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小兵崛起>第402章 剿饷的加征,首辅频换
  没能促成议和之事的杨嗣昌,在面对剿灭流贼的问题上,依旧是没有什么良好的计策。

  而且在面对剿贼支出的军饷时,也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

  去年加征收上来的剿饷,到今年八月份间,已是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流贼却依旧没有剿灭,反复难平。

  鉴于当前形势,杨嗣昌只好向自己的大老板崇祯皇帝,开口讨要钱粮了。

  可是,崇祯皇帝自己都快要穷的当裤子了,户部的粮仓银库更是已经空空如也,哪里还能拿得出这巨额的军饷。

  就算他自己私人的内帑中,也才剩下几万两白银而已。

  就这几万两白银,还是要先紧着宫中的用度,根本就不能拿来作为剿贼的军饷。

  万般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故技重施,再次厚着脸皮向勋戚大臣借钱。

  不对,不是借钱,是捐助。

  要勋戚们为大明的剿贼事业捐助钱粮。

  可是,面对崇祯皇帝的伸手捐助,京中的勋戚大臣立马就开始哭穷起来。

  他们故意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来到皇宫内向崇祯皇帝大倒苦水,说自己家中已是几月不见肉食,自己的家人已经是饿的走不动道了。

  更有甚者,还故意把家中的家具字画拉到大街上变卖,以显示自己对大明的忠心。

  其中,做的最为出名的当属嘉定伯周奎。

  当崇祯皇帝要他捐助五千两军饷时,嘉定伯百般推辞,一毛不拔,并哭穷说自己老家遭了水灾,已是颗粒无收,还恳请皇上救济。

  随后,嘉定伯又指使家中仆人,竟上街去乞讨。

  这大大刷新了京中勋戚的下限。

  捐助军饷之事闹腾了快半个月时间,也才堪堪筹到几百两银子。

  这与近三百万两的军饷需求,还有着巨大的差别。

  眼看着今年剿贼的军饷再不筹集到手,那剿灭流贼的大计就要功亏一篑。

  没有办法的崇祯皇帝,只好召来刚入阁的杨嗣昌,商议如何解决军饷之事。

  ……

  依旧是东暖阁内。

  崇祯皇帝满脸忧色,望着跪伏在地的杨嗣昌,声音略带疲惫的问道:“杨爱卿,如今国库空虚,财政枯竭,已是再无钱粮供应剿贼大军。”

  “若是此时断了钱粮,怕是剿贼之大计,就会前功尽弃!”

  “杨爱卿,你可有什么好的解决之法?”

  面对崇祯皇帝望来的希冀目光,杨嗣昌在略微思索了一会后,这才作辑回道:“回禀皇上,既然户部没有钱粮,勋戚大臣也一两不出。那为今之计,也只能再度向百姓们征收了!”

  “皇上之前向百姓们承诺只加征一年的剿饷,如今因流贼未能彻底剿灭,再向百姓们加征一年即可!”

  “再加征一年?”

  崇祯皇帝先是双眼一亮,随后又露出犹豫神色。

  他在去年之时,就曾下诏说过,只向百姓们加征一年的剿饷,并不会再次加征。

  可如今,竟要自己出尔反尔,再向百姓们加征一年的剿饷。

  这对于十分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来说,是一个实在难以决定的问题。

  “杨爱卿,朕曾下诏说过,只向百姓们加征一年剿饷。如今再次加征剿饷,岂不是让朕失信于民!”

  “这让朕如何面对大明的子民!”

  已是看出崇祯皇帝犹豫心思的杨嗣昌,苦劝着道:“皇上,虽然再次加征剿饷,确实是失信于民。可现在流贼依旧未灭,还在大明境内四处流窜,为祸百姓。”

  “若流贼一日不灭,百姓们怎能有安定的生活呢!”

  “所以,百姓们肯定会理解皇上的一片苦心!”

  “真的吗?百姓们真的能理解吗?”崇祯皇帝一脸渴望的问道。

  杨嗣昌点点头,回道:“皇上,请放心吧!百姓们肯定会明白皇上的苦心,支持皇上的决定!”

  “如此便好!”崇祯皇帝欣慰的笑了起来。

  确定了再次加征一年剿饷的决定后,崇祯皇帝召来群臣,再次平台廷议,将这个决定讲了出来。

  群臣们一听,立即举双手赞同,可谓是全票通过。

  只要不是让他们自己掏钱捐助就行,至于那些底层的老百姓,谁管他们的死活呢。

  就这样,在经过群臣一致的同意后,崇祯皇帝于八月中旬正式下诏,决定再次加征一年的剿饷。

  再次剿饷加征的诏书一下达后,立即就在大明掀起了强烈的反对。

  无数不堪重负的百姓们,无奈的抛下耕种的田地,逃亡他乡。

  也有的百姓干脆遁入山林,做起了无本买卖。

  而那些受抚的张献忠等流贼,则是趁机大肆收拢流民,壮大自身实力。

  至于已经败逃回陕西的李自成等流贼,也因百姓的大量投奔而实力稍稍恢复了一些。

  可以说,崇祯皇帝再度加征剿饷的决策,可谓是错误之极。

  这不仅没能彻底的剿灭流贼,反而还使流贼的实力得到稳定的壮大。

  这也为流贼的日后起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

  八月底。

  刚刚担任大明首辅不到两个月的孔贞运,因与新任御史郭景昌就官员选拔问题之上发生争执,遂遭到郭景昌的上书弹劾。

  崇祯皇帝闻言后,没有去管事情的对错,先是下旨斥责了一番郭景昌,并罚俸一年,而孔贞运却是被罢免首辅之职。

  如此严厉的处置方式,不禁让朝臣们深思,首辅大人又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崇祯皇帝,竟引来这般严处。

  这才刚刚担任了不到两个月的首辅,就这样被罢免了官职。

  其实,只要有朝臣们细想,就会明白其中原由。

  在历届下台的首辅中,凡是有不应和崇祯皇帝圣意的首辅,都会坐不稳这个位置。

  前任首辅张至发也是如此,就只因拂了崇祯皇帝的面子,最后无奈的辞官离去。

  而孔贞运更是如此,带头反对与满清的议和,使得崇祯皇帝非常没有面子,没有遂圣意。

  如此不听圣意的首辅,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留在身边,当做自己的碍事人呢。

  因此,崇祯皇帝频换首辅之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在孔贞运下台后,顺位上任的是次辅刘宇亮。

  而刘宇亮的才能,也是如张至发之流,实难坐稳首辅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