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十一章 占城稻
  李冬儿又把邸报拿起来看了一遍。

  【我了个去!】

  呼的一下,她在心里爆了个粗,差点连九寿都扔了出去。

  占城国啊!!!占城稻!!!

  那可是高产粮!!一年两熟!!

  三大特点,耐旱,适应性强,不择地!

  用最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旱也能长,涝也能扛得住,南北皆宜。

  而且所谓进贡就是拿最不值钱的东西来换他们想要的东西啊。妥妥的肯定有稻米种子。

  这年头,说是万国来朝,或者什么附属国一年二贡之类,其实都是面子工程。

  这些屁大点的小国需要找个大的国家依靠,使臣打着进贡的名义来宋国吃喝玩乐外加贿赂重臣。

  给重臣的都是真金白银,给官家的反而是不值钱的本地土产之类。

  官家还得回礼。

  关羽长没辞官之前偶尔陪官家聊天,就听官家说,这些个使臣一进一出的,出了点土产,官家荷包瘦了,重臣荷包鼓了。

  官家十分不满,可这就是面子事,不得不做。

  李冬儿敢拿自己的脑袋打赌,占城国肯定进贡了一堆的稻种!她必须把这个拿到手!

  她的老本行啊!

  她当年就做两个课题,一个是养殖一体化,一个是水稻研究。

  养殖一体化是从盈利的方面着手的,她想让老家的人富起来。

  后世城市化严重,青壮年大多都到了镇里市里,包括她家在内,地荒着,人也荒着,穷乡僻里的,跟现在这宋朝的村啊屯啊的差不离。

  每家其实都有些不算太老的老人留守。

  儿女挣到钱的还好,要是没挣到钱,把子女也扔回了老家。老人们的负担一点也不轻。

  她就想弄个农业养殖基地,让大家有活可干。有生活的来源。

  至于水稻耕种,这个是农业研究人员的梦。

  梦与现实,她现在可以在宋朝大刀阔斧的做了。

  喂完了九寿,让九寿与关老太太玩儿,她就拿了纸笔给京城里的大郎写信。

  不知道这占城国的人走了没有。

  现在的消息始终落后一步。

  李冬儿一边写一边想,就听到正屋外面又热闹了起来。

  几个小郎君的声音在外面此起彼伏。

  “爹爹,晚上吃红烧兔子吧!”

  “爹,我想吃熏兔!”

  李冬儿抓紧时间三两句写完,没有封口子,等忙完关羽长有什么交代的一并写了再送去京城。

  另一边,东京汴梁。樊楼。

  关一天与关三地正在被请客吃饭。

  请客的人身着一身月白色锦袍,把黑黑瘦瘦的脸衬得五官都糊成了一团。

  只剩下黑眼珠子的一圈眼白与月白色锦袍相呼应。

  “关兄弟,来,我敬二位一杯!”黑瘦男子堆起满脸笑意。

  “不敢当,共饮一杯即可,敬字不敢当!”关三地口齿灵活些,当即举起酒杯说道。

  “关兄弟可太谦着了,这禁军里就属二位仪表堂堂。官家也爱重,将来前途无可限量啊!”黑瘦男子的口音略有一些怪异,但官话说得颇有章法。

  “阮使臣过奖了,我兄弟二人不过是普通人。当不得当不得!”

  黑瘦男子正是占城国此次来贡的副使臣。

  大宋初立,周边未清,北汉吴越南唐个个都是大头,中原地区战乱纷争不休,这几十年来看得他们眼花缭乱。

  本着谁家大腿都抱一抱的国策,自然不是一心一意。

  占城国使臣此次来贡,一行不过寥寥数人。进贡的礼物也不值一提。更别说给朝廷重臣送上厚礼之类了。

  于是滞留京城一月,官家还没有召见。

  使臣一行在京城逗留,为了维持一国体面,珍馐美食吃着,勾栏瓦舍逛着。

  自然见识了京城的繁华兴盛。

  但囊中羞涩再呆下去,怕是连饭都吃不起了。

  迫不得已,占城国的主使臣只能另辟蹊径,从官家禁卫入手,前后邀约了好几次,终于今天关一天跟关三地下了值被拉着来了樊楼。

  阮副使也不敢奢望一击即中。

  只是奉承着关家两兄弟,一顿饭吃完才略提了一下。

  “官家不知何时能够召见?”

  “进贡乃国事,非我等禁卫可知,阮副使稍安勿躁,等官家空下来了自然就召见贵国使臣了。”

  关一天酒饱饭足,打了个饱嗝回道。

  “时候也不早了,我们下了值就过来吃饭,未与家中嫂子交代,阮副使,就此告辞了。”关三地接着说道。站起来就往外走。

  “阮某身为外臣未能登门拜访家中夫人,失礼失礼!店小二,把酥油鲍螺装一盒子!”

  “阮副使无需多礼,家中自有膳食!”

  关三地嘴中说着,心里暗自腹诽。

  这做官做到像占城国的使臣这样,也实在是难为情。

  请他们吃饭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兄弟的来路,三兄弟,就送一份点心。

  “唉,薄礼薄礼,不怕关兄弟笑话,此次来贡,所带不过占城稻数十石,堆在库房里,天热潮湿,官家再不召见,这稻种怕是要发芽生根再不可用。”

  阮副使说不急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来抱大腿的,又不是来拉仇恨的。

  可国主就给了这么点东西。他们也无可奈何。

  “稻种?”阮副使一说这个,关一天有点兴趣了。

  他是第一个跟着关羽长去打仗的关家儿郎,也是最受李冬儿影响的关家下一代。

  当年极贫困的时候,就听李冬儿念叨过,家中两亩地,收成不过三石。

  遇旱遇涝一二石,赶上天公不作美,大旱大涝那就是颗粒无收。

  有一年,三个月没有雨水,地里的稻子都死了。

  到了打仗的时候,饿殍遍野,官家起事不就是因为民不聊生吗。

  李冬儿就说过,本地稻种不行。

  前一阵官家议事,他在门口轮值,也听了一耳朵,水稻无良种,亩产上不去,百姓辛苦一年耕种下来,温饱都不一定能够维持。

  只不知,这占城国的稻种好不好。

  “占城稻种有什么特别,你们千里迢迢的贡过来。”关一天也不急着走了,直接问道。

  “占城稻是早熟稻,在我占城国一年可两熟三熟,而且极易种植!耐旱耐涝,野生土长亩产二石。”

  阮副使说起这个也是颇为自诩,占城国能存活至今,也全赖粮食产量丰盛,仓禀足而知礼仪。真按占城国年份来算,宋国就是一初生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