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赞小说>历史军事>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第三十三章 汾阴宝鼎
  两日后,一辆马车行至北海河畔。

  马车左右有数十骑徘徊,为首者的一名裹着兽皮大衣的男子。

  男子用不甚流利的汉语说道,“汉使苏牧,主上有令,将你遣返至汉廷。”

  闻言,苏牧拄着已经完全的节杖,走向马车。

  又过三日,苏牧被送回长城脚下,很快就有并州骑兵出城,迎着他到军营帐。

  苏牧交代了自己在匈奴部族的经历,其中也包括与李常笑的对话。

  听闻匈奴中有这样一名汉人,营中诸将大为惊讶。

  并州刺史相当重视,当众递写奏折,将此事上奏阳朔帝。

  ……

  咸阳,未央宫。

  阳朔帝同样对那位匈奴部族的“先生”好奇不已,尤其是听说对方竟是一名修成了罡气的高手。

  让他忌惮之余,又生出了招揽的心思。

  作为天下共主,他无时无刻需要防范暗中的刺杀。

  倘若有这么一位高手护持,哪怕日后浅睡都能安心许多。

  打定主意以后,阳朔帝立即派人前往匈奴草原,打探更多关于这位先生的情报。

  承光宫。

  太子刘懿正伏于案前,细细翻阅苏牧递回的密信。

  苏牧本就是太子亲信,要不然,出使匈奴这等差事可不会落到他身上。

  密信中,言明了同化匈奴部族的思路,而突破口正是左谷蠡王部,他们近于躬耕,与汉人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刘懿看完全部内容,心里立刻有了决定。

  他知道直接拉拢左谷蠡王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倒不如像温水煮青蛙那般,缓慢烹之。

  在当前的形势下,最能够交好若禾而且不会令对方厌恶的手段,就是关市。

  因此,刘懿取来印玺以太子的名义向并、幽两州颁布教令。

  增建并州与幽州的关市,同时派设马官,负责战马和皮毛贸易。

  ……

  阳朔八年,四月。

  鲁王李孝瑜大病缠身,不日将离人世。

  在此关头,鲁王世子李昭接过了西北军权。

  他以雷厉之势镇压了那些想要趁鲁王易位浑水摸鱼的贼子。

  病榻前,鲁王趁着脑子还算清明,派遣使者前往咸阳,请求汉帝册封下一任鲁王。

  毕竟是大汉名下兵力最强、封地最大的诸侯王,鲁王的使者入京,在咸阳引起了不小的动荡。

  涉及鲁王王位传承,哪怕阳朔帝都极为谨慎。

  先帝留下的祖训他也看过,知道收回鲁王封地和爵位当是必然,眼下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阳朔帝犹豫之际,前线斥候又有异动传来。

  据说有大批西北骑兵进入安定郡,距咸阳仅有七百余里。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鲁王的意思。

  他们将目光投向阳朔帝,想要知道自家陛下的打算。

  却见阳朔帝的表情阴沉得可怕,仿佛一只择人而噬的饿狼。

  当群臣都以为阳朔帝要下旨对西北开战时,大太监先宣布了退朝的消息。

  阳朔帝在左右的搀扶下,回到宣室殿。

  不多时,太子觐见。

  父子屏退左右,在大殿中商议了好一阵子。

  ……

  三日后。

  汉使携圣旨从咸阳走出,朝安定郡的方向疾驰。

  与此同时,那些驻扎了数日的西北军立即化作潮水退散。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彻底消弭。

  鲁王府。

  送走汉使,李孝瑜那颗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他知道自己赌赢了,汉帝会为了所谓的大局,放弃对西北动手。

  只要昭儿顺利即位,西北又能获得不少于十年的喘息机会,至于更多,李孝瑜就不敢保证了。

  随着大汉骑兵的组建,李孝瑜逐渐认识到了他们与汉廷的差距。

  纵观西北五郡,全境百姓统共只有一百五十余万。

  他们不似匈奴,无法做到全民皆兵,哪怕加上在西域的势力,只能勉强凑够二十万可战之军。

  用来威慑匈奴和汉廷是足够了,可应对灭国之战无异于螳臂当车。

  唯一的出路,似乎是与匈奴联手灭汉。

  可李孝瑜谨记父祖教诲,知道非我族异类其心必诛的道理。

  倘若与虎谋皮,一个不慎就会造成祸乱,引得生灵涂炭,葬送华夏千年辉煌。

  这样一来,即便他日定鼎中原也会遭致世人唾弃,就连九泉下的历代大秦先祖都要为之蒙羞。

  李孝瑜反复思量,艰难地放弃了这个唾手可得的复国契机。

  半日后。

  第二代鲁王,李孝瑜病故。

  李昭奉旨继承爵位,西北再度进入了新时代。

  ……

  阳朔八年,十一月。

  冬狩完。

  阳朔帝领着太子前往宗庙,祭拜两任先帝,还有刘氏的历代先祖。

  礼毕过后,阳朔帝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主动退位,要将帝位传给太子。

  事情一出,群臣哗然。

  要知道,在位帝王主动退位,纵观千年是没有先例的。

  哪怕那些上古圣王,他们也只选择禅让,而不是在世时的退位。

  一时间,无数朝臣请陛下三思,其中以老臣居多。

  他们亲历大汉建立至今,知道这一路的辛酸与艰难,当然不希望好不容易出现的盛世苗头因皇位更迭而受影响。

  是以,哪怕知道此举可能会得罪太子,他们还是毅然站了出来。

  只可惜,阳朔帝心意已决。

  他吩咐宗正和太祝准备好一应礼仪,一个月之后正式退位。

  眼见劝阻无果,朝臣只得照办。

  因为陛下退位的缘故,西北的事反倒没什么人关注了。

  ……

  阳朔八年,十二月。

  天子正式退位。

  五日后,魏郡守上表天子。

  汾阴县令王琰发现了一方宝鼎,似是昔日大禹所铸的九鼎之一的冀州鼎。

  刘懿大为惊喜,命人将宝鼎运至宫中。

  同时,他又对外放出消息,替自己增加威望。

  “九鼎现世,福瑞之兆”。

  刘懿最终以此确立年号,唤作“元鼎”。

  他即大汉元鼎帝,来年为元鼎元年。

  与此同时,那位发现了冀州鼎的汾阴县令,也得到了元鼎帝的厚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存在。

  魏郡,邺城。

  年过五十的王家家主,王甫正满脸喜色地应付着前来贺喜的宾客。

  数日之前,天子的胞弟梁王刘云巡视魏郡,正好相中王甫的嫡孙女,有意抬入王府中。

  梁王妃的人选已然定下,王氏女入府只能做妾。

  饶是如此,王甫依旧大为欣喜。

  能够与皇族结为姻亲,对王氏一族的好处无比巨大,更何况是天子胞弟。

  元鼎元年,二月。

  王氏女进入梁王府,成为梁王后院众妾室的一员。

  在这时,又一件喜事砸到了王甫的身上。

  原来,元鼎帝不知从哪得到了梁王纳王氏女的事,召见梁王时不经意提了一嘴。

  梁王看在兄长的份上,干脆提了王氏的位份。

  封作侧妃,品级在王妃之下,其他妃嫔之上。