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统一三国:从做梦开始>第53章 朕是否该支援北乡侯?
  "奉孝,说说具体情况。"

  郡府大厅,罗超喝了口茶,说道。

  "好!"

  郭嘉点点头,道:“根据我们散布在凉州各地的斥候传回来的信息来看,安定郡,金城郡,陇西郡枹罕、河关等地的羌人已经发动叛乱。

  朝廷任命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帅,募集了一支由羌人和小月氏组成的湟中义从胡,越数万人前去镇压。"

  “北宫伯玉和李文侯?”

  罗超目光一闪,淡淡地说道:“让这两人去镇压叛军?怕是去给叛军送人,送粮的。"

  郭嘉喝了口酒,看了罗超一眼,没有说话。

  "主公此言意?”郡尉疑惑地问道。

  郡氶看了眼郡尉,这家伙什么时候改了称呼?

  不过他也没有多想,看向罗超问道:“府君莫非认为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也会反?"

  罗超笑道:“羌人造反,这两人幕集差人和小月氏人去镇压叛军,你们觉得这可能吗?"

  熟知历史的他,自然知道,这北宫伯玉和李文侯才是凉州之乱的主力之二。

  现在的叛军,只是开胃菜而已,真正的凉州之乱还没到来呢。

  "这!"

  郡丞和郡尉皆语塞,仔细想想,好像还真不太可能。

  羌人造反,让羌人去平叛,怎么听都不太靠谱啊。

  "密切监视叛军的一举一动,随时来报。"

  罗超转头看向郭嘉,又问道,“奉孝,北方南匈奴可有动静?"

  郭嘉喝了口酒,点点头,说道:“几乎在羌人叛变的同时,南匈奴便开始在边境屯兵,但并未立即进入我北地郡境内。

  或许是在等我们出兵镇压羌人,又或许是在等羌人规模壮大起来,吸引朝廷注意。"

  罗超想了想,说道:“派人去洛阳求援,就说南匈奴数十万大军压境,北地郡装备粮食紧缺,请陛下支援一些装备和粮食。”

  “数十万大军?南匈奴有这么多军队吗?”郡丞狐疑地问道,

  "这我们哪儿知道,反正往多了说便是,这样陛下才会重视。不然仅靠我北地郡这点粮食储备,怕是不太够用。”罗超说道。

  "这样会不会欺君啊?”郡氶有些扫忧说到。

  "我们又没说具体数字,算不上欺君。"

  罗超摆了摆手,又说道:“传令给子龙,让他带着大雪龙骑伪装一下,去南匈奴领地转一下,抢点羊啊,粮食啊之类的。吸引一下南匈奴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安心集结大军,再命黄忠,在廉县北方多布置一些陷阱。另外,密切监视北地郡内的羌人,但有异动,格杀勿论。"

  "诺!"

  众人领命。

  前面几次出兵,都是南匈奴先来进犯大汉,罗超自然可以出兵。

  如今,南匈奴只是集结大军,并未进入大汉疆域,罗超也只能防备,不可能主动出击去攻击他们。

  不过,让大雪龙骑伪装一下,去劫掠一番还是可以的。

  至于凉州羌人叛乱,没有朝廷的旨意,罗超也不可能擅自带军离开自己的领地去镇压,那叫擅离职守。

  时间流逝,转眼几天过去。

  南匈奴依旧只是屯兵,并未南下。

  而北宫伯玉和李文侯正如罗超所说的那样,带着墓集的数万大军,在路上杀死了护美校尉冷征,干金城郡的令居城发动兵变、

  又过了几天,两股叛军在金城郡汇合,以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统领所有叛军,叛军兵力几近十万,声势浩大。

  凉州刺史左昌贪墨军饷,导致官军战意低迷,节节败退,仅用几周的时间叛军便攻克了金城郡郡治允吾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凉州抓散。

  后金城郡太守前往叛军营地商谈释放人质,反被叛军杀害。

  新安县令边章,凉心从事韩遂,被俘虏后加入了叛军。

  北宫伯天和李文侯,推举边章为首领,负责统领叛军。

  消息传到北地郡,众人惊讶的发现,叛军的发展,真让罗超给说中了,不由更加敬佩罗超。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刘宏正召集百官商议镇压凉州之乱。

  “凉州羌人作乱,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看書喇

  刘宏坐在皇位上,有气无力地问道。

  “陛下,北乡侯罗超文武双全,又在凉州,可命其镇压叛军,当可奏效。”有人提议道。

  刘宏摆了摆手道:“据北乡侯传来消息,南匈奴数十万大军压境,虽暂未进入我大汉疆域,但随时可能南下,不得不防。

  北乡侯还在向朕请求粮食和装备支援,暂时无暇顾及那些羌人。"

  “陛下,皇甫州牧能镇压黄巾,自然也能镇压羌人,可派皇甫州牧前往镇压。”有人提议道。

  "好!就依爱卿所言。"

  刘宏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么,你们觉得朕是否该支援北乡侯?"

  “陛下!"

  卢植站了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羌人造反,如今几乎已经席卷整个凉州,唯独没有进犯北地郡。

  说明他们畏惧北乡侯,又或者说是要将北乡侯留给南匈奴。

  种种迹象表明,差人很可能已经和南匈奴勾结。

  若不支援北乡侯,一旦北地郡被南匈奴攻破,羌人与南匈奴汇合进入司隶,那洛阳危矣,大汉危矣。”

  "卢爱卿所言有理,那就传朕旨意,支援北乡侯十万石粮食,一万套盔甲和兵器,让他务必要挡住南匈奴。"

  听到大汉危险,刘宏一咬牙,终于大方了一次。

  “陛下圣明。”百官齐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