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都市情感>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第二百六十二章 卖酒
  “费别人家的粮食?”赵匡胤回过味来了。

  “对,想要好酒,拿马来换,拿粮食来换,高价来买,都行。”

  辽国疆域广阔,物产丰富。

  据史料记载宋朝把大后方平定了经济开始腾飞的同时,辽国也在发展。

  畜牧业,手工业,农业等等,都是向好的趋势。

  辽国的狗腿子挂件~北汉,这么个缺粮没地的弹丸之地,这会因为有辽国在后面撑着,都敢时时犯边。

  正常历史发展,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几次因为燕云十六州跟辽国干架,花了大价钱,没打赢,还要倒给辽国岁币。

  无形中把辽国养的越来越肥。

  后来连着西夏都扑上来分一杯羹。

  现在虽然蝴蝶了杜太后的寿命,其他的貌似没什么改变。宋国在休养生息的阶段,辽国也一样。

  李冬儿不喜欢做救火队,所以现在就要开始布局了。

  上层咱动不了,中层跟基层,腐化起来,三年五载足矣。

  “还是管仲那一套?”

  赵匡胤觉得这个可以有,只要家里粮食够,明天这稻子晒好了,也能出来实数了,单次亩产能过二石,再经营个一年两年的,拿出粮食来酿酒并不困难。

  “要双管齐下,前唐之所以由盛而衰,其实就是上层奢靡,底层困苦。我想着该在辽国那边弄点酒楼,把我们的酒弄过去卖,再把这京城里勾栏瓦舍,靡靡之音的,赌馆,只要能弄,都弄上!”

  “掏空辽国?”赵匡胤很懂。

  “对!”李冬儿肯定的答道。

  酒色与财气,鸭片【同音】一样的存在。男人的爱好,从古自今都很专一,像她家这个,称得上好男人的,听教听话的,见到杯中物也容易走不动道。

  更别提家中一般家中以男人为核心的普通家庭了。

  既然决定了要搞死赵光义,那就不是独善其身种种地就完事了。

  后世分析,燕云十六州的失去,就是一颗埋在宋国边上的地雷。

  宋国后来岁币、冗兵、冗官、冗费四大项,根源就在于国家天然防线薄弱,武将没有后起之秀。

  培养一些能征善战的武将这事,赵匡胤忌讳,她就不摸虎须了,她暂时没想到能避开赵匡胤心结的理由。

  那就只能走赵匡胤能接受的路子。

  果然,一点就通。

  “这个不急,等酒楼开了,这个酒就可以开售了。

  价格开得高高的,那些跟辽国有往来的商贾,跟买羊一样,自然就会闻风而动。

  其他的,赵普,应该会有些想法。

  这育马法跟禁羊令配合着朝廷的粮仓就恰到好处,他想必也能把这酒怎么个卖法想出个万全之策。”

  末了李冬儿补充了几句,她就是个初步的想法,提出来让赵匡胤这种有雄才大略又有幕僚班底的人去完善细则,比她半拉外行干政好多了。

  说话间,赵匡胤已经又抿了好几口杯中酒。一脸的陶醉之情。

  直把关羽长馋得抓耳挠腮的。

  眼巴巴的瞅瞅桌子上另一杯酒,又可怜兮兮的看向李冬儿。

  “阿离,这杯你的,二叔喝完一杯就不能再喝了,这个浓得很,没几斤酒量的,一下子就醉了。”

  李冬儿才不管关羽长,这男人啊,真的是,一放出去就作妖。

  不管不行。

  怎么着也得晾几天才能接受教训好一阵。

  “说回这蒸酒的甑吧,让器具司还是什么哪个司管这个的,看看怎么做一个大的,损耗小的。酒楼开张的时候弄个百八十斤出来,从一蒸到九蒸订出级别,明面上咱一天一样最多卖二斤。多了没有。吊着胃口卖。”

  “好。”

  “猪肉暂时供应不上,猪肉菜这次就没弄,这猪养到一百斤以上怎么着也是年底了,要么就过完年再上,起码还得长几十斤肉,单我这儿一个地方还不够,我想留着育种。”

  “这倒没什么问题,现在羊的供应还成,而且一时半会的,猪肉不一定有多少人能接受,今天吃外面的那个猪做出来的,没有你家那个好吃。”

  赵匡胤没异议。

  好吃不好吃都是对比出来的,这做得也不难吃,但明显就是头天晚上那个香很多。一旦吃过好吃的,再次一等,就觉得不够诱人了。

  “咱京城驻军那边能不能也养一些。小猪仔只要骟了,把猪舍搞好一些,味道都不差的。”

  李冬儿提议。

  木石村地方有限,她的计划只是做种猪场跟培育场,真做起生意来,那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行,羽长带我看了,这猪舍也并不费劲。驻军那边除了操练也没什么大事,正好给他们找点活干。”

  赵匡胤也爽快的应了,好吃的肉,谁都愿意吃,六郎加一个小子,就能伺候好十几头大猪加十几头小猪,驻军要是干不好,那也别留着了,正经废物。

  李冬儿的记事本上又划去一项,接着问道。

  “地里的熟化肥这个,能一起搞么,十万人啊,像木石村这样盖些集中的茅房,加上猪的,相当可观了,这京城附近都能用上了。

  这冬日里也不像我这边急着用肥,不用加催肥的粮食,堆的时候够长,跟我这个催出来的熟化肥的不差多少。”

  “行,等回京了就让人弄去,你把图纸还有催肥的方子给我。”

  这个赵匡胤同样应得爽利,看到成效的时候就已经想弄了。

  就是忙着溜出京城前的准备,就先把这事搁置了。

  “有现成的。”李冬儿一说,蔡嘉上就递过来几张纸。“这我都画好了,有尺寸,有步骤。不明白的再给我写信。贺楼开业前应该就弄好了吧。”

  赵匡胤也不确定,看向阿离。

  “不好说,看地冻没冻上,猪舍跟池子都要连上就得动地下,”

  阿离没法给准信,朝里办事,不像木石村,说做就做。

  “那我等阿离你的信,按理说天还没冷到上冻的地步,这猪舍跟茅厕的地基也不用多深。赶紧开工,十天大概齐就能完事。”

  说完李冬儿在记事本上标注了一下进行中待议。

  “我紧着催吧。”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