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楚杰周娥儿>第583章 普及教育模范
  至于领养孩子,必须官府那边确认,这孩子亲生父母是谁,为什么要被领养。

  父母孩子太多,养活不了啦,还是父母有病?

  一切证据确凿,才可以被领养,而娶的媳妇,都必须双方当面去登记,确定女子不是被拐卖的。

  那样才可以允许登记结婚,甚至各个村子里都必须互相监督,只要是你告了谁家拐卖妇女,买媳妇了,只要是证据确凿,立刻抓人。

  可以说楚杰这一年在整个湖广下了巨大的力气。

  全面扫清魑魅魍魉,各个镇都有专属巡逻队,也会陆续补齐全各个的单位。

  到时候就是一张网,全面的笼罩整个湖广,各个方面都必须的全部考虑到位。

  整个湖广都是试验田,而这一年初见成效,当然效果还不明显,倒是屁事不少。

  也不少地方开始造反,士绅扛不住压力,干脆闹起来了。

  只这一年,各地造反的都不少,但是被御林军亲自出动,有兵在,谁闹收拾谁。

  同时,这后半年,武昌那边已经彻底的实行了全面教育。

  只要是到了六岁的儿童,都必须去学堂上学。

  当然为了不触及到全国的反对,楚杰只好是先让男童上学。

  明面上就是普及教育,你们这些圣人门学不都是有教无类么?

  那朕现在就这样干了,每个镇子都是有个小学堂,很简陋,甚至是以前的宗庙。看書喇

  还是那些落榜的秀才来教书,开始只有三字经,以及还有千字文,另外简单的算数。

  而目前只是在武昌才有。

  每个县城里面有一个公共学堂,武昌城五个,东南西北中。

  因为穷,资金不足,干脆就是让儿童在地上用家里给的竹竿写。

  很多人觉得皇帝这是异想天开,甚至有人听说这边普及教育。

  很多读书人竟然不远千里来看,这事真的太稀罕了,一府还是七八个县普及教育。

  这是多大的工程?而且还不要学费,每个孩子还发了简单的课本。

  他们读书人一直说普及天下,以民为本,有教无类。

  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几个?所以在官报上宣布,武昌已经实行全民孩童启蒙,他们觉得很稀罕。

  就想来看看,真的可以做到么?

  而来看了之后,看看学堂里,那些县城的还好说,有钱的人家买了毛笔和纸笔。

  但是乡村的竟然在地上画,他们觉得这简直是儿戏。

  当然也有看好的,双方就开始了口水战。

  支持的是觉得,经费有限,这样可以让孩童识字,挺好的,就算是在地上,那也是不错。

  最起码他们认字了,明白道理了。

  而不支持的觉得,这样是误人子弟,让孩子以后只会用树枝么?

  还不如等到以后条件允许了,全部在普及,而这样,让孩童习惯了树枝,甚至这样也教不了什么,还耽误了事情浪费资源。

  不如集中聪明孩童,专门培养这些孩子。

  有些愚笨的,不如不教,教了也成不了才。

  双方互相有道理,都觉得自己说的对,但是都没反对这个普及教育。

  毕竟有教无类,不是让人反驳的。

  只是一个觉得,这样可以用有限资源,简谱的环境,全面普及下来也是好事。

  而另外一个觉得,不如在等等,先教育好的儿童。

  同意的一方就问,等多久?一年?两年?三年还是五年?十年八年?

  到时候孩童已经成人,你到时候在教他们?你这是耽误一代人。

  另外一方也憋屈,这个没办法回答,毕竟这么多年了,一直都喊口号,真正实行的不多。

  那他们就觉得,可以集中聪明孩子先来嘛。

  同时同意的一方又反驳,凭什么要筛选孩子?难道那些不聪明的就不是大楚的孩子了?

  他们就没资格学习了?你怎么就觉得他们不会笨鸟先飞呢?

  说不定他们学习更刻苦。

  而且他们也不浪费资源吧?只是多拿了两个博博的课本。

  在有就是站了立锥之地,树枝和土地你难道也算资源?

  一名秀才,教一个也是教,教十个也是教,教一百个,照样都能教。

  他们这些孩子只是在听课,皇帝的要求,六岁到十岁必须上学,而十岁以上的,可以旁听。

  虽然没课本,但是他们也可以学。

  甚至皇帝也表示,三年学习的时间之后,到时候统一考试,不管多大,只要是你来了,哪怕是旁听。

  都可以参加考试,一旦是通过,集体去送到州府的中学,中学出来,直接可以是秀才。

  可以在下放下来教孩童,作为教师,那都是有编制在身。

  甚至中学毕业,成绩好,可以直接进入军事学院,已经还有皇家书院。

  那都是真正的人才了,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而只要是教学好,孩子们成才的多,当地的镇长,那可是有政绩的。

  县令也更是把这一项当成了政绩。

  所以这种普及教育,他们比谁都积极,家里只要是有孩子的,必须去。

  除非是脑子不正常的憨傻孩童才会放过。

  他们就是这种广撒网,到处捞鱼。

  由于当初培训的秀才很多,还有很多人又集体去考试了一次。

  在培训期间也简单的学了算数,足够教小学了。

  所以现在各个镇子,几乎几百个儿童,被好几个秀才教育。

  孩子心智不全,还想着玩乐呢,天天都可以听见学堂里,竹板打手心的声音。

  秀才们也是指望这些孩子们出来成才的,然后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政绩。

  当初培训考试不过关,人家当镇长去了,他只能混个教师。

  不过教师教的好,那也是能升镇长,所以也都很负责。

  每个小学,距离各个村子都不远,最远也就是几里地。

  每天早晨去上课,不到中午就回家吃饭了,下午在去,孩童们成天都是成群结队的回家。

  可以说,整个武昌都是焕然一新,分发土地,普及教育,修建道路,随便一件事那都是大政策。

  但是武昌竟然三个一起上,齐头并进,很多人都紧紧盯着武昌,就看皇帝能闹成什么样。

  很多人都不看好,而其他州府,都已经登记没收完毕,百姓都眼巴巴的看着呢。

  等到过了年,就等着全面发放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