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艰辛而苦涩>第39章 刮地三尺的大贪官——夏白帖
  对于这个一县之父母官,祖父何以如此不看好,并诅咒说:希望看到一位除暴安良、不惧强势的壮士,能早点将他送到阎罗小鬼那里去。

  原来,这个夏知县在莱州湾一带是个出了名的人见人恨的大赃官。他没入仕途之前,是个牲畜市场上的“捂行人”,俗称“掮客”,他通过给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从中捞取好处费。干这行的人多半都很滑头,他更是如此,故人称他“耗子精”。平日里没事他就缩缩个脖儿、躬躬着腰、揣着手蹲守在市场上旮旯里,由于年头久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牲畜行情挺熟,一些外地的牲口贩子都愿意找他牵线搭桥,故结交了几个贩牲口的大主儿,其中有一个打张家口那边过来的陈掌柜的,他不来则罢,一来就是百八十头,而且认准了由他给牵线搭桥找买主儿,每次生意做成陈掌柜的都要送他不蜚的佣金,日久天长两人成了好朋友。陈掌柜的是个实在人,回回来都不空手,给他带些家乡的土特产来,而且对他提供的商机笃信不疑。夏掮客一开始也尽心尽意,但后来见陈掌柜的大把大把地往里收银子,心里很是羡慕,到后来竟嫉妒了起来。是呀,自己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在牲口市场蹲守了这么多年,也不如他陈掌柜的几个来回拿走的银子多。他也想大把大把地往里收银子,大口大口的吃肉喝酒,却不想经历人家长途贩运牲畜的艰辛和劳苦,以及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他深信“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的道理。他思来想去,最后把目光定格在老朋友陈掌柜的身上。在牲口买卖行里有“货到地头死”这一说,他何不用来为自己发家助一把力,更何况陈掌柜的又是那么地信任他。于是,他设计好后就在这一年的春季,给陈掌柜的发去一封函,说近来的牲畜行情十分看好,让他不失时机地贩一批牲口来准有好回报。陈掌柜的当真,便倾尽所有的家底,又借了一大笔款子,贩了七、八百匹蒙古草原上的马来。然而,情报是假的,牲口来了没市场。这么多牲畜要吃要喝,还时不时地有患病死去的,如不尽快处理出去,压在手里时间越长赔得就越多。夏掮客假惺惺地出面帮忙,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当地的牲口贩子,以极低的价将这批蒙古马收购了来。陈掌柜的这一下赔了个倾家荡产,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有那么多的饥荒要还,又看透了他视为好友的夏掮客,实际是给自己下了个套子,他又气又急又窝囊,就买了一包砒霜参酒里喝下去,一命呜呼!

  这陈掌柜的走了不到一个月,市场的行情就好转起来,夏掮客跟他那几个新搭档不失时机的将这批蒙古马顺利地出手,最终闹了个满堂红。他手攥大把银子做啥好呢?受“高人”指点他一不做买卖,二不放银子,而是将钱投在了仕途上。清朝末年由于官场腐败开始卖官鬻爵,花个千八百两银子,就可买个县太爷的官帽戴戴。民间有这样一套嗑儿: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比做买卖放银子来钱都快,而且荣宗耀祖名利双收。就这样,他分两步走,先用手中的银子捐了个七品知县的“闲职”,然后又左挪右借坑蒙拐骗地弄到了另外一笔银子贿赂上司,将“闲职”换成了“补缺”。于是他这个牲口市场上“掮客”,从此便坐上了县太爷的位子,开始了他吃脏敛财的生涯……

  常言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夏知县不仅照此办理不走样儿,而且把这句话用到了极致。他暗中立下了个规矩,开堂以后惊堂木一响,打官司双方跪地先得向他亮银子——当然不是说,也不是拿现银——而是暗中向他打手势。伸出一巴掌,就是五十两,倘若两巴掌落地那就是一百两。抬起来再落地就是翻一番。如果落地的不是巴掌而是拳头,那就意味着要出一千两,伸两拳头就代表着两千两……夏知县就依据这个来断你官司输赢。然而这仅仅是他众多敛财方式的其中之一,只要能给他金库里增加银两,他就不择手段。他上任后做的第一桩事就是让黄师爷给他提供一本花名册,把全县的士绅、商贾、作坊老板及家境宽裕、手头有俩闲钱的户主,无一例外的全都囊括到其中来,他跟他家里谁要是过生日、结婚、生孩子、死人、病愈……等等诸如此类的红白喜事,他都一概下帖子,他心里明镜的,接帖人即使本人不到场,也得差人送红包,少则二、三两,多则十数两,一个庆会下来,千八百两到手。这样的事一年总有个四、五起。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时他家老爷子或儿子、孙子一年竟过两次生日,这就是平月过一次,闰月再过一次。有的实在受不了他这种搜刮,就想法儿躲,他知道了就给你记录在案,一遇机会他就叫你加倍偿还。有个做鞋帽生意的老板,逃了几次“吃请”,他就差人把别人货错放到他的进货车上,说他浑水摸鱼,沾人家的便宜,打了四十大板,罚了五十两白银,还投进大牢里关了六个月。这老板又气又恨,大病一场,险些没去见阎罗。县里的子民们惧他、恨他,不敢当面说,就在背后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夏白帖。一是“夏”跟“下”同音,二是他下帖子请吃是假,往手里搂银子才是真,所以他下的帖子是白帖,两相合在一起就成了夏白帖(下白帖)。他知道这名字寓意不好,但又无法阻止人们这样叫。他不思悔过,反而越贪越厉害,在民间积怨日甚。一些被他陷害过的人,因咽不下心头的那口恶气,就总想寻机报复他。有一回一刺客夜间潜进他府里,若不是他危难中急中生智钻进了姨太太的炕洞里,把脸和身子抹成一麻黑,刺客没认出他来躲过了一劫,说不定早就到阎罗那里报到去了。自此,他变得风声鹤唳、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就有人——其中包括黄师爷和杨班头儿——给他出主意,让他花重金雇个贴身保镖,如影随从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左右,这样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雇谁呢?这个人必须是身高马大,武艺超群,而且还能对他忠心耿耿,以死相救。是啊,找遍整个莱州湾谁又最具备这个条件呢?杨班头儿向他举荐了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