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第24章 空印之后行新政

朱标听自己的父皇说这内阁制度是自己儿子提出来的时候,心里一喜,看来自己的儿子是“恢复”好了,是要准备回来了。

“父皇,雄英这孩子毕竟是嫡长孙,是不是该回皇宫学习政务了?”

朱元璋稍微向右转头看向朱标,有些生气道:“雄英奉道祖的旨意还要办一件事情,没时间回来。咋滴,闲累了不成?”

朱元璋的话毕竟是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的,声音也自然传入底下文武大臣的耳中,武将听闻自然没觉得什么,但文臣一听,就觉得不妥了。

此刻,一个不知死活的年轻御史出班劝谏道:“陛下,皇长孙事关我大明江山之社稷,不容这样流落民间,还请陛下早日命皇长孙回宫,以正国本!”

此句说完,又有御史出班说道:“陛下,昔年道祖让皇长孙到张真人修炼,十年之期后又命皇长孙殿下游历大明,去岁更是遭受贼人袭击。陛下,请为江山社稷计,命皇长孙殿下早日回宫,以正国本。”

又一新晋御史开口:“陛下,皇长孙乃大明之嫡长孙,皇太孙之继承。然皇长孙十二年未归,又遭贼人袭击,请陛下为大明社稷,请皇长孙殿下早日回宫,学习儒家经典,以正国本。”

“砰!”

随着朱元璋右手狠狠地拍击御案,底下的大臣也就第一时间不敢说话,朱元璋很是生气的说道:“够了!”

那几名御史连忙开口:“臣等惶恐!”

朱元璋起身来到御案前,开口训斥:“怎么?把朕这奉天殿当成那菜市口不成?皇长孙之安危,朕难道不清楚?还容得你们说三道四不成!”

那名不知死活的年轻御史劝谏道:“陛下,臣等也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虑,皇长孙乃是嫡长孙,按陛下之祖训录,乃是我大明之皇太孙。

陛下,皇太孙乃我大明之国本,怎能如此流落民间,不早早读儒家经典,日后何以治理这天下?”

此刻的朱元璋听到这名御史说的话,脸色瞬间垮了下来,看来这几个御史是有人故意而为之啊。

明面上是说大孙不该在民间,不该不读儒家着作,其暗地里不就是认为咱的大孙不够格做皇太孙嘛!

怎么,是谁给了你们这个胆子,敢肆意妄为国家之储君!

朱元璋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气,向右行了抱拳礼,开口:“洪武元年,道祖携众神只降临凡间,以镇我大明江山国运,又钦定咱的大孙朱雄英为我大明后继之君。

怎么?托付给张真人错了?游历天下错了?替道祖培养亩产可达二十五石粮食错了?怎么?儒家经典能给朕变出这亩产二十五石的粮食吗?”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亩产二十五石的粮食,这么恐怖的事情?只是,现在的粮食顶多也就两石到三石,这亩产二十五石粮食,怎么都觉得不可能。

那名新晋御史行了一礼开口劝谏:“陛下,亩产二十五石粮食,何等的荒谬,现大明田地亩产也不过堪堪两三石,怎可能有亩产二十五石的作物?

陛下,恕臣直言,这世上哪里来的神佛,都不过是一些造谣撞骗的人罢了。若真的有神佛,那五胡乱华时,神佛在哪里?唐末乱战又在哪里?宋末乃至前朝暴政之时,又在哪里?

陛下,神佛之言,断不能信啊,陛下!”

此言一出,这回整个朝堂是真的是鸦雀无声,针落可闻。好家伙,别人或许不清楚,但是参加大明朝开国大典,乃至那天宴席的大臣都清楚,道祖老人家是真的带领众位神只降临世间的。

好家伙,这几个人到底是吃了多少个熊心豹子胆了,连道祖老人家也敢编排,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朱元璋的脸彻底黑了下来,对着奉天殿门口的方向喊道:“好好好,连道祖和列位神只都敢诋毁,来人啊,将这几人打入诏狱,审问出到底是谁指使的!

待抓住首犯,一并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太子朱标见此有些不忍心,哎,还是太年轻了,年轻人不要这样冲动,更不能说自己没亲身经历,就说它不存在。

一念至此,朱标来到朱元璋旁行了一礼,开口劝谏道:“父皇,儿臣觉得此事是否处理太重了?毕竟这几位御史也是近几年才得以入职,并未见过道祖。

若是他们从各位老大人那里讲解当年之情景,想必也就不会有今日之言语。父皇,所谓不知者无罪,还望父皇从轻发落。”

这就是朱标,那个看似贤良仁德,但是确实腹黑的太子。表面说不知者无罪,但实地里确实是在推波助澜。说谁不好,却要说道祖,道祖老人家当年可是赐下了仙酿的!

“敬天法祖,尊师重道,又言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你们儒家所说的敬天吗?连道祖和众位神只都不尊重,让朕怎么相信你们!”

朱元璋这话,可谓是很重了,几乎是打到儒家的根上了。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组重要概念,代表着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现在他们连天地都不尊重了,又怎么可能说他们会尊重君王呢?

此刻的大臣无疑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而作为儒家最重要的朝廷部门——礼部。因上任礼部尚书李冕在洪武十三年致仕以来,就没有新的官吏来顶替礼部尚书,也就导致了礼部群龙无首,无人敢轻易发声。

十几息之后,时任礼部侍郎李叔正出班启奏:“陛下,老臣有本启奏。”

朱元璋看出声的是李叔正,脸色也就缓和了许多,遂转身回到龙椅落下,开口说道:“准奏。”

李叔正,朱元璋还是有印象的。其妻乃是夏氏,当年陈友谅攻陷南昌城时,投井死了,这李叔正也就因此而终身未再娶妻。

“陛下,老臣认为,天地君亲师乃至天地至理,不容得心怀不轨之人质疑和诋毁,因此臣认为,凌迟处死不足以证道,当灭其三族!”说完,李叔正再次行了一礼。

待李叔正说完,群臣纷纷开口:“臣等附议,当夷三族。”

朱元璋见此情景,心情大好,遂开口下令:“来人,将这几人带下去,严办!

另,礼部侍郎李叔正,少时长益掩博,品行端正,着即日起任礼部尚书一职。”

李叔正闻言,再次行礼道:“老臣,领旨谢恩!”

待这个插曲过后,大朝会还得继续,心情恢复过来的朱元璋再次开口说道:“洪武九年,空印一案最终是草草了之,毫无结果,咱看啊,这事还得再拿出来讨论讨论。”

随着朱元璋这句话说出来,底下的大臣又不敢说话了,生怕自己要遭受无妄之灾,就连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也感觉不对劲,一脸担忧的样子。

朱元璋继续开口:“昔年,湖广按察使佥事杨士利上书劝谏咱,说空印无害。

说啥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即使流散出去,也没有法定效力,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

再者钱粮这些账目数字,逐级核准,户部勘定。而部省间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次往返差不多要一年时间。先印而后书,这是权宜之计,且由来已久。

等等。

虽说这杨士利说得在理,但是他可知道这数目不对的危害有多大?咱也是杜绝尔等贪官污吏上下沆瀣一气,欺瞒朝廷,再者即便无官可用咱也不可贪官当道!”

朱元璋拿起御案上的茶杯,喝了几口茶水之后,继续开口说道:“堪合田亩、核对钱粮账目对于我华夏历代王朝来说,都关于其国家之命运,关系到施政方略,甚至于王朝安全。

各位爱卿都试想一下,若账目造假虚报,造成与国库实际存储不符,咱或者后继之君根据账目做出征战决策,岂不是兵无甲胄,战无粮草,将王朝存亡悬于一线!”

此刻,永昌侯蓝玉大大咧咧的开口说道:“哼,这些遭瘟的读书人就是这样,虚报瞒报,想要谋害我大明的将士。”

朱标闻言,赶紧瞪了一下蓝玉,蓝玉见此情况,也只能悻悻的想要缩回去,只不过口中还是冒出来了一句:“我也没有说错啊!”

朱元璋闻言,大声呵斥:“够了!蓝玉!怎么,把咱的奉天殿当做菜市口不成?来,要说就出来好好的说!”

蓝玉闻言赶紧弯腰行礼开口说道:“末将不敢。”

“哼!”

待朱元璋哼完,整个大朝会也就冷场下来,怎么说蓝玉这种行为呢?搅屎棍吧不太妥当,话题终结者就甚是匹配。

像这种大领导在说重要的事情,而你却突然插嘴,而插嘴的内容又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种行为又该让大领导怎么接着说下去呢?

太子朱标见这个大朝会再没人说话就有可能开不下去,又或者说自己的父皇可能又要暴怒,故而出来缓解尴尬道:“父皇,空印一案已经过去数年,至今为止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父皇今日在朝会上再提此案,想必父皇应该有解决策略了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遂从御案上拿出朱雄英写的那张文书样品给朱标,随后起身再次来到御案前说道:“空印一案,已经快过去五年了,尔等竟然没有想到应对之策!咱也不想再罚尔等之罪过,但是尔等要记住,尔等之命乃是皇长孙所救!

没错,空印一案的应对之策,咱的大孙有办法了,尔等都好好的看看吧。”

待太子朱标仔细端详完那张文书样品,太监总管朴不成也就从朱标接过,走下御台,将文书样品递给底下的大臣。

待六部一把手、二把手一一看过之后,好事的武将也三三两两接过那个文书样品,学着太子朱标的样子,仔细端详起来。

户部尚书范敏(推测此时应该已经因不称值而罢黜职位,但这里友情表演一下,勿要当真实历史)出班开口:“陛下,恕老臣眼拙,皇长孙殿下此举,跟以往之文书又有何不同?”

户部试侍郎徐辉出班反驳道:“范大人错了,皇长孙殿下所献的文书在微臣看来,是于以往之文书不同的。”

范敏闻言心里就有些生气了,你这个徐辉胆子够大的啊,上官的话也敢反驳,你还是不是户部的人了。

徐辉好似没看见户部尚书那脸色,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在微臣看来,皇长孙殿下所献的文书,有这几点的改进。

首先,虽然这新文书于旧文书存在同样的骑缝章,但却要求其部门主官的签字。

其次,这纸张与以往之文书纸张不同,仔细端详之下,可以依稀看见纸张上有浅浅的文字(水印)。

另外,这壹贰叁等新型文字的出现,势必能防范不轨之人擅自更改文字,从而中饱私囊。

还有就是,这所谓的表格,虽然一开始还没看懂,但在皇长孙殿下注释下,也就变得浅显易懂,且无比快速。

陛下,微臣才疏学浅,只能领略出皇长孙殿下这些策略,还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指着范敏道:“自己无能就不要怪咱大孙。诏,户部尚书范敏,目无尊卑,且其任期内毫无作为,数罪并罚,着罢去其户部尚书一职,去除功名,贬为庶人,永不叙用,其三代不得入朝为官!”

范敏闻言瘫软在地上,就因为自己说错了一句话,自己的仕途尽毁,家族更是因为如此,不出意外的会逐渐地没落下去。

朱元璋接着说道:“户部试侍郎徐辉,品行端正,精明能干,着从今日起任户部尚书一职。”

“微臣,领旨谢恩!”徐辉赶紧行礼说道。

待朱元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思活络的大臣也都明悟过来,看来只要是夸奖皇长孙殿下,就能升官发财。相反的,不仅会仕途尽毁,家族更会因此而没落。

你们是没看到,就因为帮皇长孙殿下说好话,那李叔正,这徐辉都因此而升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