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第四十章 士族出走
  王进注意到地下的动静,先是惊讶了一瞬,随即大喜过望。

  虽然早有暗中布置,但是能够这般轻易拿下对方,他也是乐见其成。

  于是手中的攻势更甚,剑光凌冽,寒芒倒射。

  他的实力本就强于三人,如今继续施力,顿时让金无名三人压力剧增。

  慌乱之下,很快就露了破绽。

  王进抓住机会,一剑斩在儒士杨秀的胸口处。

  杨秀想要躲闪,却来不及了。

  胸口中了一道剑气,伤势沿着经络蔓延,封锁住他劲气的运转。

  虽无法取其性命,却令杨秀当场失去战力。

  以一敌二,明显更加简单了。

  又是一轮交接,金无名二人退开身位。

  下方的战场局势不容乐观。

  金无名眉头微皱,与高鹤对视一眼,纷纷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下一秒,金无名手中的大日金刀亮起。

  他一掌拍向胸口,口中吐出一滴精血,洒在刀身上。

  大日金刀顿时金光大盛,一把伟岸的大刀虚影悬于上空,仿若贯穿天地,横亘古今,将方圆百里都照亮。

  “金罡烈日斩!”

  金无名暴喝,手中的大日金刀挥斩刀芒。

  高鹤同样效仿,将长枪化作蛟龙虚影,龙吟威猛,排山倒海之势压下。

  王进面不改色,拔剑出鞘。

  刹那间,天地间出现了一道狭长的细线,越来越近,径直将阴阳分割。

  寂灭的气息涌动,漫天祥云上下翻腾。

  ……

  不知过了多久。

  剑光的余烬终于散去。

  “咳,咳咳。”金无名捂着胸口,持刀半跪空中。

  而他身旁的高鹤,早早坠落地面,气息全无,死得不能再死了。

  王进悍然而出,准备将金无名留下。

  这时,云层有雷光涌动。

  恐怖的威压席卷,最终汇聚成一道佝偻人影。

  正是天公张谯。

  张谯二话不说,抓起金无名就跑。

  底下的黑衣人仿佛得了令,如潮水般退去,不一会就再无踪影。

  王进凝视少许,而后缓缓落地。

  他眉头微皱,显然张谯出手是意料之外的。

  “看来,是本王高看你们。”

  张谯相助金无名。

  这意味着,太平军恐怕与世家已经达成了某种协议。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王进缓缓落地,吩咐侍卫带上同袍的尸体,即刻返回长安。

  ……

  李常笑大致猜出经过。

  孔白离他不远,捋着白须,表情凝重,“要变天了。”

  李常笑眉宇平淡,“夫子早就料到今日,何来感慨。”

  孔白被呛这一下,顿感哑然。

  “知其不可而为之,应如是也。”

  李常笑不予置评。

  ……

  行至半途,有一支精锐士卒赶来。

  赫然是南卫。

  为首的小将面露急色,“王爷,昨夜袁氏、司马氏等连夜逃出城。”

  王进早有意料,没有什么明显的波动。

  他看向小将,问道,“先帝诸子,可有不见踪迹?”

  “回王爷,皇九子不见踪影。”

  闻言,王进的脸色陡然阴沉,“该死!”

  紧接着,他转头看向孔白。

  “京城有变,本王先一步回京。”

  孔白颔首,“王爷去吧。”

  临走时,王进看了李常笑一眼,并没有说什么。

  旋即整个人化作金光,消失在天际。

  ……

  又过两日,一行人抵达长安。

  与离开时相比,长安如今的戒备又森严了许多倍。

  原先徘徊城外的流民,现在一个都看不见。

  穿着精甲,气息凶悍的裨将,正在排查每一个进城和出城的人。

  一旦有异,当场拿下,反抗者死。

  李常笑一行人有关中王府的关节,进城没有受到波折。

  到王府以后,李常笑回了堂明院。

  近几日,府中的气场都凝重了无数倍,往日轻快的氛围荡然无存。

  长安里头的百姓纷纷闭户不出。

  往日象征长安繁华的酒楼、花灯、街市,除了买菜的菜市之外都关停了。

  临街铁匠、医馆等都被强行征召。

  黑云压城,风雨欲来。

  李常笑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照旧出府。

  经过打听,才知道诸葛朗跟着司马氏一行人出城了。

  华元不知所踪。

  可能被朝廷征召了,也可能是躲在某个旮旯里。

  他们两人手里都有木牌,遇上性命之忧可以触发。

  眼下李常笑并没有受到感应,意味着他们没有碰上什么危险。

  ……

  日子一天天过去。

  临安二年,八月。

  前线的皇甫孝和被调回朝中,一并的还有十余万朝廷兵马。

  同月,河内郡太守身死。

  司马良光自立为新任太守,派兵驻守河内郡沿线。

  河内以东的兖州、豫州,各世家大族纷纷调集兵马。

  汝南郡,平舆

  袁氏家主袁弘端坐上方,下面立着其余袁氏的族人和门生。

  其中有一人相貌英俊,气质威严,显得格外出众。

  袁弘看向此人的目光,倒是少见的温和。

  他是袁氏这一代最出色的族人,也是袁弘的嫡亲孙子,袁处。

  时年二十八,就在豫州一境闯出了偌大的名声。

  袁弘对这位孙子寄予厚望,期待着袁处把袁氏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待众人站定,袁弘看向下方,缓缓开口。

  “月前孔白未死,近来王进大有动作,恐不日将发兵征讨。尔等可有建议?”

  袁弘的次子袁陆率先开口,“父亲,眼下皇九子在司马氏手中,天下诸侯伐尽太平贼子,兵锋正盛。若以较之,颇有胜算。”

  此话一出,下面立即议论了起来。

  若按袁陆所言,那可是另立新君,反客为主将长安君臣废黜,其中的风险不可谓不大。

  对于袁陆的建议,袁弘不置可否。

  他并非是什么忠君的臣子,否则也不至于让袁氏有今日的辉煌。

  家族当前,一切皆为利动。

  但不得不说,一想到废除旧帝能收获的益处,饶是以袁弘宦海四十载的城府,都不由有些许动容。

  倘若功成,世家与天子共治天下。

  届时,他们这批世家领袖,永远都会被记在功德碑上。

  于是袁弘看向下方,袁处站的位置。

  作为袁氏一族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行军打仗的事问他最为靠谱。

  袁弘面带笑容,缓缓开口。

  “处儿,若我袁氏动兵,与朝廷相交,有多少胜算?”

  袁处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保守的答案。

  “单以士族兵马,胜负不足三成。若能拉拢郡县豪族,则胜负之数可提至六成。”

  在袁处看来,士族与朝廷的差距,除却兵马精锐程度之外,还有作战骁勇的猛将。

  朝廷一方有朱达、皇甫孝和,以及大新立国百余载传下来的武将世家。

  士族最缺的恰是这等将才。

  倒不是完全没有弥补的机会,过去四年平定太平叛军的过程中崛起众多豪族。

  豪族割据一方,也受朝廷忌惮,他们都是从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倘若拉拢过来,便能填补士族的空缺。

  于是,袁处将自己的看法一一列出。

  同样的时间,司马氏、陈氏等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都有意推翻长安那位,可具体的措施尚且需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