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第九十四章 黄河改道
  翌日。

  李常笑广邀相识的街坊,摆设宴席,为张小郎加冠,正式定名张璟。

  随后,他亲自到“豆腐甘”的家中,商议结亲的事宜。

  过程很是顺利,没有什么狗血的波折。

  男女婚嫁,媒妁之言。

  李常笑与豆腐甘都觉得满意,这桩事情就算彻底定下。

  虽然比之后世,太过于简单粗暴了。

  可放在这么一个温饱即盛世的时代,再正常不过。

  李常笑时常会想。

  倘若有天,他真的活到现代。

  到底是属于现代人,还是古代人。

  放眼从前肯定觉得是前者。

  可现在嘛,李常笑却不敢笃定了。

  许多曾经觉得荒谬的事情,现在反而变得理所当然。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改变。

  大势之汹涌,他亦无以阻挡。

  ……

  始皇十一年,六月。

  前线传来捷报。

  靖武侯率领大军,踏平了国内城。

  高句丽王被杀,一应王族子嗣、妃嫔都被押解,正在返回的路上。

  义陵城。

  日子一天天过去。

  并没有因为朝廷的胜利,而发生任何改变。

  街坊们对这事不太上心。

  反倒是孙仁升任京兆尹的消息,更加值得谈足论道。

  毕竟是从义陵走出去。

  在武陵侯崔道的刻意宣传下,孙仁一下子就成了所有人口中的文曲星。

  到最后,孙仁从前的宅子。

  李常笑医馆对面。

  如今成了整座义陵城的圣地。

  不仅有专人打理,门口还有县卒维持秩序。

  城中百姓,凡家中有子弟读书进学的,都会特意前来参拜一番,美其名曰:得孙大人赐运。

  连带着李常笑的医馆都热闹许多。

  这感觉,像是自家对门忽然成了旅游景区一样奇妙。

  每日都有近千人,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此朝拜。

  许是心怀虔诚,担心惊扰文曲星,他们极有秩序,约束自身,并没有影响到医馆的正常营业。

  你让三分,我也让三分。

  李常笑投桃报李,在医馆外支起摊子,免费分发茶水,供往来的行客解渴。

  整个城南都呈现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始皇十一年,七月。

  高句丽王全族被处死,算是狠狠震慑了一番宵小。

  为此,乌桓王和鲜卑王还专程遣使,向王凉表达臣服之意。

  北方的局面趋于稳定。

  王凉于是将目光投向了西南。

  西南有四国,分别是:滇国,夜郎国,句町国,漏卧国。

  其中滇王和夜郎王臣服。

  而句町和漏卧,他们毗邻益州边境,自秦末以来一贯是互不干扰的状态。

  可随着大汉覆灭,句町王频频出兵,制造了不少麻烦。

  王凉碍于天下未定,暂时没计较。

  现在终于腾出手,自然有一举平乱的打算。

  他甚至连出兵的圣旨都拟好了。

  只等靖武侯回京。

  这时,来自东面的一封密报传来。

  “黄河改道,经济南郡、千乘郡,造成伤亡无数。”

  王凉无奈,只得收回再度出征的打算,着眼于赈灾事宜。

  黄河改道,淹没庄稼无数,近年的收成却是无法保证了。

  为避免当地饥荒,造成大量流民逃窜,朝堂需要赈灾济粮。

  同时,又得做好城池治理,避免盗匪横生,以及因大水引发的瘟疫。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务必谨慎对待。

  ……

  在赈灾官员的任免上,王凉少见地陷入纠结。看書溂

  他通读古史,知道这时候最忌任人唯亲。

  无论赈灾银钱的布施,还是黄河河道的重修,都需要清廉与才干并重。

  天下承平十余载,国库好不容易积蓄起一笔银子。

  堪堪足够支撑黄河河道的重修与善后。

  但若有官员从中贪墨,那么国库银子是否足够,可就未定了。

  思量再三,筛选掉一个个人选。

  王凉的目光最终落在孙仁身上,选他的原因也干脆。

  其一,过往的履历,证明却有才干。

  其二,关系网简单,只限于武陵郡,可避免与济南、千乘的官员勾结贪墨。

  ……br>
  半月之后。

  孙仁领旨上路。

  为保其安全,王凉亲派了一支五百人的禁军随行保护,并赐下天子宝剑,违令者皆斩。

  到了地。

  孙仁谢绝一切拜帖,直接前往受灾县邑,查验水患与灾害。

  短短三日,查办了四十余位玩忽职守的官吏。

  而后调集县卒和郡兵,开始善后的工作。

  其间,不少盘踞当地的豪族,还有来自长安的世家,试图拉拢孙仁。

  他们希望插手赈灾事宜,从中分润少许利益。

  到底是新朝国库十年的积蓄,哪怕只抠出一星半点,都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

  王凉同样大为重视。

  他暗中派人盯住世家和孙仁,一旦有任何异样,就准备派兵东进,展开一场对世家的新屠戮。

  所幸,孙仁早有预料,心里也是真的打算替百姓做事。

  他拒绝了各种方式的求见和示好。

  一心一意处理涝灾事宜。

  闲暇之余,思考起治水的方略,整日翻阅《河渠书》《山海经》,试图寻得治水的办法。

  ……

  义陵城。

  近来烈日连连,雨水稀少。

  郊外的田地干瘪开裂,大批作物都有枯黄的迹象。

  有经验的农夫,根据征兆,判断今岁的收成会受影响,粮食极有可能大幅减产。

  城中同样人心惶惶。

  李常笑清楚,这是大旱来的表现。

  一直以来,天灾与人祸并列。

  好不容易朝堂清明,紧随而至的天灾,却又会将朝堂的平静击溃。

  “倘若有一场大雨,或许情况会好得多。”

  李常笑思考片刻,最终坐下决定。

  当夜,他叮嘱张璟过后,独自出城。

  一路上踏风而行,速度极快,仅仅两个时辰,就到了洞庭湖。

  他一袭白衫,衣带飘飘,悬于洞庭之上。

  “蛟龙!”李常笑运起内力,喊了声。

  话音刚落。

  平静的水面很快有了动静。

  成群鱼虾跳出湖面,龟蟹则熙攘朝湖中岛屿逃窜。

  “哗啦!”

  一道冲天水柱掀起,声势浩荡。

  蛟龙跃出,朝天怒吼。

  “吼!”

  它本在沉睡,而且睡得很是香甜,竟有人胆敢惊扰它。

  定要给些颜色瞧瞧!

  蛟龙心想着,转过头,正好看到李常笑。

  下一秒,龙目中的愤怒消失。

  取而代之的惊喜。

  口吐人言。

  “先生!”

  李常笑轻轻点头,摆手招呼,“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