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殿内宫侍有条不紊的摆上果盘、糕点和酒水, 内禁军肃穆而立,来参加晚宴的人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宫廷宴席,显得有些拘谨, 每有人到殿外都有宫侍询问并带领他们到自己的位置上。

  随着参加晚宴的诸王慢慢到齐, 文昭殿内也开始热闹起来,在活络气氛上,作为唯一在京的原上谷亲王现在的礼亲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诸王入繁都后都由礼部统一接待安排, 陛下重新赐下封号后也赏赐了他们各自在繁都的府邸,大部分是以前查抄大臣封存的府邸, 并进行了适当翻新修改, 现在已符合他们对应的爵位。

  诸王原本在封地的府邸则改成官办学院, 发展教育, 所属田产、地产和其他产业则按市场价进行转卖折现, 折现的钱归诸王自己, 繁都赏赐的府邸价值远高于他们在地方的府邸,不再进行补偿。

  当初下的圣旨, 除了改封号安排处置产业外,还明确规定诸王进繁都除家眷外, 最多只能带50人随行, 并将带的人的名字、职位报给吏部, 由吏部按规定给他们补齐所差王府属官、侍卫和奴仆。

  华国的奴仆主要为敌国战俘及其后代和获罪官员、人员受牵连的家属及其后代,为奴仆五代后方可恢复平民籍,这是主要来源, 还有没钱卖身为奴的, 有短期、长期和终身。

  虽然诸王在殿上都装作不认识,实际上私下都已经或明或暗的碰过面,除了距离最远最晚到的原渔北郡王现北郡王, 因为来的最晚,所以见过的有限。

  但在礼亲王的带头下,诸王又明着再认识了一遍,就连家眷也都和左右相邻的其他家眷攀谈起来,好不热闹。

  最先到的是太皇太后和太后,诸王、家眷也都安静下来各回各位,恭敬的行礼,之前的热闹顿时烟消云散,只剩下好奇和拘谨。

  石忞作为压轴不得不最晚到,实际上她是和皇奶奶她们差不多前后脚到文昭殿的,但架不住皇奶奶她们让她晚点再出场,这种小事,她自然是依着她们的。

  刚行完礼的诸王不得不再次行礼,好在陛下也没故意给他们下马威,没一会他们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石忞环视一圈,大概数了一下,17个王爵17个案桌,16对伴侣,一个单着,不多不少刚刚好,家眷只准带伴侣,所以大部分案桌都是按两人份准备。

  按例,诸王入繁都安定好后,最迟不超过三天就要入宫面圣,所以这17个王爵她都见过,家眷倒是第一次见,大概瞟一眼也就没有再看。

  “在座诸王祖辈要么是宗室出身,要么是有功于社稷,皆我大华帝国股肱、奠基之臣,却远居苦寒之地,朕于心不忍,故召尔等入繁都共享荣华富贵,卿等切勿多想”虽然该提点该敲打的之前私下召见就已经说过,但场面话还是得再说一下。

  共享荣华富贵?确实是,她作为一个皇帝自然不会骗他们,但前提是要老实别犯事。让他们迁徙到繁都,更主要的是隔绝他们对原封地的控制和影响;其次是让他们待在天子脚下,方便监督控制和管理。

  “皇上仁爱,臣等感激不尽,断不会有其他想法,老身虽老,但只要皇上需要,亦可为国鞠躬尽瘁”已经八十多的礼亲王老当益壮,说话掷地有声。

  礼亲王石延不仅是在座诸王辈分最高的,也是年纪最大的,虽然之前被封为上谷亲王,但从来没去过封地,比起其他远道而来的诸王,已经算得上是东道主,她不表态,其他人也不敢开口啊。

  比起石思河这个女儿,作为母亲的石延倒是比她优秀了不止一点半点,否则也不会任宗人令那么久,还颇受武宗、穆宗两位先帝喜爱。她会第一个表态,石忞一点也不奇怪。

  “皇上仁爱体恤,臣感激涕零,但有差遣,无不全力以赴”第二个表态的是北郡王山麓,也是诸王中最年轻的唯一单身的,一个人坐一个案桌独一位。

  北郡王是世袭爵位,山麓去年袭爵时才十九岁,是老北郡王的独子,虽是老来得子,但对孩子的教导却是及其严格,所以山麓虽然年轻,但却没有一般年轻人的轻浮气躁,一身威严华贵的郡王服饰更衬得他多了几丝贵气。

  北郡王是靠军功累积封世袭爵位的,而且封地又的确在边境的苦寒之地,再加上老北郡王从小给他灌输的忠君爱国思想,已深入骨髓,说的话自然是肺腑之言。

  石忞颇为满意,世袭王爵共六个,宗室三个,军功爵三个,其余的都是降爵,北郡王虽然年轻,但比起其他诸王的那些花花肠子,她看着都要顺眼很多。

  其他诸王虽然对北郡王有点鄙视,但也不得不跟着他和礼亲王的步伐一一开始表态,第一句大多是重复两人的歌颂皇帝之词,后面的话也都照抄照搬。

  唯一一个没有照搬照抄的是忠王石爽,五十多岁的一个大胖子,一笑起来眼睛都看不见了,有种油腻中年男人即视感,穿着王爵服饰都不像个王,算是石忞的长辈,但关系太太远了,为华高祖之妹的后代,开国时封的世袭九原王,现在的忠王。

  嘴上说的比礼亲王和北郡王还好听,可心里想的却让她大为震惊,这家伙居然想搞事情,很好,非常好!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三位王以外,其他诸王的话,让听着的石忞和两宫太后觉得他们一点也不走心,张口就说,可就算心里不喜,她也不能拿这事责罚啊

  又说了一些场面话、关心话,完成了晚宴开场,她才宣布开席,宫侍也已经将准备好的宫廷御食一一呈上完毕,众人酒过三巡吃的差不多之后,就开始观看教坊司献上的歌舞表演。

  席间诸王在下面小声交谈,都不敢弄出太大的动作或大声喧哗,而且都很有默契的按序上前给皇帝敬酒,石忞喝的就是清水,自然来者不拒,第二天皇帝海量的事又一次传遍了整个繁都上层圈子。

  这种传言已经不是第一次,石忞听说后也只是笑了笑没说话,两宫太后知道后虽然忧心也无可奈何,但还是让人提点了一下知道此事的御医和内官。

  知道原委的御医和内官自是再三表忠心,就算给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说出去啊!万一陛下出事查到他们身上那就不是自己死那么简单了,灭一族都是轻的。

  既然忠王要搞事情,石忞就给他个花样作死的机会,当晚散席后就召见了郭凡秋,让她私下派人盯着点,时机成熟后直接让人去宗人府报案。

  虽然她把各级爵位乃至官员的人员配备等,除俸禄外的待遇都进行了缩减,但基数任然宏观,亲王府光有品级的属官都有10人,这还是缩减后的,没缩减时有22人,还不包括那些不入流的胥吏。

  另外还可雇养侍卫、奴仆共500人,没缩减以前是800,虽然国库只需要养有品级的属官,但除了诸王自己带的50人以外,其他的都是由朝廷配备,算是对他们的补偿,再加上每年的俸禄5000两银子1800旦粮食,每一笔都不是小开支。

  最低的爵位伯爵,也可参照副二品官员待遇雇养奴仆、侍卫共120人,还陪一名正九品侍卫长属官,加上每年的俸禄银钱和食物粮食,哪一样不得花钱?

  而整个华朝有爵位者足足有七百多人,而且高低不等,对国库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笔大开支,既然有人要花样作死,她不成全一下咋减轻负担。

  国库除了供养这些勋贵,还得供养天下官员和军队,这些都是每年的固定开支,加上工部那边时不时要修建水利工程或者修桥铺路,万一来个天灾,钱就像花流水一样,她就怕没钱,不怕钱发霉。

  所以到现在她的陵寝都还没开始修,登基以来除了水利修桥铺路这种民生工程获得她批准修建以外,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是一个都没批,为了节约宫中开支,都没去皇家园林山庄住过,春季狩猎这种原本隔一年就会搞一次的烧钱皇家活动也在她登基后,被她暂时取消了。

  十一月下旬的某天下午,天下着毛毛细雨,时不时参杂着凛冽的冬风,人们一出门都会忍不住打哆嗦,正在烧有不少火盆的文宣殿逗弄清影的石忞只穿了三层,不仅不冷,和清影玩了会还有点热。

  才三个月清影就大了一圈,如果说刚见到那会是只成年田园犬大,那现在就是成年的哈士奇萨摩耶,就是太黑了,还好不像猫狗那样脱毛掉毛,否则她绝对不会让清影触碰自己。

  比较奇怪的是清影头上长了个包,四肢也比之前更粗了,爪子和狗抓一点也不像,倒像豺狼虎豹的利爪,而且它什么都吃,最爱吃的是猪肉,其次是羊肉,看到她吃什么,它就眼巴巴的在边上望着,意思是它也想吃,自从它来了以后剩菜剩饭就全进了它的口,就连她吃水果糕点什么的,这家伙都要尝一尝。

  每天吃那么多才长了一圈,怎么想都有点亏了,真不知道这家家伙肚子怎么那么大,也不知道还要长到多大,反正现在应该还是在长的阶段。

  路关初进来的时候就看到陛下正握着清影的爪子看得出神,清影也不挣扎反抗,直接躺在地上随她看,上前行礼道:“陛下,太皇太后和太后让您去安仁宫一趟”。

  石忞闻言放下清影的爪子又拿起了另一只爪子,漫不经心的问道:“可知是何事?”。

  “据说是选后的事,很重要,让您务必过去一趟”路关初笑着的脸和说话的声音都显示出底气不足这个事实,矗立边上的宫侍都忍不住为她捏一把汗。

  太皇太后和太后对选后的积极程度不仅整个皇宫的人都知道,就连繁都的勋贵士族也都争先恐后的,生怕比别家慢了一步。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陛下对选后一事的冷淡,真的是冷淡到不像给她自己选后一样,从头到尾该做什么做什么,毫无半点主动积极,好在这事只有少数人知道,不然天下人知道后不知道会怎么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