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其它小说>眩晕>眩晕 分节阅读 9
动,但左眼余光可以看到沙发。
  只见留着双鬓后梳式长发的加鸟先生躺在沙发上,双腿并拢伸直,双手端正地摆在身体两侧。他什么衣服也没穿,身上也没有盖东西,呈现全裸状态。现在还是春天,看着他就觉得冷……
  羞耻感袭上我的心头,我不敢直视加鸟先生。尽管我仰望天花板,加鸟先生的裸体还是进入我的视线里了。
  “还有街道、四方的女神啊!带走光明、徘徊于午夜,成为光之敌、夜之友的你啊……”
  我的口中又吐出这些没有意义的话语,这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习惯成自然,脱口而出的。
  就在此时,我惊叫一声,因为我见到加鸟先生赤裸的右脚突然弹动了一下。但我还是仰望天花板的姿势,只用左眼的余光瞟着加鸟先生。
  “听到犬吠及见到流血就兴奋莫名的你啊!徘徊于坟场、与鬼魂为伴的你啊……”
  这不是我的意志,但咒语还是从我的嘴边源源不断地涌出。
  “嗜饮人血、为人间带来恐怖的你啊……”念到这里,加鸟先生突然睁开了眼睛。
  我的心脏急速跳动起来,几乎要跳出喉咙,太阳穴的血管几乎要爆裂。
  我本能地睁大了眼睛,全身开始瑟瑟发抖。但我不敢转过头去,还是紧盯着天花板,只用左眼的余光看着加鸟先生的苏醒。咒语仿佛具有意志似的又从我的嘴里涌出:“戈噜戈,摩路诺,千变万化的月神啊……”
  这么一念,加鸟先生慢慢抬起头来了,他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俯视着自己赤裸的身体。他的右脚也开始慢慢地活动起来,并落到地板上。同时,上半身也慢慢抬起,头发轻轻地滑落到前额。
  此时,我的精神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眼睛睁得滚圆,全身的颤抖甚至蔓延到下巴。
  加鸟先生坐在沙发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用双手摸着长发,双眼充满迷茫。
  “请你用仁慈的眼,来为我献上的祭品作见证吧!”
  念完这段文字,我迅速地用毛毯裹住身体,在薄毛毯下的黑暗中,全身不停地颤抖。
  躲在毛毯里的时间似乎变得漫长。对我来说,与其希望什么事情也不发生,倒宁愿有人尽快结束这令人窒息的时刻。
  我感觉到头上的毛毯被慢慢掀开,但我仍然紧闭眼睛。大概过了十几秒钟,我稍稍睁开眼睛,只见在我面前浮现了一张有着波浪状头发、白皙而美丽的脸庞,有魅力的目光,正越过长长的睫毛注视着我。
  “陶太君,谢谢!”从那白皙脸庞上的美丽嘴唇吐出了如歌般的轻声细语。
  我在黑暗中摇摇头,不明白他为什么说这种话。接着他低下头凑近我的脸,似乎想亲吻我。我赶紧将头转向一边,又紧紧闭起眼睛。我感到如死人般冰冷的手指抚摸我的脸颊和额头,紧接着,冰冷的嘴唇吻了一下我的左脸。
  幸好,对方的动作点到为止,没有再进一步的举动。但那个吻冰冷而柔软的触感一直残留在我的左脸颊,持续了三十分钟之久。
  世界保持着死一般的沉寂状态,在这天边黑暗的一角,核战争之后形成的酸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起身环顾四周,屋子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2

    我泡了三杯茶。一杯给了御手洗,另一杯给了来访的客人,我自己捧着一杯,边喝茶边听他们谈话。外面的倾盆大雨哗哗作响,夹杂着来往车辆辗过路面的水声。
  访客名叫古井猛彦,东京大学理科学院的化学教授,写过多部著作,是该领域的顶尖学者。他曾多次被推荐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看来得奖只是时间问题。古井教授不仅是日本化学界的权威人士,也堪称全球一流人才。这样的人物,竟然来到横滨,而且事先没有电话告知,就突然莅临寒舍,怎不让人吃惊!他的年纪五十岁上下,戴眼镜,右手拎着一只黑色皮质公文包,看起来是一位很低调的人。或许是因为外面雨声太大,而他又不像是会说客套话的人,所以只是微微点头向我们致意。虽然是初次见面,我也没要求御手洗替我作介绍。
  他把雨伞放入玄关的伞架内,又脱下灰色的外套挂在我示意的衣架上。此时,御手洗看到老友来访,赶紧从书桌后站起来,快步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然后按照惯例请客人到沙发上坐。
  御手洗感叹地说:“差不多有十年不见了。”
  对方点了点头。看来这位古井教授是御手洗的恩师之类的人物。
  古井教授并非专程来找御手洗商量什么事情,只是说到这附近开个会,之后顺道过来而已。还说上次开会时也曾来访,可是没人在家,说完后便开始聊起家常。显然,他所谓的闲聊,一定是与世俗的八卦话题大不相同。你向教授介绍时下最红的流行歌星,或者跟他透露娱乐界名人某某某的丑闻,以及周刊上的热门话题,他可能浑然不知,甚至是根本就不感兴趣。这一点倒与我这位同居友人很相似。
  两人隔着茶几在沙发上就座后,一开口就是这样的话题:“现在他们正在剔除没有被混合的RNA【注】 ,然后计算剩下没有被混合的RNA释放的辐射能,由此可以发现胎儿的RNA与骨髓瘤患病RNA的混合形式有着明显区别。”
  
    【注】核糖核酸,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之间的遗传资讯载体。

    御手洗听完,一边笑着一边用力点头,然后回应道:“会不会是限制酵素所能识别的DNA部位产生突变,这些变异很偶然地积累起来,于是出现不同的结构。有这种可能性吗?”
  “你这分明是寻找理论的漏洞,这是没有用的。毕竟卡罗林斯卡学院【注】 的那帮人可不是吃闲饭的。”

    【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 Scockholm Sweden)是欧洲最大的医学类大学之一。也是提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候选人的组织。

  “那老师是怎么考虑的呢?难道这是蝴蝶效应【注】 的作用吗?做研究也要比体力啊!我认为先排除不可能的东西比较好。”

    【注】意思是一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微小、毫无关系的事情,在纷扰不可测的混沌中,可能扮演具有影响性的关键角色,带来巨大的改变。此理论于一九六二年由美国气象学宗洛伦兹(Lorenz)提出。

  “哈哈,你说话还是那么尖锐。嗯,最近我对免疫抗体的多样性【注】 问题很感兴趣。”古井教授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

    【注】此理论由日本人利根川进提出,荣获一九八七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DNA会在从胚胎细胞转变成制造抗体的B淋巴球过程中再次排列组合,因此只要少数的免疫基因,就能对付数以万计的外来抗原。

  对于他们的交谈,我一句也听不懂,于是站起来去厨房洽茶渎水。当我端着茶回来时,两人的交谈已经转换到我能部分理解的话题上了。
  “御手洗君,你真有先见之明!正如你之前预测的,现在自然科学界的最高端是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和遗传学就快成为过去式了。如今不再是物理学家得诺贝尔奖的时代了。”
  “是啊。不过在日本,分子生物学好像被划分在了遗传学的范畴。”
  古井教授听完,苦笑着说:“正如你所说的,日本还没有一所大学将分子生物学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最近日美之间产生稻米纠纷,虽然日本几乎没有专业农户,却没有一家大学撤销农学院。”
  “不仅如此,日本根本没有培养优秀科学家的制度,日本和美国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日本完全采用过去的师徒制,在大学里,教授向学生们系统地传授知识与技术,却不给他们练习和参加实践的机会。学生只能跟在后面,被动地看着教授用混合式或者利用同位素的标记式做实验。”
  “是啊,很难通过实验室获取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所以日本很难再出现诺贝尔奖获奖者了。美国与日本的人才培育方法实在相差甚远。”
  “根据调查,到高中为止,日本学生还胜过美国学生许多,但进入大学后,这种压倒性优势就被逆转了。在日本,进大学本身成为了最终目标,但入学后学什么,准备取得何种研究成果,反而变成了次要的。”
  “正是如此。”古井教授一边喝茶一边继续说道,“一切都局限在师徒制的框架之中,只要爬到教授的位置就算大功告成了,是农学院还是理学院都无所谓。回到乡下,大家也不管他到底有什么真才实学。但是看到近几十年科技的进步速度,我强烈感到日本知识机构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在美国,旧的学院不断被淘汰,新学院不断成立,这样才能顺应最新理论的需要。而日本的文化教育机构日趋保守,由此看来,日本的科技发展前途一片暗淡。我们国家的学者总是把目光集中在落后的领域,而往往忽略了最先进的东西。因为他们总想着名节和地位。所以你刚才提出成立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我看一时还很难做到。”
  “所以您才在做混合实验吧?”
  “或许如此吧。你的眼光总是很长远,真了不起。而我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落后了。”
  “生命体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是一连串偶然的产物吗?生命和思考都是物质层次上的现象吗?当尖端科学达到某个饱和点时,科学家或许又会回过头来探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问题,我相信以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回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实在很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才。”
  “不、不,我只是思考自然科学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例如,就遗传学的研究而言,在孟德尔【注】 那个时代,他只能以豌豆和果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如今则是研究噬菌体和细菌了。但是,λ噬菌体的遗传因子只有五十个,而人类的遗传因子有五万至十万个。这就好像看到沙拉的图片就对调味酱的味道大放厥词一样,今后的研究对象可能是哺乳动物,是老鼠或者兔子,接下来就是狗或者猫。所谓的实验,哪怕有九百九十九次失败,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已经很好了。要证明某个生命体成熟过程中的基因重组的事实,以及确保多样性,就必须剖开成千上万母亲的肚皮,取出胎儿,予以混合,但我可不是开膛手杰克。”
  
    【注】盂德尔(1822一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

    “这种做法不流行了?”
  “不是的。”
  “刚才你说正在思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有什么结论没有?”
  “一定是往人脑方向进行。”
  “研究大脑吗?嗯,我也这样想。不过解读人类的DNA的研究要暂时搁置吗?”
  “怎么可能,这项研究应该立即展开。”
  “可是,人类的DNA中,单是碱基【注】 就有二点八乘以十的九次方那么多,每天解读一千个,也得花上二百八十万天啊!”

    【注】DNA是由磷酸、五碳糖和四种碱基组成。这些物质形成密码,制造出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各种蛋白质。

  “也只是八千年而已啦。”御手洗笑道,“所以,这是一项费用极高的研究工作,按现阶段的技术来估算,恐怕比阿波罗登月计划还要费钱。”
  “由单个国家来做,负担太重啦。”
  “是啊。”
  “其实,这个研究课题关系到世界和平,就像是神给我们的水晶钥匙。如果世界各国最顶尖的研究所肯各自承担一部分研究工作,一定能尽早成功。有可能的话,我也愿意出一份力啊。”
  “如果是这样,那就应该先进行大脑的研究吧。最好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停发三年,在这期间各国生物学者分工合作、齐头并进,三年下来或许就能有点眉目了。”
  “那之后又怎么样呢?就算氨基酸的排列全部搞清楚了,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啊。我们现在完全不清楚大脑的各个部分具体有什么机能,这是花了三十多亿年而形成的,有人想加以解读,我看多半也是白费心机。”
  “你指的是基因内区吧?因为DNA的大部分不是基因。所以,我想接下来马上着手进行老鼠的DNA解析。”
  “然后呢?”
  “在科学家眼中,老鼠和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都有肺和心脏,还有消化器官、肌肉和眼耳。”
  “确实如此。”
  “如果能读取两者的DNA,比较两者的排列,就能将相同的碱基排列全部舍弃——估计人鼠之间有相当部分是相同的。”
  “这是你的想法吗?”
  “嗯。然后筛选出老鼠没有,而仅仅为人类独有的那部分,就是与人类特有技能有关的部分了,即与脑功能有关的部分。我想不是全部,但是起码大部分与脑功能有关。人与老鼠的决定性区别也只有脑而已。”
  “原来如此,理论上是说得通的,看来接下来我还是研究大脑比较好。”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啊。”
  “大脑啊……记得以前你说过,人的精神现象,也就是迄今被认为非常神秘的大脑生命现象,是可以从物质层面予以说明的,是吗?”
  “不,我没有那样说过。所谓的神秘,主要是因为人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