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好武夫>第925章 通了,全通了……
  狄咏看着地图里的燕京,这座城池,还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明朝朱棣迁都在此,满清在此立国,新中国也在此……

  北边,是燕山山脉东段。

  西边,是萧特末的前线,沿路城池,一直是辽军防守大同方向的前线,各城池皆有重兵,此时萧特末夺得归义,必然还要在各地抽调南枢密院之军往前线去……

  南边,宛平、范阳、固安、安次、武清、归义,这里辽人必然也有重兵,防守的是河北苗继宣的大军……

  东边……

  东边是哪里?

  地图上竟然有些空,滦州,后世的滦县,石城,这大概算是后世的唐山市……

  还有一片比较平坦之地,但这里有许多湿地……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城池,这个地区多是辽国皇室围猎的地方,叫作延芳淀,鱼鸟麋鹿所在之处……辽人皇室最喜欢组织这种围猎活动……每每收获丰厚……看書喇

  这里是哪里?

  这还能是哪里?后世天津啊,天津卫!

  天津!

  对,天津!

  对对对对对……后世,大清末年,八国联军就是从这里直奔北京城!天津到北京,二百多里!

  对了,狄咏脑海中忽然一炸,真有一种炸响的幻听!

  登陆啊!

  船,有船有船,昔日里就想过这件事,王安石还在沧州组建了市舶司……严查走私的市舶司……也是监视辽人的市舶司。

  甚至狄咏还运送过火炮到沧州去,武装船只……

  大军从沧州上船,到天津海口,极快,兴许一日就到,这个时候季风也好,风吹桨摇,还有火炮,从此时的泥沽河口登陆,一次运个一两万人,哪怕多运几次,运五六万人上岸,二百里之近,直扑燕京!

  而且此时辽人东边的大军,定然都征调往西边去了……

  还……而且……此时的天津海岸线,或者说整个渤海的海岸线,都比后世要更往西,也就是说一千年来,渤海的海岸线都在往海里推进……至少推进了好几公里……

  此时的天津海岸,淤泥滩涂更少,更有利于登陆……

  快速登陆,辽人必然难以反应……

  大军围困燕京!

  摆在萧特末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不管燕京,要么回头去救。苗继宣善守,结寨对峙……

  通了,全通了……

  只要萧特末大军回到燕京城下……

  种愕再组织人马猛攻归化……不论党项哪一部,全部推到前线上去猛攻归化……

  甚至都不需要真把归化攻打下来,只要把大军屯在文德城北,文德城里的军队无力出击,隘口就重新控制住了……

  真通了!

  狄咏忽然松了一口大气,有一种黑暗中找到了明灯的感觉!

  接下来就一个问题,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把部署之命令送到苗继宣那里!

  狄咏想到这些,立马也在反思,不断反思,为什么不早一点如此去研究所有地图,非要到此时此刻,才想到这个计划。

  为什么不在出征之前就把这些都安排好?

  为什么?

  为什么呢?狄咏与种愕,其实都有了一样的毛病!

  狄咏兴许更甚,他如今,太自信了!大权在握,治学有成,碰到的任何人,对狄咏都是恭维夸赞之语……

  狄咏以为自己一直理性非常,却是哪里知道,在这种氛围里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情绪?

  狄咏,心中已然懊恼不已……

  今日,狄咏已然一身冷汗!差点被吓得仓惶而逃……

  心态稳住,心态稳住……

  狄咏回到座位,抬手一招:“来碾墨!”

  种建中连忙起身去碾……

  墨条摩擦着砚台,伴着一些水,发出沙沙之声……

  种愕也抬头起来看……他的额头,早已红肿起来,仿佛被人重击了一样……

  狄咏定了定心神,开始动笔:子道顿首,佳想安善,战局大变,苗相之重,国祚之托……速往沧州……征调船只,民商官者,皆聚在手……大军上船,六万之数,上岸直扑燕京,苗相亲往,船不可停,继运粮草多备……知州赵滋代雄州前线之事……强攻燕京……引西线辽军必救……此谋划之最重,定引西线辽军来救……慎之重之,盼之念之,国运在此,万勿轻付……展信即动,子道再拜!

  写了很多很多,其中详细,一一说清道明,种建中在旁看着,慢慢看得目瞪口呆,又时不时也回头去看一眼舆图,与内容对应,显然狄咏也没有隐瞒他的意思,直看得种建中面色大喜,转头又去看种愕……

  种愕见得种建中大喜之色,却也不敢爬起来去看,心中五味杂陈,却又似乎转了几分期待……

  信写罢,狄咏开口:“建中,此事付与你,二十日内,不论用什么办法,不论跑死多少人多少马,定把此信送到雄州!”

  种建中已然跪地磕头:“万死不辞!”

  这信,很远,从草原回到大同,从大同到河北……一路之难,可想而知,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只有一个办法,背着干粮爬山,坐在马上睡觉!

  人多还做不成,十几个人的队伍最合适,十几个人又危险,在草原上狂奔,谟葛失人显然已经在辽宋之间取舍了,一旦碰上,谟葛失人如何做还不一定……br>
  反正带着一二百匹马,跑就是了!

  唯有万死不辞!

  狄咏还吩咐一语:“速速去多抄录几份,随行之人,每个人都要带一份,谁带到此信,升十级,赏万贯!封侯!”

  狄咏显然完全不怕这封信落入别人手上,谟葛失人,不一定看得懂,等到他们找人看懂了,也没事,哪怕萧特末知道了这个消息,这封信只要带到了,辽人就不可能反应得过来!辽人能反应的办法,也只有一条,大军东去……

  种建中也不等,只说:“末将立马抄录,抄完就走!”

  “嗯,好!”狄咏点着头,看了一眼种愕,抬手一招,态度很不好:“你也来看看吧……”

  种愕点头,磕头,起身,上前来看,看得片刻,眼泪就下,只说:“天无绝人之路,此事若成,危难便解啊……恩相,末将愿往,此般大事,末将愿以身家性命为军令状,定把此信带到苗枢密亲手!”

  狄咏斜眼看着种愕,摆着手:“你还有你自己的事情要做!你也随建中翻山回大同,主持战局,一旦萧特末大军回救燕京,你当再起人马往归化去……屯军在城北,能克城池最好,克不得城池,也当把隘口夺回守住,你也带一封信回去,到得大同,也当多派几路快马送信……确保万无一失!”

  种愕看着狄咏,他显然知道这件事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这封信,二十天才可能送到,那这二十天呢?

  而且,就算这封信二十天送到了,苗继宣那边组织起来,兴许也要五六天,等苗继宣登陆而去,聚好六万人,再去燕京,这段时间又要至少五六天,这就是一个月啊!

  也就是说,狄咏要在这草原之上坚持一个月之久!

  这又如何坚持?这里面危机极多,临潢府的辽人援兵,河董城里的辽人兵马,南方萧特末肯定也在组织大军……

  还有达旦、谟葛失、黑车子室韦这些人的不可控制因素……

  狄咏如何在这里坚持一个月?

  种愕问了一语:“那……恩相在此……一月之久……该……”

  狄咏手一抬:“你不必管,自去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此番戴罪之身,若还有差池……话就不说了……你叔侄二人,速去办事!”

  若真还有差池,那种氏一门,于公于私,也当是个满门抄斩!

  狄咏只挥着手,累了,真疲惫,无数担心,担心很多,担心信送不到,也担心种愕又出差池……其实还担心自己这一个月该如何坚持下去……

  得思虑,得谋划,但也就是没时间再管这叔侄二人了,什么罪啊,什么话语啊,懒得多言!便是也知道这叔侄二人,依旧还值得起托付大事!

  眼前还有一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先做好眼前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