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东周故事会>第80章 吴国夫差大胜齐军
  事情圆满完成,子贡告辞,离开吴国以后,子贡又去了晋国,见到晋定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吴国要与齐国开战,如果吴国得胜,一定会与晋国争霸,您应该抓紧备战,训练士卒。”

  晋定公也对子贡尊重有加,感谢他的提醒。

  聪明的说客就是这样玩弄诸侯于股掌之中的。后面的苏秦、张仪更是风光无二。

  越王勾践派大将诸稽郢率领三千越国士兵,协助吴国攻打齐国。

  齐国大将国书屯兵汶上,得知吴国、鲁国联合来讨伐自己,聚集众将商议迎敌。

  忽然接到报告:“陈相国派弟弟陈逆来到。”

  国书同众将出寨相迎,接到中军,国书问道:“将军来有什么事?”

  陈逆答道:“吴国军队长驱直入,已过嬴博,国家的安危,就看这一仗了,相国特意派小将至此督战,鼓舞士气,此战,有进无退,有死无生,军中只许鸣鼓,不许鸣金。”

  众将都说:“我等发誓决一死敌!”

  国书传令,拔寨而起,到达艾陵,迎战吴军。

  吴军的先头部队有大将胥门巢率领,也到了艾陵。

  齐、吴两军摆开阵势。

  阵前,国书看看左右问:“哪位将军敢冲头阵?”

  齐将公孙挥欣然愿往,胥门巢迎敌,二人战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

  国书憋着一股锐气,按捺不住,带领中军冲了出去,军中鼓声如雷,胥门巢不能抵挡,大败而走。

  国书赢了一阵,胆气更盛了。命令军士各自准备一条长绳,说:“吴国的风头发短,杀掉吴军后,好绳子系住他们的脑袋回来请功。”齐军气势如虹,以为吴兵一战即刻扫平。

  胥门巢带领败兵来见吴王,夫差大怒,要杀掉胥门巢以正军法,多亏了众将求情。

  胥门巢说:“臣初到中原做战,不知虚实,所以偶然受挫,若再战不胜,甘受军法!”

  伯嚭也努力劝解:“临阵不适合斩杀大将。”

  夫差喝退胥门巢,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补过,另派大将展如代替胥门巢充当先锋。

  这时候,鲁国将领叔孙州仇带兵也到,夫差赐给叔孙州仇宝剑一把,盔甲一副,让他作为向导前行,大军距离艾陵五里,安下营寨。

  刚刚安顿好,国书派人来下战书,吴王夫差批下:“来日决战。”

  第二天一早,吴国、齐国两军各自排开阵势,夫差命领叔孙州仇打第一阵,展如打第二阵,王子姑曹打第三阵,派胥门巢率越兵三千,往来诱敌,自己与伯嚭率领中军屯兵在高处观战,随时接应救援,特意留下越国将领诸稽郢在身边观战。

  齐军列阵完毕,陈逆与众将宣誓:以死报国,生还者,不算大丈夫。

  国书看到军将们气势如虹,说道:“众将视死如归,何愁不胜?”

  两阵对圆,胥门巢先来阵前讨战。

  国书对公孙挥说:“此人是手下败将,擒他回阵。”

  公孙挥挥大戟出战,胥门巢扭头便走,叔孙州仇带兵接住公孙挥厮杀,胥门巢回身加入战团,国书担心公孙挥受到夹攻,再派公孙夏出阵,胥门巢调转车头又走,公孙夏追了过去。

  吴军阵上大将展如带兵接住公孙夏厮杀,胥门巢又回车助战。

  齐国大将高无平、宗楼,一齐出阵,吴国王子姑曹挺身独战二将,全无惧色。

  国书令旗一挥,全军出动,冲向吴军。

  两国将士激烈奋力,互有伤亡,国书见吴兵不退,亲自擂鼓助威

  吴王在高处看得真切,齐兵奋勇争先,吴兵渐渐不敌,命令伯嚭带兵一万,先去接应。

  国书见吴兵又到,正要分兵迎敌,忽然听到金声大震。战场是鸣金就是撤兵,齐军认为吴兵要撤退,没想到,随着一阵鸣金锣声,吴王夫差亲自带领三万精兵三万,分为三股,以鸣金为号,从三个方向冲过来,把齐兵切为处,隔绝开来。

  吴国大将展如、王子姑曹等人看待吴王亲临战阵,勇气倍增,杀得齐军七零八落,展如乱战中擒住了公孙夏,胥门巢刺杀公孙挥于车中,夫差亲手射中宗楼。

  吴国军队是伍子胥、孙武子训练出来的,不久前打败越国,差一点灭了楚国,当今天下最数吴国军事力量强盛了,齐国根本不是对手。

  闾邱明对国书说:“兵将多已损伤,元帅可暂避锋芒,重整旗鼓。”

  国书叹道:“我以齐国十万强兵,败于吴人之手,有何面目还朝?”说完解下铠甲,催车冲入吴军,被乱军所杀。

  闾邱明下车藏在草丛中,也被鲁将州仇搜出擒获。

  夫差大胜,斩杀齐国上将国书、公孙挥二人,生擒公孙夏、闾邱明二人,其他擒获、斩首不计其数,缴获战车八百乘。

  齐国只有高无平、陈逆逃回。

  夫差昂首挺胸,斜眼看着越将诸稽郢说:“你看我吴国兵将,跟越国相比,怎么样啊?”

  诸稽郢急忙跪下叩首说道:“吴军强盛,天下无敌,弱小的越国怎么能比?”

  夫差哈哈大笑,重赏越国兵将。

  有没有功劳无所谓,只要说得让我顺心了就有奖励。

  齐国惨败,齐简公大惊,与陈恒、阚止商议,派使者带大量的金币、宝物,向夫差谢罪请和。

  夫差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做了一回和事佬,撮合齐国、鲁国重修兄弟之好,互不侵害。

  二国不敢不听吴王夫差了的安排,齐、鲁结盟后,吴军奏歌凯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