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穿越农家锦鲤福气包>第261章 出大事了
  御史们在宋希的鼓动下,全都摆出了一副唯有他们才是大奉朝忠臣的架势,仿佛,没有了他们,这大奉朝的天下就要乱套一般。

  “诸君,匡扶社稷,摆脱了!”

  宋希在众人写完弹劾折子后,很是郑重其事地开口。

  “为天下黎民百姓,我辈义不容辞!”

  一个个的御史言官,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异常亢奋。

  而那被众人赶出去的小御史马娑,怀揣着怨恨,没有直接回转自家的小宅子,而是直奔阁老申时行的府邸,将宋希等人的所为,稍稍添油加醋地报告了上去。

  “自作孽,不可活啊!”

  “马娑,你,不错。”

  申时行并没有给马娑什么承诺。

  但是作为官场之人,马娑还是明白了申时行的用意。

  就算是申时行要提拔马娑,也是要把规矩来。

  官场,自有它的一套规矩。

  别说申时行,就算是姜老二这个皇帝,很多时候,也是要按照这个规矩办事。当然,若是姜老二愣是要不守规矩,也是可以的。

  ……

  第二日上朝的时候,宋希等众多御史言官变本加厉地上了弹劾折子。

  这一次的折子,这些人简直就是开启了地图炮,满朝文武,但凡是能被他们弹劾的,一个都没有逃脱被弹劾的下场。

  姜老二依旧是没有看这些人的弹劾折子,而是让内阁草拟了折子,将这些个死不悔改的御史言官全都给打发去了地方。看書喇

  不是闲着没事儿干吗?

  那就给你们找点事情干!

  不是喜欢清高么?

  那就去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的艰辛吧!

  至于主持了御史言官们这一番弹劾的左都御史宋希,直接被下放地方,做了一个下县的县令。

  用姜老二的话来将,空谈误国,宋希这种清贵的官员,还是应该多去接接地气。

  等随着这些御史言官的被发配,都察院的官员少了一大半。

  朝廷干脆趁机将都察院的御史数量进行了大幅度削减。

  都察院的存在,本意是监察百官。

  然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察院的御史言官们就成了不干正事,整天捕风捉影,还美其名曰,风闻奏事。

  这样的御史,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些尸位素餐的冗官。

  既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留着这些人做什么?白白耗费朝廷的俸禄钱粮么?

  在大多数的御史被搭配地方后,姜老二借机削减了都察院的官员数量后,又将目光瞄准了六部。

  当姜老二主导这一次的精简官员行动时,姜伊等人已经抵达了大奉朝的中部区域。

  洋湖府,是大奉出了名的鱼米之乡。

  按理说,洋湖府的百姓,日子应该过得很不错。

  然而,等姜伊一行人抵达洋湖府,却发现这里的百姓,过得实在是不怎么好。

  之前的几年,姜老二做了很多工作,只为了耕者有其田。

  但在这洋湖府,很多的百姓,依旧是没有自己的田地。

  大部分的田地,掌握在了洋湖府的世家手中。

  “蓝姐,你去找人了解一下,洋湖府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姜伊有些想不明白。

  武勋世家,还有那些大世家都很老实地配合了姜老二的耕者有其田策略,为什么这洋湖府完全是另外的一个样子?

  朝廷的旨意,如果是影响不到边远地区,还能理解。可这洋湖府,乃是大奉的核心区域,是大奉的鱼米之乡。

  得了姜伊吩咐的卓蓝,立刻带着人外出打探消息。

  然后,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真相就摆在了姜伊的面前。

  洋湖府,的确是按照姜老二的要求去办了。

  但是吧,这洋湖府的地界,大部分的百姓都不是自由人,而是已经卖身给了那些大户人家。

  朝廷要求耕者有其田,这里的耕者,指的是自由人,而不是大户人家的家奴。

  “有一套啊!”

  知道了真相的姜伊,真的是被洋湖府这些人的操作给惊到了。

  一府之地,大部分的百姓都成了奴籍。

  这要是传扬出去,怕是要天下震惊。

  最可恨的是,地方官府居然跟这些大家族同流合污,将这么严重的事情,隐瞒不报。

  当然,更可恨的是,这些人为了隐瞒真相,还确保了每年的粮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偶尔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年景,甚至还会多多缴纳粮食。

  “殿下,要不要上报?”

  卓蓝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知道没有自己的田地,那日子是何等的艰难。

  可在洋湖府,百姓连自己的自由都没有。

  他们成了大户人家的家奴,子孙后代也是代代为奴。

  大奉朝开国的种种福利,他们全都没有享受到。

  此番朝廷免除全国的税赋,这洋湖府的大户人家,真的是赚得盆满钵满,而真正种地的百姓,依旧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上报!”

  “还有,立刻安排人去泽安府调兵!”

  “同时,传讯锦衣卫、东厂,让他们派人过来清理门户。”

  在这洋湖府,也是有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但这些人也不曾将这里的情况上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洋湖府的锦衣卫和东厂人手都出了问题。

  换言之,整个洋湖府的官员,烂透了!

  不对!

  不单单是洋湖府的官员烂透了,周边几个府县的官员,应该也是出了问题。还有朝堂之上,那些从洋湖府升迁的官员,也都出了问题。

  姜伊明白,这次真的是要出大事了。

  洋湖府作为大奉的鱼米之乡,每年的上缴的粮食都没出问题,而这也就意味着,洋湖府的官员,为官的政绩都很不错。

  有了政绩,吏部必然是要提拔的。

  这一提拔,自然也就上了高位。

  ……

  当姜伊把信息传递出去,朝堂上的官员都是傻眼了。

  而那些曾经在洋湖府为官的人,直接瘫在了地上。

  作为从洋湖府走出来的官员,洋湖府是个什么情况,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

  当初在洋湖府的时候,他们也曾想要为民请命,然而,那些地方的大族,给的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