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小科普 ~敬宗收族√
  敬宗收族——尊敬宗亲,和好同族。

  本文所处的时间段,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转换,从某种角度来说,跟几十年前很相像。

  粮食充足的前提下,商品经济崛起,地里刨食不再是唯一选择,于是,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发展。

  城市里的这个进程很快,乡村则相对落后一步。

  所以现在老一辈差不多在六十五岁以上的概念跟最新一代人的观念相差甚远,造成上下两三代人之间的摩擦也多。

  在宋代,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敬宗收族式宗族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赵匡胤在任时禁止的析产生分,在几十年后,就发展到默认并且从律法上开始做更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定。

  有关分家析产的法律经历了从反对到默认到赞同再到规范,这个是跟北宋南宋的实际商品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的。

  原来的父子同居共财、居丧不得分析,子女不得别籍异财等在宋国政府的干涉下,平稳过渡到了敬宗收族。

  这就是社会现实引发统治阶层观念的转变。

  【以生分为例,最终被接受并普及,是从最繁华的汴京里的中层阶层里的士大夫开始的。】

  士大夫最初觉得生分有违礼义。

  但实际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一旦人口基数超过一定界线,家里的纷争就多如牛毛,族中不肖子弟也导致整个家族风评差。

  唯有生分,小家庭独立居住,将不稳定分子提早分出去,才能更好维系家庭内部和谐并加强家族的核心竞争力。

  部分士大夫还会家训中明言,分家之事宜早,以避免争端。

  中层里面农业家庭,因为天灾人祸等原因,需要聚族而居,需要家族内互助。

  但地少人多,总有闲置的劳动力。

  大家住在一起,脑子灵光的,在农闲时会到城镇县乡找活,有宋一朝,只要肯干勤快,挣钱是肯定的,挣到钱却都是交到公中。

  有那等懒惰的,就吃公中用公中,不事生产。

  这种蛀虫行为,最终也让农业家庭也开始愿意分家独立,哪怕分不到地,也可以去城镇求生存。

  后期宋律在允许生分的同时,也给打了补丁。

  就是长辈的养老问题。

  在大家庭的小家庭过渡混乱期,自然就有不孝子弟。

  一旦析产生分,在老人没有留一手的情况下,就将老人弃之不养。

  老人生前不养,死后的丧葬更不会操办。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死后风光比身前事还更重要。

  于是宋朝政府打了补丁,规定分家析产之际,预留一定数量的养老田,保证长辈老有所养。同时禁析分墓地、居宅和祭祀之物。

  (要是代入现在的话,可以把这个补丁视同社保医保。)

  到了南宋,不少累世大家庭,就演变成了以小家庭为基础,又有家族共有的财产的模式。

  这种习惯现在在国内的农村,还有大量的留存。

  瓜的老家,一整个村子都是一个姓氏,有共同的祠堂,祖宗的墓地,每年的拜祭,但各家都有各家的财产。

  贫困一些的家庭,会有老一辈的张罗接济,先富起来的家庭更会回馈整个村子,捐资建学校,提携后进等等。

  正如李心传所言:“自大宋有天下,垂二百年,民之析居者至多”。

  分居异财在宋朝中后期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五到七口人。

  大家庭向小家庭的发展,其实就是商品经济抬头,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

  可惜的是,后期的元明清,倒退了。。。。。当然,这也是商品经济倒退后的具体表现。看書溂

  清朝在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粮食的加持下,也曾有商品经济抬头的趋势,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