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做题家>第32章 拟岘台论战(下)
  【选择1:是,奖励最强官场斗争经验。备注:官道流穿越手册。】

  【选择2:否,奖励土法工农技术书籍。备注:工业党穿越手册。】

  系统的介绍越是简单,蕴含的内容越是牛掰。两个奖励方仲永都心动了,但是他实在摸不清系统老爷的意图。第一个选择搭配他的做题家系统无敌了,但是想到是要站队王安石,未来的日子肯定是斗天斗地,想想就酸爽。第二个选择搭配高中数理化知识也是如虎添翼,而且不用站队王安石,应该算是比较安逸的选择。

  方仲永点点头,选择2。

  【恭喜您选择2,奖励土法工农技术书籍,请您努力建设大宋的工业化之路。】

  “咳咳咳!”方仲永猛的咳嗽起来,被口水呛住了。心里那个懊悔呀,真是失策了呀。

  王倩瞪着秀目问:“你怎么了?”

  方仲永摆摆手:“没事,口水呛住了。”

  众人对他露出轻蔑之色,还在顾左右而言他,看来没什么高论了。

  王倩忍俊不住,花枝乱颤般笑道:“方解元,你也别耍宝了,你今天不说一说变法之事,我就一直缠着你。”

  众人均为之愕然,转而又变幻成嫉妒的神色。

  “仁宗、英宗两朝积弊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方仲永竖起一根手指,看到众人都收起轻视看过来,方说道,“钱!”

  王倩心中略有惊讶,却撇嘴道:“司马相公曾给陛下上书言:臣恐国家异日之患不在于他,在于财力屈竭而已矣。但是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在于择人,不在立法。”

  一个士子立刻附和道:“对呀,这是朝廷上下都清楚,还要你说?”

  晏几道笑道:“哦,方解元你不赞同变法。”

  方仲永身为现代人当然是赞同法制的,但是心里清楚这里是儒家的时代,儒法不同炉!

  “我是赞同司马相公的话。”方仲永一脸坚定的说,“但是,荀子曰:‘礼刑合用’,‘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曰:‘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儒家先贤们既推崇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没有排除刑罚的抑恶功能。所以我还是觉得应该德本刑末。”

  王倩在芳心里默默点头。

  一个反对变法的士子讥笑道:“儒皮法骨!”

  “我是个堂堂正正的儒家读书人。”方仲永大声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求生欲很强,又反问道:“我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而已,你觉得法律有没有必要?”

  “这话有几分道理。”说话的是赞同变法的士子。

  方仲永边说边整理思路,继续解释:“法律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都要把圣人教化观贯穿其中,使大宋的法治成为良法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两派众士子一时无法反驳。

  王倩眸子紧紧的盯着面前这侃侃而谈的青年,眨了眨修长地睫毛,问道:“你很会理财,那你说如何解决财力屈竭之弊?”

  方仲永没有说,而是反问道:“为什么国朝初年,税赋不如现在,却每年有盈余。现在每年税赋都在增加,为何反而缺钱?”

  “不知道。”

  许多士子在摇头。也有人眼神闪烁,一副欲言又止,明明知道,却不敢说的表情。

  “还请方解元指教。”王倩笑盈盈的问。

  方仲永想了一下,自己又不是变法派,可不能去踩这个坑,略过这一题,再问:“那你们觉得怎么才能不加赋税而增加国家的收入?”

  闻言,王倩的眼神猛然一亮。

  “勤政裕民。”

  “量入为出。”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各位士子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一些朴素的古代财政政策思想,简单的种田流。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方仲永笑着说:

  “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官人,他进了一家客栈,拿出五两银子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客栈的东家抓了这五两银子,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屠夫有了五两银子,横过马路付清了农夫家的杀猪钱。农夫拿了五两银子,出去付了他欠的酒坊老板的酒钱。那个酒坊老板拿到五两银子赶忙去付清他欠的喝花酒钱。有了五两银子,这名妓女冲到客栈付了她所欠的房钱。客栈店主忙把这五两银子放到柜台上,以免官人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五两银子,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所有人听完后一脸懵逼。这对现代的人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对大宋朝的人来说,却比王安石的“不加赋而国用足”口号更彻底和更新鲜。

  “这是怎么回事?”有人问出声。

  “这就是我认为国家理财的一个思路!”方仲永说道:“钱币本质下的作用之一是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工具,国家如果使用好这一工具,就像故事里的,只需要一个契机,就可以解决所有人的债务问题。如此民富之,则国强之。”

  众人齐齐为之一怔。

  王倩的俏目亮了起来,重新仔细打量方仲永,咀嚼他的话意。

  晏几道亦露出深思的神色,不自觉地点着头。

  对经商之道很也研究的陆辰亦沉吟不语,似乎想着些甚么问题。

  王倩问道:“你觉得当如何执行呢?”

  方仲永知道她已经抓到重点,但是不愿意说了,至少不能在这里说。

  “我可不知道。”方仲永哈哈一笑,深深望了王倩一眼后,站起来,“时间不早了,我还有事,先走了。”

  “方仲永!”王倩急忙喊道。

  “方仲永,你来参加文会,不留下一首诗词再走,不合适吧?”王显急忙跳出来拦着说。

  “拟岘台兴建当年,曾子固曾作《拟岘台记》,此为台记之权舆也。王荆公亦应邀为此台赋诗。”晏几道语气缓缓的道:“方解元为何不愿留下一首诗词?”

  方仲永牵着赵盼盼和宋引章离去,仰天长歌: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倩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王倩俏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