弟、涯女。

  ——《母昌元郡太夫人解氏墓志》

  *

  古代也有火葬,火葬地点连化人场:

  来到城外化人场,便叫举火烧化

  ——《水浒传》

  (而且从潘金莲回复武松的话“我又独自一个,哪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拉出去烧化了。”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候穷人没坟地,火葬其实是个普遍的做法。)

  *

  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日知录》

  *

  丝厂对结婚妇女不甚欢迎,认为有家庭、有儿女分散精神,效率低,压低工资。工厂对孕妇不特没有产假和工资,而且不留岗位,有孕就等于开除,要失业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

  *

  诸多丝厂更是在招工的时候明文颁布“四不要”规定:谈恋爱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

  *

  姐妹会的成员通常都在同一家工厂做工。女工们挤在一个像火炉一样闷热的地方工作,一周七天,一天十二小时,有着共同的体验,因而也就形成了内聚力很强的社会团体。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

  *

  随着机器缫丝业的发展而扩散,且大部分自梳女集中在丝厂。南海西樵简村,在抗战前8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女子出嫁;附近的杏头乡,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全乡1532人中,就有自梳女200多个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